龙存在吗?
1934年营口降龙初探
1934年8月8日,营口发现一具与传说中的龙极为相似的骨架。更不可思议的是,在这种神秘生物死亡之前,当地居民曾见过它两次,并与它有过长期的近距离接触!
《营口市志》第一卷中有记载:“(1934)8月8日下午,辽河北岸东小街一农民在附近的汤唯发现一巨型动物白骨,长约10米,头部左右各有一角,长约1米,脊柱* * 29节。伪营口第六警察署把它运到西关码头附近的空地上,一连好几天,去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有老人回忆说,这个怪物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出现在离河口20公里的地方。
老晓曼·苏秦:9岁时,她的父亲为地主驾驶马车。当时很多人说在田庄台上游发现了一条“活龙”,就往那里赶。爸爸把她放在马背上,帮她看着。她看到的“龙”是方头方脑,大眼睛,眨着眼,而它的身体是灰色的,蜷缩在地上,尾巴卷起,两只爪子伸在腹部。给她印象最深的是它很微弱,眼睛半睁半闭,眼睛有点红。很多人说是因为天气热,就在上面搭了个棚子。后来下了很久的大雨,这条“龙”就不见了。
当时老百姓认为天上的龙是吉祥的。有人用芦苇垫把亭子让给怪兽塔,有人提水浇在怪兽身上,为的是不让怪兽变干。都说人很好动,连平日里很懒的人都要挑水挑水。在寺庙里,每天都有许多人和僧侣要为它超度,一直持续到怪物在又一场暴雨后神秘消失了几天。
然而,在连续下雨20多天后,这个怪物第二次奇怪地出现了,这次是在距离辽河口10公里的芦苇丛中。这时,它已经不是一个活物,而是一具散发着怪味的尸体。
据杨一顺老人回忆,在发现“龙”骨之前,就听大人说芦苇丛里总有噼里啪啦的声音,还有像牛一样的叫声。它听起来很沉闷,我能听到挣扎的声音,但后来就没有动静了。当时营口地区已经下了40多天的大雨。街道和道路都被洪水淹没,一些房屋因为水太多而倒塌。雨停后,随着北风的吹拂,空气中的气味很浓。一名负责芦苇塘的陆姓工人循着怪味,发现大片芦苇倒卧。把他们推到一边后,他走进去看他们。他惊呆了:里面躺着一只巨大的动物尸体!那个工人害怕地转身逃跑,带着一场大病回到了家。人们听说了,就一起去看,并向当时的政府报告。当时,西关附近一家防疫医院的工作人员穿着白大褂,在长有蛆虫的死动物身上喷洒消毒水。“龙”骨被抬出后,有人用四个船锚绑了一条绳子,将骨架围成一圈,供大家参观。
孙正人:裸骨不是原来的龙形。画着画着的不是那个形状,但是挺长的,头很大。两只大犄角有一米多长,不仅有一米三四尺长,还有两只。躺在地上,身体歪歪扭扭的,可长达十米。
营口著名整骨师马的儿子(曾亲眼见过“龙”骨)记得,父亲曾告诉他,发现骨头时,肉还没有完全腐烂,看起来特别像“龙”。
记者惊讶地发现,这条“龙”居然有爪子,并用爪子挖了一个近17米长、6米多宽的坑,说明这条“龙”曾经挣扎过。
相关记录: "...龙巍峨,头左右三甲,一棘三寸余宽,肋附于棘两侧,各长约五六寸,尾有竖板状白骨尾,均为* * *二十八节,每节约尺长,均为* * *三尺余。在原龙处,有一个用爪子挖的两尺宽、五尺长的坑。
这些特征进一步验证了它是龙的观点。
