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中学历年汉阴中学年谱
1937年,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校址移至文庙,吴任建始校长。
1938年,汉阴建始校长刘兴田,教导主任梁哈田(原名洪江,现称金汤),师从刘寅初、张三磨。
1938年7月,中央教育部组织的第六支战地教师服务队赴安康。成群结队地去汉阴,帮助地方政府兴办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校长蓝森,教学主任宋,教师大多是陕西人。当时汉阴中学是省内招生,报考的学生数量很大。除了安康地区各县的学生,还有泾阳和镇安的学生来这里上学。每年都有不少毕业生考上安史、安中等中学,当时留学生有近百人。
1941年上半年,27名学生中学毕业,为母校刻下巨幅牌匾留念。县长余亲笔题写“* * *河套城”于斯,并为毕业生题写了名字。同年,服务组调离县城。县内由地方接管,汉阴县陈当选校长,任教学主任,刘兴田任教师。上报省教育厅后,案件正式立案。并参加安康地区教育研究会。1944年,中央教育部颁布《中等学校培养学生标准》,其道德目标为“忠、勇、孝、善、信、和、礼、从、勤、整、助、学、持之以恒”,学生分为“优、良、中、可、差”。
1943年秋,张接任校长。由于学校学生人数的增加,商城县政府修建了简易教学楼“岳明楼”(两层土坯木结构)。并丰富书籍、桌椅板凳等设备。
1944年3月,日本侵略者入侵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民族灾难。为了反击侵略者,近百名来自江河山川县的中学生和爱国青年踊跃参军,所谓“远征军”,跋涉万里抗日救国,写下了不朽的一页。
1945年6月,秋季三、四年级学生即将毕业。张校长在给同学们的序中,勉励同学们“(1)励志,(2)磨砺棱角”。当年秋天,陈中森被任命为校长,不仅办初中,还为当地培养小学教师,增加简易教师班,直到解放前夕。
1946年起,由县长王·兼任校长,教育局长陈·和训导局长张至立。当时县里提出的培养目标是“培育优良校风,提高学生素质,丰富学校设备,实践劳动生产”。今年夏天有40名学生毕业,15人上了高中,8人上了师范学校,10人上了军警学校,入学率为82.5%。
1947年,国民党中央政府退还粮票,拨给汉阴中学600石粮食作为建校费用。成立了建校委员会,由王任主任,胡淑珠、陈、张任副主任。除了加教室,当年还拆除了文庙的老门,新建了青砖八字校门,一直保存至今。(2006年拆除)并将“大成殿”粉刷成学校礼堂。汉阴县是全县最高学府,办学经费全部在县财政预算下支出,占当时全县教育经费的20%。毕业生可以去外地当学者,县里会发奖学金,每学期八斗米。
1948年6月,徐埠警备区准将肖炳银向县城中和一小学捐款。县中学订购中华图书馆(第一集)200册* * *作为“学生的好朋友,青少年的良师益友,教师的参考”。1948年秋,陈再次出任校长,学生发展到8个班(初中5个班,简易师范3个班)。
1949年上半年,全县除老教师外,又补充了、邓宗炎、龚、吴、侯传玉、沈继孚、欧、邱等西北农学院和陕西师范学院新毕业的青年教师。
到1949年夏,汉阴中学已毕业九届十二个班,学生约5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