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程的文化特色建设是什么意思?

“课程”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具有多重层次和意义。我们对课程的基本定义是指有计划的显性或隐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科,以期给予学生体验。因此,一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都可以看作是课程形式。课程是学校正常工作的中心,学校有责任按照国家规定保证课程和课时充足;学校有义务提供优质的课程服务。课程是学校的特色符号,办学理念和校训口号最终都要靠课程来支撑。课程设置的异同是学校之间的本质区别。从这个意义上说,校本课程建设是提升学校核心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进行了六年的课程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课程文化建设的背景

2002年,建平中学高标准通过了上海市教委专家组的上海市实验示范高中创建中期检查。在此基础上,建平中学顺应时代潮流,适时制定了未来五年(2002-2007)的发展规划。

建平中学的未来发展是建立在现代社会的整个背景之上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入世带来的教育市场的开放,要求我们进一步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我们将遇到更多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对手,迫使我们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优化资源,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以应对新形势带来的挑战。

建平中学未来的发展也是基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要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内容的改革和课程管理政策的改革。顺应教育改革的大潮,倡导教育的全面和谐发展,构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性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理念,促进课程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我们提出了“五五”期间建设具有现代学校文化特色的建平学校文化的核心任务。这是一种以开放、民主、和谐、进取为精神内核的学校文化。它是一个包括组织文化、环境文化、管理文化和课程文化的学校文化体系。未来五年,以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为主题,继续加大改革实验力度,进一步发展建平中学的办学特色。将建平中学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学校文化特色、在国内基础教育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级实验示范高中,实现“自强不息、* *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领袖气质”的教育目标,以我们卓越的努力在微观领域践行和推动我国基础教育的深入发展。

因此,我们以“课程重构与课程文化建设”为规划重点,努力通过学校课程建设促进学校课程文化、组织文化、管理文化和环境文化的全面发展,从而建设具有现代学校文化特色的建平文化。

二,课程文化建设的基本认识

我们认识到,课程和课程文化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学校文化的真正成果应该是培养出一批符合建平文化精神的建平学子。课程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必将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当我们从基础层面到文化层面考虑课程时,尽量体现建平中学在课程建设、制度建立、评价模式建立等方面的努力。同时,作为课程文化建设的支撑,校本培训以及学校组织文化(软件支持)和学校环境文化(硬件支持)的建设也应在课程文化建设的背景下进行。最后,作为所有项目建设的纽带,我们将在未来五年更深层次地重构建平中学的管理文化。

为了顺利开展这项系统工程,经过各级反复讨论,全体教职员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以下认识:

1,课程建设的基本目标:

“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课程”。因此,课程建设的目的是整合德育与教学活动,重构建平学校课程,即将德育、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社团活动、体育锻炼等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纳入课程管理范畴,构建以课程为中心、以师生为主体、以活动为基础、以学分制评价为纽带、“开放性、选择性、综合性”的课程体系。

2.目的:创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树立课程的服务意识,学校教育的产品是服务,学校要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而不是“创造”适应“课程”的学生。学校课程必须积极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学生良好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满足社会的需求,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

3.课程观:不能只把课程当作一门学科。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过程,是一种实践教育。课程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他们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构者。在师生平等对话、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有效地引导、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建构。

4.课程的文化特征:基础性、开放性、选择性和综合性。

所谓基础,是指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为基础,体现社会化要求,落实合格水平基本要求,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课程、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所谓开放性,是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古今中外,人类文明的一切财富,都可以作为课程内容选择,不分时间和地域;一切有利于知识建构的学习方法和手段都可以选择为我所用,无论是接受还是探究,无论是文本还是网络;公认的是,个体智力是多元的,评价学生的标准也是多元的。是否摒弃统一僵化的评价标准,强调评价标准的多样性,倡导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统一,摒弃“选拔为主”的评价体系,倡导“发展为主”,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健康发展。

所谓选择性,是在开放的基础上形成的。除了课程内容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之外,还有课程、教材、教师、不同级别的基础必修课、拓展选修课和模块、研究型课程课题、活动课程社团、是否参加考试、考试级别和考试科目的选择。给学生充分选择的自由意味着给他们独立学习和发展他们特殊技能的自由。

所谓全面,是在未来需要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基础上形成的。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所以课程的每一个模块都是德育与教学的融合,课程的每一项活动都是德智体美的融合。整合的另一层意义是改变学科门户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现状,加强学科间的交流,建立学科链接,组织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课程结构:建立以“领域、学科、模块”为系列的三级课程结构体系。