据几个老人说,请了老渔民来鉴定,但没人知道怪物的尸体。人们对此议论纷纷,一般认为是“龙”。
营口伪六警分局组织人力,将其尸骨分解,运到南岸,放置在西海关前空地,供任何人参观。
当时盛京时报派人去采访,还叫《龙族》《龙从天降》《龙从颍川降》《龙族》,并配有照片和插图。营口市民争相观看,附近城市的游客络绎不绝,买往返营口的火车票变得紧张起来。后来有消息称,营口水产高级中学钓鱼系张老师判断是“一个饺子”。
当时,营口美达照相馆和英明照相馆冲印了大量“龙”骨展的照片,在二本顶胡同附近的沿街叫卖。一些外地的人来到营口参观“龙”骨,争先恐后地购买“龙”骨的照片,带回给家人欣赏。
李斌圣:我记得那年我十岁。70年前,西关露天展览周围的圈子是一个主播。舢板下用来固定小船的锚断断续续地围成一圈,用绳子挡住,地上撒着白灰,因为很多人挤不进去。随着人们的运动,人们有了一种想看它的好奇心。只是传说中有龙,现实生活中没见过的机会。他们都很想看看。它很长,两三尺长,大概十米长,立着。脊柱向上不像鱼。奇怪的是头上有角,任何水族箱都没有角。
翻阅相关资料,记者看到了8月1934日《盛京时报》刊登的“龙”骨照片复印件。虽然年代久远,受当时摄影技术和各种因素的限制,只能依稀看到戴着草帽观看“龙”骨展的人的模糊身影,但画面中仍清晰可见一具长长的动物骨架和它头上生的两只长角。
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渔业高级中学多次搬迁,巨大的尸骨丢失。
1939年,16岁的孙正人来到大连做管家,女主人的丈夫是营口商会会长的弟弟。孙正人深得师傅赏识。1941离开大连时,女主送给他一块“龙”骨作为奖励。据报道,女主手中的龙骨重约三公斤,呈白色条状。骨头的底部大概有一个碗那么大,慢慢向上延伸,变细,直到顶端。骨头表面的白釉很亮,大家都说是‘龙’牙。女主人告诉他,这是曾经在营口展出过的龙骨。
6月16日上午,老孙曼正人向市档案局捐赠了他保存了63年的5块“龙”骨。他希望有关部门能鉴定一下他手上的骨头。
营口坠龙事件,龙骨的世俗过程大概就是这样。对此,很多媒体都有报道,也有各种质疑的声音:
央视还拍过专题片,结论是鲸鱼搁浅,然后骨头拼错了。
辽宁省研究员傅仁义从《盛京时报》的照片推断,“龙”骨是出土的“原始牛”的化石。
副研究员董伟认为,这可能是大象化石,那两只“角”是长牙。
一些专家研究了老孙曼正人捐赠的龙骨,初步认为这是第四纪野马的化石。
这些解释显然不能令人满意:
鲸鱼没有角和四个爪子,所以根据新分解的活体组装的骨骼不太可能在长度、形状和特征上出现严重错位。
牛、马、象不可能有十几米长的蛇骨。
而且考古学家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当时的骨骼是由活体分解而成,不是古生物化石,新鲜的骨骼不可能成为化石。
由于孙老龙骨的来源,以及化石和鲜骨的区别,让人不禁怀疑这是不是当时的营口龙骨。
虽然有大量的目击者和非常详细的照片,但营口坠龙却因为缺乏实物而成为难以解开的历史谜团。
因为要尽量保证事情的客观性,所以以上叙述的大部分都是由光声整理出来的相关文章。不敢贪,在此感谢!
