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镇简介
建国后,李庄是区、乡、人民公社、镇党政机关驻地。李庄的建设发展迅速,日新月异。1992实施县政府批准的城镇规划方案,商业街、文化路、新兴街、绳网世界、邮路等主要商业街长5500米,安排粮食购销。
首都圈公路建设四通八达,村村通柏油路,90%以上的村庄实现了道路硬化。2000年以后,李庄政府加大了产业化改革的力度,李庄在绳网产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信息产业的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李庄信息网应运而生,为李庄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能量。
被命名为“绳网之乡”的李庄,已成为鲁北地区建设标准最高、服务水平最好、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重要流通基地,人口2万人,通讯、交通、照明、环保、养殖等设施齐全。2006年,李庄中心镇有8个办事处,105个村,10315户,54927人,少数民族7个,汉族54920人,男性27308人,女性27619人。
李庄镇一直以农耕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实现农业合作化,发展农业科技,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引进黄米抑碱,使农业迅速发展。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传统耕作方式,推广科学种田和先进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封闭保守的落后面貌,进而步入开放型商品经济的发展轨道,形成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1949年粮食产量39公斤,棉花产量8公斤,棉花产量60公斤,棉花产量25公斤,棉花产量439公斤,棉花产量43公斤,2006年粮食产量1100公斤。
畜牧业发展迅速。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牲畜存栏量猛增。以劳役为目的,走向了商品生产,实现了从家家户户拥有牲畜到专业户、专业村的发展和转移。2004年全镇存栏牲畜20500头,生猪27000头,羊10000只,肉鸡20000只,蛋鸡80000只,鹅10500只,鸭12000只,兔30000只,发展养牛业。
苹果是栽培的主要果树。1973在沈桥北部培育了7000多亩苹果苗,促进了全镇果树的发展。到1990,全镇苹果种植面积达到8000亩,主要品种有红富士、延庆、红星、金帅、红香蕉、国光、青香蕉等。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天津、济南等地,桥北张村成为全市高酸苹果苗木基地。
蔬菜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上世纪中叶,蔡峰和庄莉东王村就有种菜的习惯,有“一亩园有十亩地”的说法。1992期间,农业生产掀起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热潮,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提出了“一年突破,两年发展,三年建成蒜葱园”的目标。在生态农业办公室的指导下,建成了950个蔬菜大棚。近几年,北方几乎四府都在间作大蒜和洋葱,大面积引进优良品种,商家争抢这一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私营企业走上了集团化道路。1957,铁木合作社成立。以沙诸兴村为首的屠宰业,李庄任家、刘口、南北里、南国、碛口一带的皮货、车马发展迅速,李庄窑厂相继落成,为以后的城市建设铺了桥,重新开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企业承包给个体户,私营工商户逐渐兴起。1987年,有1000多家专业屠宰户,包括沙竹兴的生猪屠宰、牛屠宰、羊屠宰和驴屠宰户,五子的碾米、茶棚的地毯加工、小翟村和潘家口的种植牙。与此同时,木材加工、建筑、机车修理、电焊、酱菜加工和食品加工发展迅速,改革开放给工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镇办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特别是镇办的几个地毯绳网厂在上世纪80年代就盈利了,镇党委政府抓住机遇,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把李庄发展的重点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到招商绳网上来。1998 10 10月5日,镇北绳网世界产业园开工建设。同年,文化路、邮政路、傅佥路拓宽畅通,以股份形式集资改建黄河下游第一座引黄闸,将黄河作为水利生命线引入李庄千家万户,引进京、津、沪、港外资近10。
建国后,李庄镇的商业发展一直依靠供销社管理的几个零售点。1978之后,农村经济突飞猛进,商业发展更是惊人,个体工商户进步神速,经营项目迅速增加。这个范围在全镇都很受欢迎。2006年,全镇有百货、服装、鞋帽、电器、通讯、瓷器、种子、农药、建材、副食、餐饮、医疗、服务等个体工商户2000多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李庄的交通、邮电、电力事业不断发展,1985的220国道畅通无阻。现在对使用年限30年的高标准道路进行了加宽加厚,通过镇内主干道浮桥路、惠庆黄河大桥路等,陆续铺设了8公里的道路。从1998开始,全镇75%以上的村庄都新铺了柏油路。构成了国内公路交通的基本框架,公路网的形成促进了李庄、陈嘉、邢家、李朝阳、沈桥等地乡村交通的蓬勃发展。李庄、沈桥两个支局负责邮路210多公里,每年进出邮件3940件,发行报刊670种,年累计发行量50800份,出版物19700份。2001年,全镇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全镇用电用户10090户,农村用电量大幅增加,企业用电量超过10亿千瓦时。
李庄教育基础好。惠民三中位于李庄,1998并入惠民一中、二中。这是惠民南部的教育中心。2001年,全镇有小学8所,中学2所,适龄入学率100%,幼儿园2所。李庄教育196达标。1999-2003年期间,投入700多万元维修建设中小学校舍,投入200万元建设计算机房。中心小学也配备了电脑和视听教学设备,村小学被取消。布局更加优化,中小学基础设施进一步配套。有60所幼儿园,有2,000名在校儿童。
庄莉的文化事业有了很大发展。镇政府有文化站、广播站、电视台、电影院、镇委党校、离退休干部学校、人口学校。各行政村远程教育网点设备齐全,有线电视村村通。乡镇文化网络已经形成,丰富了全镇人民的文化生活。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京剧、鲁剧、河北梆子、东鲁梆子遍布全镇,每年春节都会登台演出。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贵人的梆子、流口、南孟等京剧表演在农村颇有名气。由于现代文化设施在农村的不断普及,这些剧种在婚礼吉日都有演出,如大孟村的张氏乐队、杨基的全香文艺组、龚家老龚乐队、秧歌、龙灯、狮子、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表演。
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十年控制在6‰以内。2005年,该镇有2200户家庭获得了独生子女证。1998以来,该县连续五年在考核中名列前茅,被评为市县级先进镇。5名计划生育工作者受到省部级表彰。
李庄人民在创造辉煌成就的同时,也经历了严重的困难和挫折。在历届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人民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克服各种困难,历经曲折,取得了成绩,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2006年工业总收入是2000年的3倍。2005年人均收入达到4500元,是2006年的1.8倍,人均增加2200元;汽车、摩托车、拖拉机、三轮车和各种类型的车辆进入了千家万户,汽车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现在他们正朝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阔步前进,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