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六大专业怎么填?

基本原理

市教育考试院专业人士提醒:

提醒一:填志愿的时候要特别小心。

考生高考志愿是招生管理部门网上备案和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所以考生在填表时一定要非常谨慎,珍惜这一权利。考生志愿表正式填写录入后,不能更改,任何人都不能例外,以保证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

家长和老师要督促考生认真填写志愿表,填写后认真核对,不要疏忽大意,并帮助检查志愿表的填写情况。要特别注意检查,学校和专业代码不能填错。曾有考生报考某校某专业,考试成绩全部符合要求,却因为填报志愿时填错了代码而未被录取。另外,考生要保存好最终确定的志愿表(草稿表),以便以后查阅。

提醒二:特别注意第一选择。

当第一志愿人数相对充裕时,招生机构一般不再录取第二、第三、第四志愿的考生。一般来说,招生院校为了巩固学生的专业想法,总是愿意录取第一志愿的考生。近年来,高校第一志愿录取人数占录取人数的比例相当大,一般在85%-90%之间。其中,第一批重点高校的首选比例最高,本市高校数量高达98%。

提醒三:认真填写每批志愿。

高校第二、第三、第四志愿考生还是占一定比例的,所以这些志愿考生也要认真填报。要避免两种现象:有的考生只关注第一批志愿,其他志愿空白。结果是没有达到第一批重点大学的本科线,虽然达到了第二批本科大学的录取控制分数线,但是因为没有填志愿,不能录取。有的考生认为自己选择的本市高校一定能被录取,随便填了一个外地学校,结果很被动。

提醒四:学校和专业之间要有“坡度”。

每批志愿都要有院校之间的“坡度”。以后第一志愿院校要和几个志愿院校分开,录取分数高的志愿填前面,第二志愿可能录取的学校填后面。历年报考人数多、录取分数线高的院校不能并列,否则非第一志愿不行。

不仅填报的学校志愿要有“坡度”,同一所学校的几个专业也要有“坡度”。在之前的录取中,有考生的分数高于他所报学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但最后没有被录取。淘汰的原因是志愿选择专业高,没有“坡度”,不愿意被调剂。

提醒五:理性看待“热门”和“冷门”。

考生在选择志愿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适当注意避开一些过于“热门”的学校和专业,拓宽选择志愿的范围。近年来,一些学校(专业)在招生时,首先选择在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但招生人数却达到了2倍、3倍,甚至4-5倍,“碰撞”在所难免。

而且考生和家长还要考虑到,招生中出现的所谓“热门”和“冷门”专业,势必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今年入学的新生走上工作岗位至少要三四年,然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所以考生填报志愿最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兴趣爱好。

正确定位

多重排序,确定自己的等级

徐恒(闸北教育招生考试中心主任):高校招生主要以高考成绩为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和在高考中的位置与平时的学习成绩和学校所占的位置有关。一般情况下,考生可以通过几个方面的定位进行预测:

一、历年本市高考录取你所在中学的情况。包括学校的报名人数,大概录取人数,比例等。比如某区某重点中学,近年来应届毕业生高考录取率一直保持在90%左右。在被录取的考生中,被本科第一批院校录取的约占30%,被本科第二批院校录取的约占40%,被专科或高职院校录取的约占20%。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的成绩预测申请条件,参考上述情况。

二是参考你在我校高中毕业生中的地位。班主任对班里的学生,对班里每个学生在年级中的位置有了更好的了解。

三是认真核对教育部门出具的相关招生材料。看往年报考人数,计划招生人数,对院校和专业感兴趣的高考生人数,了解这个专业的报考难度。

考生职位确定后,再看是否有享受先进、竞赛获奖、政策照顾加分等其他条件,然后在体检中根据本人专业限制确定合适的志愿。

友情提醒

不要混淆这两点。

刘(普陀区高中招生办主任):

案例:去年有考生去区高中招生办问:“我高考考了××分,加上这所大学承诺的10分,超过了最低录取分数线。为什么我没有被录取?”其实这是由于对高校招生加分政策的不了解。

分析:目前普通高校录取中的“加分”基本有两种:一种是高考中的原加分项,如市三好学生、市优秀运动员、文艺特长生等。第二,高校做的各种推荐加分。高校确定的加分项目高考成绩达到学校分数线。录取时,将考生的高考成绩加上高校设置的推荐加分,然后分专业录取。如果考生的高考成绩没有达到学校的分数线,仍然不能被录取,加分也就失去了意义。

专业志愿要填。

余克斌(育才中学党委副书记):

案例:小张考上了上海师范大学,但不喜欢自己的专业。高考志愿表上,每个学校可以填六个专业志愿,但小张只填了两个,最后四个志愿都是空的,最后填“愿意调剂”;结果小张的分数达到了师范大学的最低录取线,却没有达到专业录取线,就被转到了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专业。

分析:小张的志愿形式最大的错误就是放弃了很多选择。师大的专业那么多,你总能找到六个更适合你的专业。为什么要放弃选择的机会?放弃自己的选择,让学校调剂,你很有可能被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录取。目前在很多高校,转系转专业还是比较难的。