我整理了一些网上的龙目击事件,发现大部分目击者(很多时候相当多的人同时看到)都声称他们看到的神秘生物与龙非常相似,都是牛头、蛇身、四爪、长角,身体相当长且巨大。这些事件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目击:很多人声称看到过龙在空中飞翔。有时它是身体的一部分。在内蒙古的一次目击事件中,有几个目击者声称在云中看到了一只巨大的爪子。有时整个身体。最离奇的是,几个解放军女伞兵说,在文革的一次跳伞训练中,看见了云中的龙。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这些人并不提倡。别人目击的龙在水里。这类似于目击水怪。不多写了。
第二类是降龙。据一些文章的作者说,他收集了几十起坠龙事件。据我所知,这类事件有两种:一种是干旱严重的时候很久没下雨,村民在空地上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类似龙的生物。它似乎筋疲力尽,一直躺在地上,只是偶尔扭动一下身体。善良的村民通常用席子盖住它。龙在地上待的时间从两三天到两个月不等,期间不吃不喝。龙的消失总是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村民们认为龙在地上受苦是上帝对其错误的惩罚,龙的刑期结束后会回到天堂。另一种是闪电杀死类似龙的生物,如果前一种是活龙,那么这一种就是死龙。死去的降龙数量比活着的降龙数量少。民间的解释是龙犯了大罪,被天杀。
从这些事件中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龙的目击事件全部发生在中国,有一例发生在新加坡。(日韩有一些,但我没找到例子。)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不到龙?如果这种生物确实存在,这怎么解释?龙没有翅膀怎么飞?黄道十二宫中只有龙据说是不存在的,但为什么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种不存在的动物来与现有的十一种动物并列?请不要把这篇文章当成一篇好奇之作,我只是想找到事情的答案。
附:历代龙的记载(相信很不完整,请朋友提供资料)
●(《后汉书·五行志》):龙凉堂
这句话引自清代【洛阳县志,千异录】黑如车罩隆起,精彩纷呈,后汉书更明。
凌迪光与丁丑元年六月,有一只黑气坠入龚蓓温明寺东殿,黑如车罩,兴奋点十足,身彩,一个人头,长十余尺,形似龙。
东汉皇帝刘虹是灵帝。广和是他在任时使用的称谓之一。广和元年六月,丁丑于178年7月1日。东汉的首都在河南洛阳的郊区,温明厅可能是皇帝的卧室。在温明厅的东院,一个巨大的黑色物体从天而降,像一把圆形的汽车伞,在身体的快速旋转中呈现出五色光芒。虽然它有头,但它没有脚,也没有尾巴,像一条龙,有20多米长。
●【元朝历史。五行】云:元二十七年七月,宜都林雄县龙山见龙,巨石千斤,浮上来。
至元朝二十七年。林雄县在今天的山东省。龙山出现了一条龙,不知道长什么样。它的到来实际上能让一千磅的巨石漂浮起来。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黄龙出现在舞阳赤水,待了九天就走了。当时为此修建了一座寺庙。
●东晋永和元年(公元345年)四月,龙山出现一黑一白两条龙。燕王亲自带领朝臣,在离龙200多步的地方举行祭祀仪式。
●明清地方志中,关于龙的记载时有发现。据《临安府志》记载,崇祯四年(公元1631),云南石屏县东南的异龙湖中出现了龙。龙不止一次出现在龙山和异龙湖。不然就不叫“龙山”和“异龙湖”了!
《唐代年补记》记载,唐宪通末年的一天,一条青龙在通城县坠落,因咽喉受伤而当场死亡。这条龙有十多英尺长,一半是身体,一半是尾巴。尾巴是平的。它的鳞片和鱼的相似,头上有双角,嘴必须有两英尺长,脚在腹部下面,脚上有红色的膜。
●郎英《七修抄本》记载,明朝成化末年,一条龙落在广东新会县的沙滩上,被渔民杀死。这条龙大约有一人高,几十英尺长。很像画中的龙,只有腹部是红色的。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太白湖附近发现一条龙,鳞髯巨大,腹白背绿,背上有鳍,头上有高角,数里之外都能闻到鱼腥味。当地人用席子盖住它的身体,政府派人亲自祭祀。一夜雷雨过后,龙消失了。它躺的地方留下了一条深沟。
●据《永平县志》记载,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夏,一条龙在滦河下游乐亭县降落,苍蝇遍地。当地人给它搭了个棚子遮挡阳光,不断给它泼水。三天后,在一场雷雨中,龙离开了它的位置。
●8月1944,数百人沿着松花江南缘,在富裕县陈家围子村后面的沙滩上,看到一条黑龙横卧。据仍然健在的目击者任殿元说,这条龙大约有20米长。这种动物看起来像一条四条腿的蛇,它的脸与画中的龙相似。它有七八根又粗又硬的胡须,身体的前半部分直径约一米。四只爪子深深扎进沙滩。它全身覆盖着鳞片,形状像鳄鱼的鳞片。任殿元还是满腹疑惑。为什么那只巨大的动物看起来像画中的龙?
