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调动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势在必行。带着兴趣学习是学习的润滑剂。兴趣是一个简单又复杂的老话题。这里我想说的是,激发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能拘泥于现有的初中语文教材。感觉现在的初中语文教材有些文章已经失去了可读性,甚至根本没有学习的必要。尤其是对于还未成熟成熟的初中生来说,课本上的一些文章不仅很难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他们会觉得语文课很枯燥,学习语文的热情也没有了。

诚然,这套教材倾注了写作专家们的大量心血,凝聚了他们的无穷智慧。书中内容涉及古今中外众多名著,几乎有各种代表体裁的文章,有些名著如果不教,会给学生留下终身的缺憾。但同时我也认为,这也是照顾面子,编教材,而这样照顾“面子”,忽略了甚至忽略了孩子在十几岁时需要特殊照顾(应有的照顾)的内心感受。当然,选入教材的文章,既要兼顾初中生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又要强调内涵、品味及其启示性,这是毋庸置疑的。营养是第一位的。古今中外伟大作家的作品,有深刻的哲理或才华横溢的,一定要按一定比例选入教材,但一定要精挑细选。而且品味高、内涵深的文章在编入教材时必须考虑可读性,不能妥协编入教材的各类文章的代表性,忽视初中生阅读学习的心理承受能力。更何况我们今天面对的是这个高度发达的媒体时代出生的孩子。他们几乎是在电视和电脑中长大的。

著名特级教师、福州一中教师陈同亮表示,编入教材的文章要经过精心“过滤”,满足初中生的年龄心理需求,满足他们自主探索的愿望。当它们被融入到非常经典的传统名著中时,如果不能与当代实际情况相融合,就不会得到学生们的认可。

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孙绍振教授认为,语文教材的编写应该“努力摆脱那些抓住学生个性和灵魂的机械教条”,让文章的语言和内容“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声音”。

兰州一位中学老师深有感触地说,教科书要默默提醒老师,永远把重点放在“人”而不是“书”上。

以毛泽东的文章《我军解放中原南阳》为例。毛泽东的诗气势磅礴,举世公认,可以搬到一个新的高度,充满了情感和灵魂。尤其是作为领导,有多少人亲自写新闻(现在,...不用亲自写新闻)。但是,初中语文课本上有多少老师爱教“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有多少学生喜欢阅读?我问了我们学校的几位老师看了这篇文章后的感受。有老师脱口而出“像裹脚布”(当然也有老师干脆说“我根本没上过学,只是上了学把学生搞糊涂了。新闻不像新闻,传播不像传播。”但我们编辑只是把它和解放军百万大军渡江合编了两个故事,在新闻上称之为“宝藏”(见正文介绍)。说“解放军百万大军过长江”是新闻中的“宝藏”,实至名归,令人信服。我真的不想认同“我军解放中原南阳”是新闻里的“宝藏”。作为新闻,它冗长,没有突出的特点。

特别是,我郑重声明,我非常尊敬毛泽东这位伟人,这种尊敬已经深深地埋藏在我的骨子里。但这篇文章确实不太适合初中生的阅读口味,如果编入初中语文教材,很容易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们当然不能一味的迎合学生的阅读口味,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口味,但是口味还是要考虑的。没有味道,学生不爱读书,老师不爱教学,再好的营养,学生也不吸收。况且有些文章既没品味也没品位。再说,有味道的也不一定没味道没营养。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倪教授说:“语文教材选择经典文化,并不是对生命关怀的排斥。经典文化和当代文化可以共存,和谐发展。”更何况名人伟人的文章不一定是经典。

在初中语文教材的选用上,面对这种现实我们应该怎么做?当然,我殷切希望编写初中语文教材的专家们多一些勇气和智慧,挑选出能引起深刻体验、产生精神震撼、有品位、有味道的文章,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供学生阅读和感受。

但是希望和等待可能是缓慢的,而且常常是微弱的。要解决我们的当务之急,我们能做的就是改变我们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这对于我们的语文学科来说更为明显。对于初中语文课本上的课文,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一步一步来,一课一课来,一个字都不漏。当然,这不是武断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原称工具书)在开篇《致教师》中也明确提出:“在使用这套教材时,要有所改变”,“凡是编入教材的东西,都要教给学生。只要遗漏一点,就认为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跳出围墙,在我们的课堂上自主灵活地选择一批适合学生认知状态和生活需要的、能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能激发学生心灵与学生共同阅读感受的优美文章。