不要小看大学生志愿者。

徐恒(闸北教育招生考试中心主任):

案例:某重点中学学生小王,去年参加高考,距离“二本”录取线仅几分之差,落榜高职。按照她的考试成绩,在这个水平算是比较高的分数了,但是最后一所学校没有录取她。为什么?因为填高校志愿的时候,她选择的是名校填。要知道,热门院校都是只招“一志愿”的学生,小王没有被第一志愿录取,第二、第三志愿院校都不能录取她,自然就落榜了。

分析:有些考生,尤其是重点中学的考生,高估了自己,认为进本科没问题,把本科志愿当回事,不在乎填报大学志愿,结果一落千丈。众所周知,考场上“变数”很多,考生要做好心理准备。填报每一批志愿都是对自己负责。所以对于那些平时成绩比较好的考生来说,大学志愿是不可小觑的。

选择国外学校应注重技巧

徐本道(光明中学高三班主任):

案例:小李不想去外地读书,但按规定填志愿时必须填外地学校,所以特意找了几个历年考试分数特别高的外地学校来填。结果上海的本科院校没考上,其他地方的本科院校因为随意填志愿和他没机会,最后掉到专科水平。事后小李才发现,其实国外很多院校的教育实力都挺强的,引进的专业也挺好的。

分析:在国外院校填报时也要认真对待。一般来说,国外大学为了扩大在本市的影响力,吸引优秀学生,往往会把自己最擅长的专业放在上海招生,比如金融、政法、外语、计算机、建筑等。考生报考本市相近专业,竞争非常激烈。外地院校可以拓宽上海考生的选择。

如果考生确实想读本科,但自身实力不是很强,那么在填报志愿时,不妨将国外本科院校作为第一、第二志愿填报,这样在录取时“保险系数”会更大。所以有意愿报考国外院校的考生,要提前收集国外院校的一些信息,包括地理位置、专业特色、在沪招生情况等等。

父母心态

引导,而不是误导。

刘金定(向明中学副校长):

家长的意见对孩子填志愿很重要。考生家长在指导孩子填报志愿时,往往有几种心态——功利——追求时尚,盲目关注有“国际”“国外”前缀的专业,认为这样的专业将来赚钱多,出国机会多。

保守——对孩子缺乏信心,过分稳定,只学,不问任何专业,不顾孩子兴趣,意愿低。或者过多考虑地域的远近,怕孩子在国外学校读书不习惯,希望孩子能留在身边。

从众——没有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没有仔细研究当年的招生信息和动向;招生咨询会上,听别人说这个专业不错,然后又听说那个专业很“热门”,没有方向。

包办——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会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做,很可能导致孩子进入大学后,专业思维不稳定,学习不踏实。

在志愿填报的过程中,家长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可以充分考虑孩子的学习能力、理想、爱好和志向,鼓励孩子去最有利于其成功的学校和专业学习;家长要经常联系学校,了解招生的各种信息,了解孩子德智体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做孩子的好顾问,实事求是地填志愿。如果孩子缺乏独立见解,家长要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职业意向。如果家长和孩子意见不一致,可以咨询班主任、高校招生老师等。

时刻表

4月28日前,本市部分高校将开展校内招生咨询活动;4月28日、29日,市教育部门召开全市大型别出心裁咨询会。5月8日-12,考生正式填报高考志愿。

中考

专家答疑

1.谁有资格在本市高中招生?

答:1,应届初中毕业生和具有本市常住户口的毕业生,往届初中毕业生和未满18周岁的毕业生;2.具有本市蓝印户口的初中毕业生;3.持有有效期一年的《上海市居住证》的境内外人员,子女已办理《上海市居住证》的初中毕业生,限就读普通高中;4.持有市人事局出具的工作住宿证明的子女、经市政府协作办批准的上海市外企业职工子女、上山下乡知青、支援新疆青年及其他在本市借读初中的分公司工作人员子女,经批准可报考高中阶段各类学校;5.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考生,经所在区、县批准,可以报考指定学校。

2.所有报读高中的学生都要填志愿吗?

答:不需要填报志愿的考生分为两类:一是提前被中职学校艺术类专业录取的学生,二是享受推荐直升高中的学生。

3.报志愿的时候谁有限制?

答:主要有三种情况:身体有些缺陷的学生不能报考部分中职学校的部分专业;体育测试不合格的考生不能报考市区重点中学;理化实验技能考试不合格者,不能报考重点中学、重点中专、重点职业学校。

4.何时何地填志愿?

答:一般来说,5月初,具有本市户籍的考生会在学校填报志愿,非本市户籍的考生要去当地区县单独填报。

5.怎么填志愿?

答:本市中考继续实行“两考”制,有“考录取”和“考入学”两种志愿形式。前者可填报10实行考试招生的中等职业学校;后者* * *有16志愿,零志愿报考学校有限制,其他15志愿可随意选择。参加毕业考试并报名参加考试的考生必须同时填写两张表格。毕业考试后被志愿学校录取的,其入学考试成绩自动失效;未被录取的,必须参加统考,按统考志愿录取。初中毕业考试后不参加分班和考录取的考生,不填“考录取”志愿表,只填“考入学”志愿表。

6.「零志愿」包括哪些学校?