●1953年夏天,一只不知名的动物在豫东某地着陆,许多好事者步行数英里前去观看。根据目击者描述的形状,这个东西看起来像一条巨大的鲨鱼。它的鱼腥味吸引了许多苍蝇。这条鱼应该是生活在深海的稀有鱼类。至于为什么从天上掉下来,好像跟龙掉下来的原因有关。
龙翔的问题:
生物改变自己的密度并不难(如果你跳进游泳池,把体内的空气全部呼出,密度就会增加,沉下去。)
在雨天,由于空气中水分子的增加,空气密度增加(雨云中的情况类似,只是密度更高)。假设龙是一种生物,利用它的一些特殊生理结构,完全可以改变它的密度。比如把背上的鳞片摊开,利用自己的粘液在鳞片下形成气泡(很多时候提到龙的鳞片可以开合);此外,龙的骨架要中空轻巧,类似鸟类,有利于降低自身密度。为了让自己飞得更高(不是没有道理)和更接近雨云(雨云的密度最大应该接近水,这样龙进入雨云的时候几乎可以很轻松地“游”过去),它可以像一条可以在树林中滑行的热带蛇一样向内收缩腹部。当然,这只是猜测。
这样,龙的密度在雨天变得很小,大约等于雨天空气的密度;然后努力向上翱翔。离雨云越近,空气中水分子的含量和密度越大,龙最终可以像在水中一样快乐地游进雨云中。
唐宪通末,周树刺史孔为进进入了一个龙骨兵时代。因其言曰:“桐城州市,有善治乡,一青龙斗死于朝廷。四月,朝廷尚有蚕茧箔。突然,云层和雷暴开始了,我听到了云层中触摸的声音。血如雨,洒在茧箔上。血并没有局限在锡箔上,而是逐渐旋转聚集,所以可以拿在手心里。一瞬间,又冷又痛。龙之初,尾随于地,绕一斗,跃入云端。而雨,也是众所周知的。龙死了,把它剖开,喉咙里有一个大疮。扇子有十多尺长。身体和尾巴各占一半。尾巴很细。所有的鱼都是鱼。只有两英尺长。它的脚上覆盖着红色的薄膜。两个角有两英尺长。其腹相(明抄本之“相”为“光”)弄巧成拙。大云仓送巡抚时,送的是州。以肉的重量,是不可能全部举起来的,也就是几十段,扛到官上。(出自《唐代年补志》)
《唐宪通》末,刺史孔维呈上龙骨,有一段文字描述:“周树所属的通城县善政乡有个老百姓叫胡菊,院子里死了一个青龙斗。那是四月,院子里有养蚕用的竹筛。突然,云层里打雷了,我听到了云层里打斗和抚摸的声音。血如雨,洒在养蚕的竹筛上。血不会污染筛子,而是逐渐凝结,可以拿起来放在手掌上。不一会儿,人们就感到刺骨的冷痛。一开始是一条龙尾巴拖在地上,围着一桶泔水。然后飞上云端。下雨的时候,到处都是泥浆。龙死了以后,把它剖开,发现它的喉咙里有一个很大的疮。这条龙有十多英尺长。龙有一半身体和一半尾巴。尾巴又细又细。鱼鳞就像鱼鳞。只有胡须有两英尺长。它的脚上覆盖着红色的角膜。两个角都有两英尺长。它的胃自相矛盾。当时,大运仓被派去指挥部队把死龙送到周树。因为龙肉太重,不能整体运输,所以被切成几十段运到州府。这本古书对龙的描述还是挺细致的。
舒城在安徽中部,远离江海。不会是什么海洋生物或者扬子鳄什么的吧。孔韦《表里》说,这条“龙”的血液“逐渐旋转、聚集,可以在手掌中掀起。一瞬间又冷又痛,明显是冷血动物。而“它的脚上覆盖着红色的膜”,脚上覆盖着红色的角膜,显然是用来划水的,身体和尾巴占了一半。尾巴又细又细。鱼鳞就像鱼鳞。只有胡须有两英尺长。这些都是两栖动物的特征。”他们的肚子彼此不和”而且他们的肚子彼此不和。这样的动物当然不会生活在陆地上。所以基本可以断定是水生动物。至于龙为什么会飞,我也不知道刚才说了什么。是声明吗?