学习领域:指根据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全面发展的需要而划分的学习范围,包括语言文学、数学、人文社会、科学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每个领域由几个课程价值相近的学科组成;

学科:指学习领域中相应课程的学科类别,主要包括语文、外语、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美术、音乐、艺术、社团活动、社会活动等。这些科目分为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

模块:是指按照学科素养的要求和学科知识能力的系列和顺序划分的若干相互关联的课程体系板块。这些模块相互独立,反映了学科内部的逻辑联系。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一个具体内容整合学生的经验和相关内容,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个模块都是德育与教学的结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有要求和建议,既提醒教师教学目的的定位,又方便学生拓展自主学习。因此,每个模块都是一种灵活、动态和个性化的学习实践。

我们给予教研组模块设计的自主权,但必须遵循“基础性、发展性、综合性、体验性、选择性”等五项基本原则,逐步要求“大纲、教材、教法、评价”完全匹配。

很明显,学科模块课程建设实际上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建设,而所有选修课都是校本课程。通过这样的校本课程建设,有助于促进现代学校文化建设,落实学校个性化办学思想,统筹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高中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

6.课程建设的几个重要原则:

(1),德育渗透原则:将德育与教学活动融为一体,强调全民德育。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意识到,每一个教学环节甚至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德育资源,教学的德育性必须体现在整个教育过程中。

(2)自主探究原则:配合建平学校的文化学科,在课程建设中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在课程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课程建设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研究和探索空间。

(3)合作与协调原则:学校课程应体现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课程开发中应坚持合作与协调的学习原则,倡导课程对学生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引导和影响。

(4)师生互动原则:课程应体现师生互动的特点,课程不应是单向的灌输过程,而应体现师生、知识与受教育者、教育组织者之间的民主关系。

(5)前瞻性和开放性原则:知识应该始终对未来开放,不是简单的自成体系,而是对未来开放的知识生成结构,因此课程也应该体现这一特征。

7、课程管理与评估:

在课程实施中注重过程、评价和价值。

成立学校课程规划小组,负责学校课程的整体规划。指导学校课程设置和开发,指导教师编写学科教学大纲。评估课程表现并提出改进建议。并将这一管理过程纳入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的管理范畴。

进一步完善学分制管理,通过师生讨论制定学分标准。完善学分认定机制,继续开发学校学分制管理网络数据平台。

引入“过程合同”管理机制。通过师生讨论,形成课程合同,每个学生建立学习计划,让学生明确自己参加的各种活动、学习目标、要领、评价方式。

进一步完善导师制,让学生得到符合其个性发展需要的个性化指导,同时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个性和人格得到完善和发展。

加强诊断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以金苹果奖、奖励学分、课程学习诊断和建议为基础,构建尊重差异、张扬个性、发挥力量、体验成功的课程评价体系。

第三,课程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

我们对原有课程进行了整合,将原有课程形态分为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国际课程,分别探索了不同类型课程的课堂教学形态。

附:建平中学课程计划表

课程分类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学校课程

(校本课程)

国际课程

课程形式

必修课

基础课程

选修课扩展课程

活动课程

研究课程

多元化开放

计划目标

满足资质要求

落实办学特色

追求专业发展

与国际教育的对话和融合

1.逐步开展模块化课程建设。

2003年,《以模块化课程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行动研究》获得市级科研项目立项,开始实施模块化课程建设。整个项目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4-2005):探索道路。一、高一第一学期试行语文科目;高一下学期,数学和英语同时进行。2005年在全市召开了语文模块化教学研讨会,总结和示范了语文模块化教学的经验。

第二阶段(2005-2006年):铺开。继学科语言学、数学英语、综合文科、情报学、艺术体育、综合理科等。2006年召开了全市数学模块教学研讨会,总结和展示了数学模块教学的成果和经验。

第三阶段(2007-2008):深化。模块化课程以学校为本位,有完整规范的教学大纲,有符合教学实际的校本教材,有行之有效的独特课堂形式和教学方法,建立适合模块化课程教学的评价方式。2007年6月,65438+2月,召开全市英语模块教学研讨会,2008年5月,召开全市综合文科模块教学研讨会,2008年2月,65438+2月,召开全市综合理科模块教学研讨会,分别总结和展示这些学科模块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

至此,经过四轮探索,模块化课程建设已在各学科全面展开。2008年6月,11,《以模块化课程推进学校文化建设行动研究》顺利通过市级科研项目验收。

2.构建校本课程体系——领域、学科、模块。

n根据八个基本学习领域开发校本课程,使校本课程充分服务。

学校的培训目标:

心理健康与主体性发展学习领域——关注自立精神的培养

艺术审美与休闲健身学习——注重自强精神的培养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研究领域--注重学生意识的培养。

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的领域——注重科学态度的培养

中国文化与民族思想的研究领域——以人文情怀(民族

精神)

西方文化与国际交流学习领域——注重人文情怀的培养(世界

眼睛)

社会实践和社区活动学习领域——注重领导气质的培养

活动评价与学科竞赛学习领域——以兴趣和特长培养为中心

n学习领域和科目、模块

学生心理与主体发展学习领域——心理学,学校班会——主题活动,

学习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

艺术审美与休闲健身学习——音乐与形体美——双周音乐会,国庆

整晚,有氧运动,电脑绘画...

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研究领域-物理和化学,政治和历史-环境保护,社区活动,南京之旅,长江之旅...

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的领域——数学、物理和化学、信息技术、劳动技能(net

网络技术、计算机组装、机器人)...

中国文化与民族思想的研究领域--语文、政治、历史--百家争鸣文选。

读书,选史记,西游...

西方文化与国际交流学习领域——外语、政治、历史和地理——莎士比亚作品选

阅读,欧洲,美洲,澳大利亚...

社会实践和社区活动-学习领域-各种学科-学习农业,学习军队和模型飞机。

俱乐部,跆拳道俱乐部...

活动评估和学科竞赛学习领域-每门学科作文竞赛,英特尔

创新竞赛,数学竞赛,化学竞赛...

3.学校课程举例:德育课程。

建平德育课程规划

学期

必修课

选修课1

选修课2

社会实践

综合实践课程

学校班会

健康和活动

自我管理

心理健康

学生社团

青年党校

人文素养

话题讨论

高一(一)

感化工作

学习军事

升旗仪式专题报道校会班会

广播眼保健操

标准化和管理

适应心理学

论坛04

党的基本知识学习

各种学科都开设了人文讲座。

随着

国庆系列活动

国旗保护小组

课程

高一(下)

感化工作

南京之旅

标准化和管理

人格心理学

建平之星网站

标题

五四系列活动

“我们”网站

高二(一)

社会志愿者

国庆系列活动

服务和管理

学术心理学(1)

《阳光新闻》编辑部

物主

先锋论坛

关于

高二(下)

社会志愿者

学习农业

服务和管理

交际心理学

《红帆》编辑部

党的理论学习

研究

五四系列活动

《新生代》编辑部

仔细研究

高三(一)

干部实践

国庆系列活动

责任和管理

学术心理学(2)

金苹果电视台

专题研究

自然

“金苹果”电台

研究

高三(下)

18岁成人仪式

责任和管理

职业心理学

心理成长学会和其他学会

习惯

德育课程坚持活动德育模式,在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在活动中培养自主管理能力,在活动中完善人格培养的自我塑造。

显然,我们的课程建设本质上是一种“校本课程”建设工程:学科模块课程建设实际上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建设;选修课都是校本课程;引进国际课程,最终实现校本化。

第四,课程文化建设的进展

学校持续推进学校课程文化建设,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1)学科模块课程建设——校本国家课程。

我们的模块化课程建设是在总结和反思中不断推进、深化和提升的。

1,总结前进

第一阶段之前,学校在暑假期间分层次举办了三次课程研讨会(相关责任部门骨干教师和干部、全体教研负责人和全体中层干部会议、学校课程改革动员和全员培训)。经过一系列的会议,统一思想,确定方向,为下一阶段的学校课程建设做准备。

今后每年都会对前一阶段模块化课程的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和讨论: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教育沙龙、学科专家咨询会等形式,对学校已经开设模块化课程的教研组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特别是2008年,各学科开展多轮模块化课程实践后,我们组织各学科课程改革骨干,分批、分学科集中研讨,梳理本学科模块化课程体系,重新审视模块化课程,统一认识,明确深化模块化课程的具体任务。

2.完美的实践

经过一系列讨论,学校在课程建设上思路更清晰,意见更统一,操作更实际。无论是模块化课程推广的广度还是深度,都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提升。2007年,100%教研组开始实施模块化课程。到2009年6月,语文、英语、数学已经连续考了四轮,文科综合组已经考了两轮。2006年,综合理科组也开始了模块课程改革。可以说,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的课程改革终于呈现出我们所期望的总体趋势。在模块化课程建设方面,我们建平的预期价值观已经形成。

