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座古城,我说不尽。

?石屏古镇经历过无数次,但也只经历过一次。

对石屏古镇的最初印象,无非是街道两旁低矮的店铺,文庙,玉屏书院,石屏老衙门,桂北街,残存的石板路,还有早已耳熟能详的名人故居,比如石屏著名乡绅李恒生故居,状元袁家谷故居。

我们不能否认这些历史标签的意义,但单就这一点而言,似乎文学上某个著名国家的命名风格还不足以丰富石屏古镇。

0.75平方公里的石屏古镇,一直都很内敛,就像一个人的名字。

它不喜欢张扬。

没有它的深肚牵引,眼睛的相机快门只会一闪而过,心底模糊恍惚。

但石屏故城并非不敬。只是以前不知道庐山真面目。

东西南北主要街道两侧的腹地,充满了历史的根脉,在每一条巷道的深处,都是盘根错节,交织在一起。

不知道怎么形容。

探索老城内在的辉煌,当然要看它的建筑。

除了进士太师等老宅已被老街两旁悬挂的匾额告知,更多的老宅隐藏在深处。

在老城区的每一条小巷里,都有大量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

不熟悉建筑风格的人只能通过一个大概的脉络来判断:明代建筑古朴苍劲,风格严谨,古朴;清代建筑飞檐斗拱复杂,用彩墨花鸟。高庭四合院建于民国时期,以砖石建筑为主,木结构建筑为辅。

石屏古镇吸收了三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在大规模建设的现代建筑中,石屏龟甲古镇成为了一座古建筑博物馆。

老房子就不用说了,雕梁画栋,内容复杂我也说不清;高门大槛自不必说,端庄严整,花鸟空空。光是老房子里的天井就布满了古色古香的气息。

天井严方,屋名上下檩,左右翼;天井青石不拘一格又有些自发,或自然错落,或凿得工整。

有的天井没有铺青石青砖,青石青砖吸水,所以房子充满了湿气。

蒲公英从青石青砖的缝隙里探出头来,门外的风吹落在照壁下的青石缸里隐隐约约。

老房子都有天井,天井方便檩,都是踩三级石阶才能进去。

中国道家哲学认为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三代表多,大,多,旺。

所以老屋社区在石屏古镇已经存在了上百年,子孙繁衍生息,积蓄力量。

我惊讶地发现,我走进的所有老房子都在天井的上厅,由三级石阶相连,每级石阶两侧各有一个青石坡。这两块三角形边的斜青石有个名字:竖带。

任何一个挂带的老房子,都是极其简单的。

在中国古代,只有身居要职、享有盛名的士大夫才有资格在自己的台阶两侧修建竖带。

有的老房子年代很久远,木墙已经坍塌,早看不到原貌,只有挂带在时光深处闪闪发光。

老宅大院的竖绶带,证明了一加一等于几这个简单的结论:石屏曾经出了1个经济专元,65个进士,65个翰林进士,15个武进士,165438,640个文武进士。

脚步停滞,老房子的吸引力不可抗拒。

机翼黑漆漆的窗棂透进一点点阳光,密密斜斜织出一条纵横的光影。

在光影深处是那月独自学习的那一年,愿意踱步,孤独地思考,眺望世界的尽头。

一卷四书五经,一砚墨,一叠发黄的宣纸,一个缺口为伊憔悴。

成名不是尘土和土壤,读书也不是苦涩和悲伤。

六百年前,石屏人开始与中原文化无限联系。先贤们把书中的金屋当作一颗种子,小心翼翼地打理着,扫除心中花园的杂草,掸去浮躁的尘埃,心无旁骛地编织着自己的梦想。

树影婆娑,竹叶满露,明月几度清,描绘春秋。

石屏人在守望文学名邦的道路上,从未停止过脚步。

清末袁家谷先生专门有一首诗《读乐》概括了石屏人的文化气节;

持之以恒的勤奋与淡定,坐拥书城。烟封纱窗香,风穿纸帐唱龙吟。

焦桐除了绿草,还有蔡勇。谁是午夜高楼里的朋友?朱天寺的钟声响起。

石屏古人煞费苦心破茧成蝶,最后一只如井喷。

退休的石屏县档案室主任冯对石屏古镇很熟悉。冯老师的《石屏秘境》一书,为寻找石屏古镇的大街小巷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指南。限于篇幅,简述部分石屏名人旧居。

郑茜街-

1.胡夫府(已拆)出三秀才:嘉庆六年(1861),胡琏恩取秀才;道光仁武年(1822),胡林仓中进士,他被任命为翰林,改知县;光绪癸卯年(1903),胡尚义、袁嘉谷、陈鹤亭加入进士之列。

2.王进士街42号。王,明朝万历壬辰(1592)人,前三族157秀才,任巴陵宰。

3.郑茜街56号,“对门二翰林”之家。朱,光绪庚寅(1890),二甲第三十八进士,翰林院聘编,现仍挂“翰林先生”匾额;道光己丑(1829),与朱、同为秀才,二等进士第一名。任翰林,国史馆编辑,御史监兼河南、湖广道道知府。