大庆的“降龙”传说
作者/记者魏
65438+2003年2月
小时候听老人讲过“降龙”“救龙”的故事。记者们从来没有一笑置之,认为这些故事只是来自人民的流言蜚语。直到165438+10月25日那天,杜尔伯特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任青严肃地告诉记者:“我爸爸看到了真龙。”
任老回忆:我见过真龙。
1944年8月(具体日期记不清了),父亲任柏金带领我(任殿元,当时27岁)和渔民丛来顺(43岁)、谢巴(38岁)扬帆出江捕鱼。我们出江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天。我们也是四船10多人出的江。
今天早上,我们的船行驶到牡丹江南岸(原名松花江一段)(当时归肇源县管辖,位于肇源县城西北15公里处),突然发现陈家围子村后面围了很多人,估计是陈家围子全村的4倍多。我们把船靠岸,问岸上的一个人。那人小声对我们说:“黑龙江的黑龙在沙滩上登陆了!”“一听到这个消息,我们既兴奋又紧张。父亲说:“在鱼上上网还不错。我们去看看吧!”“五条船10多人全部上岸,我们几乎是跑着到达的。
看到那一幕,所有像我父亲一样的老“鱼鹰”都惊呆了。但是我看到一只巨大的黑色动物躺在沙滩上。它太大了!陈家围子的人用柳条在上面搭了个棚子,有20多米长。身长10余米,头颈比身体细,大如小牛头。略呈方形,上宽下窄。它的头上没有叉子,但额头上长着一个类似牛角的扁铲状的角,短而直,根部约10 cm粗。脸和画中的龙差不多,有七八根长胡须,又粗又硬,还在抖。嘴巴就像鲶鱼的嘴巴,又平又宽。嘴巴长30多厘米,牙齿和舌头都是闭着的。它闭上眼睛,眼角有一只苍蝇。当它的眼皮动了一下,苍蝇“哼”了一声飞走了。它有四个爪子,但我看不出它们有几个脚趾,因为爪子深深地插在沙滩里,小腿比小伙子的胳膊还粗。它身体的前半部分很厚。因为是躺在地上,所以可以看出有成年人的腰那么高,估计直径超过1米。后腿的后部是尾巴,比前面细,但是很长,足有八九米。整个形象就像一条巨大的四条腿的蛇(东北话叫马蛇,也就是蜥蜴)。它浑身长满鳞片,背上的鳞片是铁青色的,大如冰盘,形状与鲤鱼鳞片相似。肚子和爪子上的鳞片是粉白色的,比背上的更嫩,比背上的略小。背上的鱼鳞干的跟鱼干(干鱼)一样。一大群苍蝇围着它飞,它还时不时地抖抖鳞片,发出干涩的“咔嚓”声。每响一次,苍蝇就“嗡嗡”地飞起来;噪音一停,苍蝇又落下来了。它的气味很强烈,几百米外都能闻到。它下面一直躺着一条长长的沟,周围嫩嫩的杂草都被它踩倒了。可惜你看不到脚印是什么样的。
陈家围子只有20多户人家,总人口60多人,却有300多人在场。原来附近几个村的人,比如人家梁子,瓦房子,上窝子,都在这里。他们有桶要挑,有锅要扛,有工具要盛水,一切听陈家围子的伪村长陈庆指挥。陈庆不许人们称它为“龙”,只叫“水虫”。据陈庆说,他昨天下午在这里,但什么也没有。今天早上,有人看到了这只“水虫”,这意味着它昨晚躺在这里,今天早上被发现。陈庆组织陈家搭起一个棚子,然后叫人提水浇在水虫上。水一浇上去,水虫子身上的鳞片就抖起来,人们就用桶把水浇在水虫子身上。谢巴说:“你看,它的脖子长得像马脖子!这家伙很胖,要是他杀了人吃了肉就好了。”
看了一个多小时,父亲说:“我们明天去看吧。”就这样,我们勉强上了船。在船上,每个人都还在谈论这件事。丛来顺说:“如果这个‘水虫’没有尾巴,那就是黑龙江秃尾巴的老李。”谢霸道:“这一定是黑龙江的黑龙。你没看到都是黑的吗?”大家连鱼都没抓到。