例1:卖草莓的小女孩

周六早上,我被屋檐下紫燕的鸣叫声吵醒。“草莓有卖,很新鲜的草莓。”一阵稚嫩的童声在风中若隐若现。我很高兴这是吃草莓的季节。

穿上衣服下楼,在巷口遇到了卖草莓的小女孩。这个女孩大约八九岁。从她破旧的衣服,瘦弱的身体,疲惫的眼神,可以看出她家里的贫困,生活的艰辛。女孩篮子里的草莓还沾着晨露,明显是刚摘的。他们都是巨大的,红色和娇娇,潮湿。我问她:“小姐姐,这个草莓多少钱一斤?”小女孩回答:“三元一斤。奶奶说草莓是父母送的,卖不了贵。”我可怜巴巴地问:“你父母呢?他们怎么让你早早出去卖东西了?”小女孩低声说:“我父亲去世了,我母亲改嫁到了远方,我和奶奶住在一起。奶奶生病了,我就出来卖了。”

我心里一颤,赶紧说:“我要这篮草莓。”小女孩认真地说:“你还是少买吧。草莓要新鲜的,时间长了就不好吃了。”我开玩笑地说:“你早点卖,就能早点买早餐。”小女孩很认真的对我说:“不,我不买早餐。奶奶生病了,没钱买药。我想把卖草莓的钱省下来给她治病。”我真诚地说:“小姑娘,你的草莓我都买了。”我想带到单位和同事们分享。”说完,我拿出一百元递给她。小女孩摇摇头,说改不了。我说,“不用找了。拿去给你奶奶买药。”小女孩认真地说,“我奶奶说,你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我干脆把钱塞到小女孩手里,一本正经地说,“孩子,这是我叔叔给你的礼物。请接受它。”小女孩理智地感谢我。我说:“如果你家里还有草莓,请给我送来。我的几个同事非常喜欢草莓。”小女孩点了点头。

三天了,小姑娘天天送草莓,我都买了。但是第四天,小女孩没有来。我以为小女孩的地里没有草莓了,她不会再来了。我还是有点失望。但是第六天,小女孩又来了。这一次,她带来的不是草莓,而是一篮子鸡蛋,让我大吃一惊。小女孩抽泣着说:“我奶奶去世了。她临死前让我把我唯一的一篮子鸡蛋给你。她说你是个好人,让我不要忘记你。叔叔,我马上就要走了。我妈妈会接我去她学校。谢谢你这几天对我的关心。”我赶紧从口袋里掏出一百块钱塞到她手里:“这是我叔叔留下的纪念品。请收下。”小女孩坚持说:“叔叔,这次我真的不能再吃了。谢谢,再见!”说完,她转身就跑。跑了一会儿,小女孩回过头来,看到我还站在风中。她喊道:“叔叔,我会回来看你的。”我也很不情愿地向她挥挥手,说:“保重。”

两年多了,现在草莓又上市了,看到鲜红的草莓,小女孩瘦弱的身影又浮现在脑海里。卖草莓的小姑娘,你在异国他乡,还好吗?(《语文基础训练》八年级上册第26页)

这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文章,传递了世界的纯真、善良和美好,很有感染力,一定会唤起学生强大的灵魂,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表达自己独特而真实的情感体验。

现在的学生似乎普遍缺乏爱和感恩,这应该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65438+2月65438+2月65438,18上海复旦大学的大学生在黄山探险时迷路了。一名警察(张宁海饰)为寻找走失的大学生而掉下悬崖,年仅24岁。记者事后采访这些大学生代表时,有两位代表用“遗憾”来表达对警察不幸遇难的感受。我没有关注网友的评论,但我个人对这些只表示“遗憾”的大学生代表表示极大的遗憾、难过甚至愤怒!找你丢了命,用一句“后悔”送走?生命在这些大学生心里就这么廉价,至少在他们嘴里是这样?也许我们不应该和这些大学“较真”。也许他们只是不小心,但这一刻他们能这么不小心吗?当然我们也提倡说真话,但是这样的“真话”能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流吗?那么,今天这些大学生如此无知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语文教育,包括语文教材,不是缺少内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