4.郑茜街65号,国子监进士,罗府二十四天井。祖宅罗,是从神医何耀手里买来的,进士后代罗荣光,18岁被任命为翰林的罗,就住在这个院内。

5.郑茜街70号,石屏第一翰林,陈世济翰林院。明代李咏学者陈世杰在吴佳结缘国子监接受审查。

6.王琪祯进了第一班(重建自己的房间)。清代学者王琦珍。

7 . 18号、19号郑茜街及回民巷3、4号,太医何念院,后人何启、何启伟、孙子翰林何朗居住,是石屏保存最完好的明式古宅。

8.郑茜街朱的陈锦石,位于何炅的御医院和杨鹤荣的翰林院之间,是清代第一进士朱、朱粉、陈陵的故居。朱福之后转制为中国工商银行,陈辅转制为新华书店。

9.郑茜街3号,杨鹤荣的翰林院,有一块匾“阎石书香”。杨鹤荣、嘉庆陈冰恩克勤作了检讨。

南正街-

10.南正街5号和6号,第二翰林张寒府。张寒与康熙家族述评。

11.袁家谷状元府南正街22号。袁家谷,光绪二十九年(1903),云南唯一的经济专业状元。

12.南正街43号徐楼。清康熙皇帝编辑的《许赖和》是云南翰林的开山之作。

?13.南正街34-39号,杨廷祥翰林楼。明代学者杨廷相;同样的房子是杨一慈的故居,送给他的,雍正时是辛丑分科状元。

14.定福府南正街61号。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家丁昭观。

15.南郑街观音寺巷68号,陈履和故居。陈六合,乾隆四十五年(1780),两次考试都和父亲一起。后人陈毅,中央军事科学院顾问,大校军衔,已故;原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中央办公厅党委书记、中央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正部长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文史学委员会主任、第十六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陈福进健在。

16.南正街坎农基巷12号陈同胞进士。陈蓉龙,清雍正(1727)考了148名进士中的前三名;陈迅兄弟(?),清雍正贵胄(1733)考进士,大门曾立“同胞进士”牌匾。

17.南正街观音寺巷20号,刘洋两房。刘奎光(宝秀五营人)继承了祖上在勐腊伊吾创办的同庆茶馆。刘奎光与住在石屏的杨共同经营同庆茶楼,两家联姻。同庆是云南公认的第一普洱茶。

18.南郑街小炉匠巷6号,彝族著名作家李乔故居。被誉为“中国现代彝族文学的开创者和开拓者”的李乔,曾任云南省文联副主席,作品《笑看金沙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出版。

19.南正街观音寺巷8号涂氏屋。方土,康熙益友(1705)养人,精书法,建水东门城楼“雄镇东南”四字为方土所作;屠呦呦的儿子屠应亨是清朝康熙年间的进贡学生。他继承了父亲的书法技艺,在石屏真觉寺题写了“秀山”二字。

郑东街-

20.郑东街33号,陈龙光进士。陈龙光,明朝万历年间(1604)进士,任湖广侍郎,以军事功绩被任命为山东右使、江西左使。

21.庶人郑东街东后街24号南金石楼。任书楠,青干龙鼎威(1787)前三名第42名。

22.罗长春罗昌华进士,郑东街东后街32号。罗长春是个武进士。他于光绪十年(1884)在越南加入滇军抗击法军,在镇南大获全胜。后来患了疟疾,死于1885,时年29岁。光绪十五年,罗长春的兄弟罗昌林、罗昌华双双考上了武进士。罗昌华被授湖北荆州守备,后掌管安徽宜州、江南江淮等地的警备。

23.罗昌林进士,郑东街朱天庙八号买马。罗昌林被授予禁军侍卫,秦派保卫清宫,大门上竖起“侍卫府”牌匾。

24.麦香巷、郑东街和朱天庙街(已拆除),卢氏进士府。陆炳清,康熙陈武(1688),前三甲第四十八进士,被任命为南昌知府。

25.郑东街朱天庙街麦香巷23号万树万仙岩进士楼。苏皖,清代康熙癸丑(1673)系前三品第五十四进士;清代康熙辛丑(1721)第105位进士万贤彦,任丽江州府教授,后升任四川井研县令,任《丽江州府志》主编,是纳西族传入丽江汉文化的先驱。

26.位于街谢天宫巷6号的刘进士楼。刘新传,干青龙信威(1751)殿试毕业,死于京中,位列三甲第84位。刘京川,甘龙陈赓(1760)以19名进士位列前三;刘志川,甘龙规委三界第七号进士(1763)。刘氏三兄弟,石屏人的美谈。

?27.郑东街谢天宫37号杨桂森翰林楼。杨贵森,清嘉庆纪伟(1799)是第七十八届进士,庶吉士是国子监任命的。嘉庆十五年(1810)任台湾彰化县知府。

北正街-

28.孙氏的两个进士,详细地址不用考。清朝乾隆钦赐回民赛贵(94岁)、王孙雄进士。

29.张正堂院北正街98号。张正堂和恒力被宣传为国家捐机抗日,不愧为旧中国民间爱国人士的楷模。

30.司马地大院北正街正街店27号。

31.戴故居北正街9号铺。戴,1951,考入清华大学,次年转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成为云南首位中科院院士。

?32.徐惠藻进了进士府(详细地址不详)。徐惠早,清道光沈冰(1836)在科恩前三名中排名第30。

?33.北正街40号铺张大成大厦。张大成(民间称“张三烂眼”)是清末民初个旧矿老板,与陈鹤亭、李恒生齐名。

......