那天下午雨下得很大,晚上变成了暴雨。雨下了一整夜,有时下得很慢,有时下得很急。第二天早上变成了毛毛雨。我们五条船直奔陈家围子村后,赶到那里看了看,心都凉了!只有“黑龙”曾经躺过的一条深沟,沙子里还散发着浓烈的气味。据当地人说,“水虫”是半夜离开的。没有人知道它是怎么去的,去了哪里,因为不可能有人在雨夜等它。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它所在的沙沟东北方向,还有一条深沟。很明显是站起来的时候做的,说明很可能是往东北走,但是怎么走是个谜。会不会是鱼鳞像飞机一样飞行了一定距离后散开飞了起来?这只能是猜测。
后来我们去那里钓鱼,听到当地人小声说日本人封锁了消息,不允许人们到处乱说话。到现在已经40多年了。我们仍然不知道那是什么动物,但40多年前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本故事发表于《中外图书摘编》第3卷第4期1989年2月“人间奇观”专栏,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题目是《我看到的黑龙》,杜尔伯特向山奶牛场退休干部任殿元口述,杜尔伯特博物馆为青年整理。任殿元死于三月初,1994。《中外图书文摘》刊登了这篇稿子,还刊登了任庆春写给编辑部的一封信。编辑同志们:
10年前写这篇文章是我的主意,因为父亲亲眼看到了“龙”,让我大为震惊。我一直觉得应该把它记录下来,整理出来,那会是一份非常珍贵的资料。已经40多年了,很多见证人都去世了。比如手稿中的丛来顺、谢八早就过世了,连我父亲都73岁了。但他精神很好,一点也不迷茫。这就好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
不知道肇源县有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但我相信陈家围子附近有我父亲这样的目击者。这是我第一次向报社透露这件事。虽然很久以前我就从父亲那里听说过,但当时我也怀疑过这件事的真实性。1986我去肇源县出差,住在县招待所对面的一个个体招待所。同房间的一个老人晚上和我聊天,故事和我父亲的一模一样。我问他是哪里人,他回答说是陈家围子的,已经77岁了(可惜忘了问名字)。他也是见证人之一,亲自提水浇在黑龙身上。通过这件事,我相信我父亲说的是实话。
任庆春1989 5月17日
四项调查:这是事实吗?
这些都是真的吗?为了证明这段经历的可靠性,任青提出了四点论据:第一,第一次听父亲说起这件事的时候,他才六七岁。他妈妈脸上不耐烦的表情说明这件事早就是老生常谈了。如果不是实物强烈刺激了老人,他就不会再讲这个故事了;第二,父亲是老党员。他诚实善良,绝不是一个信口开河的人。他不信鬼神,思想开放。40年代第一个带领群众拆庙砸偶像。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他父亲绝不会反复陈述。第三,他在肇源县一家小旅馆住宿时,一位老人说起同样的事件;4.任殿元在松花江南岸看到的10多米长的黑龙“形似一条大马蛇”,俗称蜥蜴。令人惊讶的是,甲骨文中一些“龙”的写法看起来像蜥蜴,新石器时代的一些彩陶图案也是如此。如果只有初中学历的任殿元没有亲眼看到“龙”,怎么可能知道“龙”字的甲骨文字形?古代的“降龙”事件在古籍中不止一次被记载,其描述与我父亲所说的类似。我父亲怎么会知道?
