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阅读现状
1,阅读时间有限,阅读兴趣不足。
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阅读习惯的培养上缺乏基本的时间保障。样本中有近1/2的学生每周阅读时间少于1小时,近1/3的学生每周阅读时间在1-2小时之间。
从在校期间来看,36%的小学生每周阅读时间少于1小时,27%的阅读时间在1-2小时之间,只有7%的学生每周能保证7小时及以上的阅读时间;
初中生中,43%的人每周阅读少于1小时,35%的人阅读在1-2小时之间,只有3%的人每周阅读7小时或以上。
高中生阅读时间进一步减少,54%的学生每周阅读时间在1小时以下。此外,调查数据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学生的阅读时间与作业时间呈负相关,即作业时间越多,课外阅读时间越少。
课题组进一步分析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发现在学生关于最喜欢的书的回答中,大部分都是课标推荐阅读的书,如《朝花夕拾》、《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
值得注意的是,有近1/10的同学表示“平时不怎么看书”。与小学生相比,中学生没有阅读习惯的比例更高。2019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进行了国民阅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8岁以上未成年人不读书的主要原因是“升学压力大、课业负担重”。
2.课程标准中推荐书目的分类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学生阅读材料的实际选择中,影响最大的是《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附的推荐书目,这是大多数学生喜爱的阅读材料的来源。
课程标准推荐书目虽然更新了几次,但总体上还是以文学名著为主,具体书目变化不大。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其他类型读物的推荐,只提到了“语文教师与相关学科教师协商推荐”的意见,没有具体指导。
中小学阶段是培养青少年对自然科学兴趣的重要时期。课题组对青少年喜爱的阅读类型的调查结果显示,自然科学和科幻作品也是受欢迎的阅读类型,分别占总样本的13%和15%。这部分需求是现行课程标准推荐书目不能完全满足的。
另外,课标推荐书目并没有明确标明阅读难度。有学者根据国际通用标准对推荐书目进行了分级和评估,发现有些书的难度超过了相应年龄段学生的阅读能力。
3.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也存在“应试”现象。
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写入语文教材标准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希望学生“少做题,多读书”。但课题组在研究中发现,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存在着阅读与考试挂钩、“为考试而阅读”的现象。
以2020年某中考语文试卷中的“名著”为例。题目要求其中一篇文学名著表述错误。这个选项是《简爱》中的主人公双耳失聪,但实际上在原著中是双眼失明。检查的目的是识别它。
还是以《简爱》为例,异地中考要求填写主角童年居住地的名字“盖茨黑德府”,真的很考验考生的记忆力。
课题组认为,这类题目过于注重记忆的细节,而不是对名著所蕴含思想的探讨,既不会帮助学生理解名著,也不会启发学生思考,反而可能导致学生以考试为目的选择和阅读书籍,不利于激发阅读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