答:有11寄宿制高中和市重点高中可以跨区县招生。另外,少数民族考生可以填报上海市回民中学,家庭收入在本市低保标准以下的考生可以填报九龙示范中学。

7.志愿填报后,录取的原则是什么?

答:总的原则是从高分到低分。一般来说,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按照志愿学校的顺序,你先达到录取分数线就被一所学校录取。

报告技巧

避免志愿填报中的技术“伤害”。

因为志愿填报是在中考之前,考试结果的不确定性使得选择志愿有风险。当然,志愿服务绝不是运气的“赌博”。提前想的越多,就越能把握自己的未来。普陀区教育考试中心主任孟湛、徐汇区招生考试中心主任丁鑫提出以下建议,帮助你避免技术上的“硬伤”。

忠告1:彻底了解规则,认识自己。

各区县对中招志愿都有类似的规定。但是,必须特别注意“微小的差异”。比如有的区在15常规志愿中对市重点中学有限制,只能填一个,有的则没有要求;有些选择报的学校必须与市区重点一致,有些则不受限制。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提前搞清楚这些情况,否则可能会造成志愿无效,浪费录取机会。

在完成申请之前,你还必须对你可以申请的学校有所了解,包括往年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办学特色、距离等。特别需要提醒的是,重点和非重点公办高中的收费标准不同,综合高中、民办学校、转制学校的收费也不同。申请择校的学生还是需要交择校费的,在完成申请前一定要明确。

当然,别忘了给自己的实力“打分”,看看自己初中四年的成绩,明确自己在全校乃至全区毕业生中的“位置”,权衡一下自己家庭的经济实力,综合考虑以上所有因素,就可以确定一个大致的选择范围。

忠告二:“优化组合”

志愿学校选定后,对如何排序有一定的侧重。首先,尽量填写类别,避免交叉填报。一般遵循市区重点高中、普通高中、民办高中、三本学校的顺序,可以最大程度的保证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也符合录取的流程,避免错漏。

其次,同类学校的“编队”要有一定的“年级梯度”。不妨参考这些学校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线“排队”,从高分到低分填写,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自己能进入录取分数线较高的学校。当然,考生特别“爱”的学校可以抛弃这个规定,在前面“排队”。

建议三:善用零志愿。

零志愿给了考生一个录取的机会,但是用不好也会带来遗憾。由于零志愿的市重点中学招生名额不足,部分考生将心仪的市重点中学“押宝”在15常规志愿中的一所上,但又不愿放弃零志愿的机会,填报另一所学校。结果被零志愿提前录取,错过了心仪的一个。所以,在零和一之间,考生一定要小心。

忠告4: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考试录取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不要“一棵树上吊死”。不妨填“狡兔三窟”,留有余地,尽量填你能接受的所有学校,可以安排文化水平低于你实际水平的1-2学校,这样万一表现不理想,也有“后路”可以退。至于只填一两个自己喜欢的学校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一旦失手,就有“落榜”的危险。

扩大选择的圈子也要有原则:如果你不喜欢你的愿望,你永远不会去填。15志愿不用填,考生不用补号。志愿填报的质量关系到考生的前途,绝不能把它当成“儿戏”。关键是选择符合个人预期的学校,正确定位,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理性选择。

正确定位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案例一:去年,黄浦区的张杰荣在填报自己的中考志愿时,出现了错误。以她的学习成绩,考上普通高中问题不大。然而,她不知道更困难的高中学习。经过反复权衡,小张进入东辉职校,轻松进入自己喜欢的外贸专业。几个月后,小张在学习上如鱼得水,不仅在全年级名列前茅,英语也不错。她对自己当初的选择并不后悔。

点评:唐春平(清华大学教研部部长):这无疑是一个成功的选择。小张找到了最合适的深造机会。中招为每一位考生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就看考生和家长能否摆正心态,抓住机会。我每年都发现很多家长专注于查询高中录取分数线,对比高考升学率,却很少坐下来,冷静分析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理性规划孩子接下来的发展。其实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适合他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盲目跟风杀人

案例二:某区一名普通高中生近日给区招生办写信,恳求将他转到第三所学校。该学生反映,虽然一直很努力,但初中成绩不理想,不想上高中。但他的父母大多见了亲戚邻居家的孩子,上了大学,所以他决定替他报读高中。最后交了高中择校费挤了进去,但是入学后完全跟不上课程。学生在信中坦言:上高中对我来说太痛苦了。如果不能转学,我就得退学回家。

点评:辛鼎成(徐汇区招生考试中心主任):很多家长拿到志愿表,第一个念头就是:不考虑三本学校。事实上,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市的中等职业学校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高职、本科院校的大门已经向三本学生敞开,本市乃至全国对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仍然很大。很多中职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待遇都很好。对于文化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进入初三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进入大学,可以掌握一门技能,尽快就业。填报志愿时,家长一定要听听孩子的意见,不要盲目跟风挤进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