课程建设不仅在广度上发展,而且在改革的深度上推进。

在这方面,中国组已经连续两年从不同角度进行尝试。第一年确定了建设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新颖的模块化课程的思路。另一方面,从高二开始尝试模块化课程的学习组织形式,逐步形成了以语文专题活动为主要特色、以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模块化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第三年,语文组开始开设语文课程中的所有必修、选修和模块化课程,并出版教材,彻底实现校本化和模块化,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建平自己的语文课程。如今,第四轮语文模块教材进一步深化,将大纲要求、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活动设计、评价等要素融入教材,让教材不仅仅是语文读本,更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记录。

数学组第一年,模块设置主要考虑学生的不同发展方向。在实践中发现,有些模块很受欢迎,有些模块在教学中不尽如人意。因此,在第二年的课程设置中,更多考虑挖掘数学与人文、社会实践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用“源头活水”让数学的“半亩方塘”呈现出独特的“天光云影”。第四轮出版模块教材《图形计算器的应用与探索》。

综合文科组充分发挥综合性的特点,在模块设计上追求哲学的深度、历史的长度、地理的广度,围绕社会、资源、发展等主题,从不同学科角度引导学生研究。

综合理科组首轮课程改革从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与技术、科学前沿发展四个主题构建课程模块。第二轮梳理出四个系列:科学概念系列(构建各学科核心概念,形成学科知识体系,深化对科学的理解,认识到“科学是美好的”)和科学实验系列(掌握综合科学基础实验的技能和方法,理解“科学是严谨的”),科学人文系列(帮助学生理解科学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理解科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以及认识到“科学是有用的”)、自主发展系列(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发现和培养对科学有浓厚兴趣和发展潜力的学生,感受“科学是有趣的”)。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科知识、生活经验和学校的教育目标得到了有机的结合。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一方面通过实践极大地改变了教育观念,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获得了一个最优的提升平台。

3.阶段性成果

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的模块化课程建设达到了预定的目标,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形成了各学科的课程模块大纲。语文、数学、英语、综合文科、综合理科成功举办面向全市开放的学科模块课程研讨会;语文实现了高一高二的校本教材;数学组出版了《情境数学》和《图形计算器的模块教材应用与探索》。英语组编写了《英语经典文化读本》。高二学生编写了以“人格修养”、“自然情怀”为主题的个性化文字教材,也编写了以“科技文化”为主题的电子教材。《中国青年报》《文汇报》《解放日报》《晚报》等报刊,《上海教育与国学研究》等国家级核心期刊,《现代教学》《新教育探索》等专业杂志均对我校模块化课程建设进行了介绍和评价。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在模块化课程中学会学习、探索、合作,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而建平的教育目标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实践载体。

(二)校本选修课程建设

校本选修课由特色文化课和特色德育课两部分组成。

1,综合特色文化课程建设。几年来,整合各类特色活动,按照“教学大纲、教材、教法、评价”四大课程要求规范管理,沉淀科技节、英语周、学科的校本选修课、竞赛课,开发“4S课程”(即科技人文讲座、社会实践、社团活动、项目设计)。正常情况下,每学期约有100门校本选修课,其中“智能机器人”特色课程在历届国际国内比赛中多次获得金奖。每周三下午有两节课为“4S”课程(即“项目设计、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科技人文讲座”)。

2.综合性特色德育课程。活动德育是建平的教育特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丰富的课程资源。比如每年的“夏令营牵手奉节建平希望小学师生”活动,社区文化节,国庆“嘉年华”通宵晚会,国际文化节,南京社情考察,学农业,军训,青年党校,毕业典礼,成人礼,都是我们的特色活动课程。在新课程建设中,我们更加注重活动德育课程的内涵发展,不断探索新形式,发掘新内涵。从2006年开始,我们开展了一年一度的“感动建平”十大校园人物评选活动,作为校风宣传教育的一种新形式。我们关注它的过程教育功能,从6月165438+10月开始,从班级推荐申报、事迹材料网上公布、全校投票评选,到新年6月65438+10月隆重的颁奖典礼,历时三个月。周期之长、范围之广、影响之大,使得这些善行义举成为优秀的教育资源,深入到每一位师生的灵魂深处。在自主管理传统德育形式的基础上,我们创造了“主题周活动”的形式,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新的德育课程。我们将学生周值日活动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周值日班学生每周自主确定一个管理主题,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