石屏城的一栋老房子,一个石屏人的故事。

有人拿古代科举和今天高考比较:古代秀才和今天的211差不多,举人相当于清华北大的高材生。

这种现代与古代的对比,令人发指。明清时期,石屏有陪审员文凭的有700多人,在云南省仅次于昆明和大理。

作为一个石屏人,我无意沉迷于石屏古人的辉煌。

这种荣耀其实是一种精神特质。

这种精神特质始终围绕着坚持不懈,石屏人终将成就大事。

古代学者号称千人蜂拥而至,但在《石屏》中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石屏人的读书风气在古代绝对可以和中原媲美。

一行六人走进观音寺巷的许家大院时,已经是中午了。

喜欢书法的县志办主任李看着残破碑上的一段楷书。

碎药片放在下水道口,用来垫盆打水洗菜。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很多石屏家庭都有这样的人生经历。

碑文残缺不全,留下的却是触目惊心!正文是“...许氏贤……”,题词是“吾弟张使一点头”。是的,这座纪念碑的主人就是许。问题是签名!

张是谁?

张,清代杰出的政治家,三朝元老,次子,大学士,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改,被授检讨,进南书房,进入权力中心。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整顿吏治。雍正帝即位后,先后担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内阁记录)和军机大臣,完善了军部制度。他死后,张被封为太庙,这是清朝唯一的汉族大臣。

张是清代的重要官员,先后担任过修国史官、明史、四朝史、清会典、世宗实录等职。

张面对的自尊“点头哈腰”足以说明在京事业的影响力。

这座纪念碑是石屏文学名邦的又一有形证明。

时间不远了,要自强不息。

石屏的儒家思想是后世荧屏人的一盏明灯。老房子里,有绿枝桂花的影子。

高大的照壁旁,深绿色的橄榄在浓密的柚子叶下隐隐跳跃;一整天,红色的石榴花充满了情感;角落里,青石井田展现出无限的古韵,井水依旧健硕繁盛,几乎与地面持平;祖先留下了花盆、花盆、花坛,花草盛开。

这不就是我们心中向往的美点吗?回顾古代的石屏人,他们不仅勤劳,而且享受烟火的生活。

古代世平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只有当有坚实的家庭支持和可观的钱。

如何获得名誉和荣誉,如何获得光荣家族的读书财富?

答案是在西部做生意,在下一个老地方采矿!所以,石屏古镇是建立在马背上的。

这又是一段丰富而传奇的历史。这段历史和石屏古镇一样,有着说不完的历史故事和人文情怀。

西门来和饭店外珠泉街外沿至今仍有五家马店,是石屏人马帮队的歇脚地。

回想一下明清民国时期石屏商队进城的场景:浩浩荡荡的商队,在西门外,衣冠楚楚,衣锦还乡。商队过了昂昂门,红缨如冠,铃响锣响。两头骡子昂着头,铁蹄铿锵地踏着石板。尾骡摇古街,追风玉铃。

石屏商队,具有儒商的特质,既有儒生的德与智,又有商人的富贵与成功。他们注重个人修养,诚信经营,文化素质高,注重合作,责任心强。

儒商的终极目标是超功利,对社会发展有崇高的责任感,有拯救人民的远大志向和忧患意识,追求成功是为了天下好。古代有陶铸、子贡、白圭等一代儒商,后来又有徽商、晋商、淮商等著名儒商。

显然,没有石屏商团,一个文学上的名国之名是竖立不起来的。比如清末状元袁家固的祖先,在勐腊易武创建了著名的甘利珍茶店;如清末民初的锡矿实业家陈鹤亭主持修建石屏一中;比如抗战时期,个旧锡矿实业家李恒生捐款给民国政府军买飞机抗日;比如乾隆年间,大银王吴尚贤,缅甸与中国建交;例如,黄碧安,一个现代的宝藏展示城市,经营药材,并通过挂壶帮助世界...

石屏还有很多儒商重量级人物。他们的创业史,他们的家国情怀,都是石屏的一部巨著。

老街小巷是这部巨著《石屏古镇》的脊梁。老房子,老房子,是书页里面承载的记忆;老房子的历史气息,就是这本大书散发出来的书香和墨香。

有风吹来,石屏古镇的书页满页。要看懂书页上的字,首先要有一颗恭敬的心,还要有石屏先人忘我读书、严谨治学的拼搏精神。

政府部门一直在对石屏古镇的老房子和老街进行着以旧换新的改造,石屏古镇正逐渐恢复往日的面貌。

文庙旁边,城隍庙里的原工艺店听到了石屏人的歌声:石屏古城,四门,人人有举人…

2020.05.14

参考文献:1。秘境石屏(冯观看)

2.《石屏县志》(袁家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