龙胜九子的几种版本。
根据中国古代传说,龙有九个儿子,都不像龙,但各有所长。
版本1:
较重的:我比较苗条(毕Xi),最喜欢挑重的东西,所以背了个石碑。
好瞭望:最喜欢东张西望的亲亲,经常装饰在屋檐上。看中国古建筑的叉脊上的装饰动物。
食最饕餮,能吃能喝,常装饰在鼎盖上。因为可以喝水,所以还装饰在桥栏杆上,防止桥被洪水淹没。
天生的黑仔:雅姿,一个杀手,喜欢战斗,经常被装饰在武器的刀圈和刀柄上。
最讨厌犯罪的犰狳经常被装饰在监狱的门楣上。
好烟花:嫂子(酸泥),好烟花,常装饰在香炉盖的盖钮上。
善饮水者:帕帕(音巴夏)位于桥上最喜爱的水处,常装饰在石桥栏杆顶端。躺在后门桥的四个角上,造型非常漂亮。
性情温和的人:最讨厌别人进它的窝的娇兔,经常在大门口装饰。
好歌手:最喜欢音乐和吼的不老,经常被装饰在大钟的旋钮上。
版本2:
1,多刺(毕,):长得像乌龟,很容易负重。全国各地的宫殿、祠堂、陵墓都可以看到一股热潮。在龙子的各种论调中,一般都排在九子之首。
2.亲(池,文):喜欢东张西望,经常被安排在楼顶,有剑修。
3、蒲(老):摇滚气质,爱音乐,爱吼。它被用来装饰古代乐器的编钟的顶部,在寺庙钟的旋钮上也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4.犰狳(毕,安):掌管监狱。它经常被装饰在死囚的门楣上。因为形似老虎,所以也有虎头扣的说法。
5.大嫂(苏安,倪):信佛,喜香,香炉盖上可见。而且小姑也是文殊菩萨的所在地,在供奉文殊菩萨的寺庙里都可以看到。在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上,也有一座供奉弟媳的寺庙。因为大嫂是龙的第五子,所以寺庙叫吴冶寺,在当地影响很大。有一次我游过这个寺庙,香火特别浓。
6.郝、铁:美食家,性饕餮。夏商时期出土的青铜器上常有饕餮图案,是具有首无身体的凶猛怪兽。
7、伢子(ya,zi):凶悍易怒,喜欢打打杀杀。这就是民间成语“报复心强的人必须付出代价”所说的。通常在一些武器的把手上或尾端的环上可以看到雕像,以增强杀气。
8.舒(涂):形似蜗牛,性格温和,有点自闭。于是他被安排在门上,嘴里叼着门环,免得晚上光顾。
9.皮(修):在南亚和东南亚被称为龙的第九子。它嘴巴很大,没有肛门,但是进不去出不去,很受赌徒欢迎。澳门赌场于是放了一只玉兽,到处吃,只赚不赔。
版本3:
古代民间有“龙生九子,不生成龙,各有所长”的传说。但到底什么是九子,众说纷纭。《中国吉祥图》说:
九子中老大叫狱牛,喜欢音乐,蹲在琴头;
老二叫亚子,爱杀爱打,刻在刀圈和刀柄上。
第三个孩子叫Mockingwind,这辈子好险。寺庙角落里的野兽是他的肖像。
四子不老,被打时大声咆哮,充当洪钟抬梁的兽钮,帮他唱远唱广;
形状像狮子的Suan妮,喜欢抽烟,坐好,倚在香炉脚边,然后抽烟;
六子称王称霸之下,又名XX(毕),像一只长着牙齿的乌龟,快乐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