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分期贷款?校园贷和校园贷有什么区别?
“教育分期贷款”不能和“校园贷”混为一谈
臭名昭著的“校园贷”被禁止主要是因为以下原因:
第一,借款人资金使用不合理。“校园贷”的借款主体是在校学生,它的出现扭曲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很多申请“校园贷”的大学生,把钱花在吃喝玩乐、打扮打扮上,只是为了借钱,却从来没想过怎么还钱。如果还不上钱,就找地方借。多重负债、重复借款问题严重,甚至出现不少盗用同学身份证骗取贷款的行为。
第二,借款人的费率极高。“校园贷”产品收费隐蔽,名义借贷利率往往在法律红线内,但各种名目的服务费、手续费、会员费却让人应接不暇。就算是疏于计算的大学生也能发现高的不合理利率,却无处投诉,因为真正吸干你的不是利息,而是所谓的服务费。
第三,借款人的风控和催收手段千方百计。借贷宝“裸照”事件,河南一大学生暴力催逼跳楼自杀,都暴露出一些“校园贷”所谓的“风控创新”、“催收能力”是建立在践踏社会良知的基础上的。学生属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弱势群体,这样的“风控”和“收藏”带给他们的是终身的伤害。
但是,“教育分期贷款”和“校园贷”是完全不同的。当然,一些借贷机构针对的学生,一部分是在校学生,但大部分是社会人,包括已经就业的,没有固定工作的。即使对于学生来说,借钱的目的也不是为了简单的享乐消费,而是为了通过训练全面提升。有句话说得很好:任何时候投资自己,永远是正确的选择。理论上,我们不应该剥夺任何一个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个人投资自己的机会。
我们注意到,很多教育分期贷款机构出于合规原因,完全放弃了学生的客户群,通过各种技术手段阻止学生获得消费分期贷款。以杜小曼(原百度金融)为例。在产品申请页面,明确注明“钱花拒绝向大学生提供消费分期贷款。如果是大学生,请放弃申请”;在贷款激活环节,再次提示“在校学生拒绝从有钱花申请分期;同时,为进一步识别隐瞒身份获取贷款的行为,针对年龄在18-22之间的贷款申请人,增加人工电话审核环节,通过电话联系申请人及其父母,核实申请人身份;因为有很多18到22岁年龄段的中学生在筹钱支付语言培训,所以语言行业所有18到22岁的用户的贷款申请都不会被接受。
客观来说,有教育分期贷款需求的群体收入水平普遍有限甚至没有固定收入来源,这也是传统商业银行不愿意做这个客户群体的重要原因。那么为什么教育分期贷款机构愿意做这个边缘客户群呢?贷款机构对学生还款能力的信任在于,通过职业培训,学生能够真正改变命运,实现收入的跨越式增长,还款能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但是,为了促进这种还款能力的改变,贷款机构必须保证培训机构有能力和水平为学生“赋能”。因此,在教育分期贷款模式下,贷款机构对培训机构实力的识别非常重要。在这种金融服务模式下,本质上是促进最需要改变自己的学生去最能提升自身价值的地方学习。
就这些机构从事“教育分期贷款”业务的初衷而言,我们并没有看到任何可以质疑的地方,而是看到了“情怀”和“理念”的启发。对于这些贷款机构的行为,我们需要关注其综合利率是否超过法律红线,在风险控制过程中是否存在明显的欺诈和违规行为,贷款逾期后是否存在暴力催收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存在,我认为不应该将“教育分期贷款”一刀切地赶出市场;相反,我们需要鼓励更多的机构涉足教育分期贷款市场,让更多的学生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好的职业教育。
教育分期贷款具有数字普惠金融价值。
我一直在各种场合强调,普惠金融需要解决弱势群体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解决融资可得性问题;二是解决资金成本和融资便利性问题。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是基于第一个问题的解决。
这些刚毕业的学生、暂时没有固定收入的无业人员、想获得专业技能的农民工等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他们拿不到钱。只有他们拿到这笔钱,用在教育上,才能改变命运。教育分期贷款机构在解决弱势群体的资金可获得性以满足其教育需求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然而,任何商业组织都应该追求利润。只有从事普惠金融的机构实现商业可持续性,普惠金融的发展才有保障。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是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出路。我们无法回避教育分期贷款行业初创期存在的合作场景风控差、贷款费用不透明、综合利率高等问题,但也应该看到一些有实力的机构介入这个市场,变革正在发生。
一些互联网基因很强的机构,也在不断通过数字化手段完善资产端闭环场景的综合风控,比如通过人工智能确认贷款申请人是否是自己操作,通过视频面试确认申请人是否愿意放贷。教育分期贷款等创新手段不断涌现,既满足了便利性要求,又能防范风险。此外,商业银行等机构对这种模式的认识有所提高,大量廉价机构资金的投入,使得学生承担的借贷成本越来越低。普惠金融所要求的“负担得起的成本”不再是空中楼阁,教育分期贷款市场也逐渐进入成熟发展期。
教育分期贷款是一个很好的消费信贷场景。
近年来,教育分期贷款可以成为将普惠金融切入产融场景的理想实践。通过将金融服务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有效解决了金融服务面临的风险控制、还款来源保障、贷后管理等多重难题。
以杜小曼(原百度金融)的职业教育分期贷款产品为例,其闭环场景如下:“悠游花”与一些优质培训机构合作,这些机构与很多企业合作,为这些企业培训员工;对符合基本要求的学生,培训机构可与其签订定向协议,完成相关职业培训并达到岗位要求后,可进入合作企业工作;如果这些学生需要以贷款的方式支付前期学费,可以由培训机构推荐向“悠游花”申请教育金融贷款,“悠游花”将根据合作机构资质和学生自身条件进行必要的风险控制给予贷款;入职后,学员获得正常的工资收入,可以用钱来偿还贷款。
在职业教育分期贷款闭环中,“钱花”通过与培训机构的合作,实现了对消费者资金真实用途的全方位掌控,同时通过“员工定向培训”计划,保证了学生的还款能力。事实上,贷后管理已经成为督促学生更好地接受职业教育,满足用人单位的技能需求,从而将信用风险控制融入“行业”。金融?教育”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学生更高的效率和更高的就业水平是按时还款的最大保障。“在这种思维转变下,贷款机构不再通过提前筛选学生的还款能力来实现风险控制,而是依靠产业链上培训机构的赋能和相关主体的雇佣来创造和强化学生的还款能力。我们说这种信贷是一种金融服务,它的使命是从小的角度促进学生自身价值的全面提升,是从大的角度促进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本积累,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
本信息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操作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