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的四大岩石区

长江四岩指的是燕子矶、采石矶、城陵矶和愚公矶。

燕子矶

杜挚山高40多米,南面与河岸接壤,另外三面被河流环绕。地势十分险要,而依山而立的燕子矶是观赏江景的最佳地点。登上机投,看滚滚长江,浩浩荡荡,奔流千里,蔚为壮观。西边,南京长江大桥如彩虹般横跨江面,尤其是月夜,明月当空,江面波光粼粼,风帆点缀。

燕子矶历来是文人墨客在江上抒怀的胜地,史可法、龚贤等人都曾在此题诗。丁基有一座皇家纪念亭。亭中碑身正面镌刻着清乾隆皇帝题写的“燕子矶”三个大字,背面镌刻着这位万岁爷写的一句七绝诗:“听说当年在蒋蓝走了一圈,惊见洪涛足下。然而我喜欢把沙上升为绿野,烟林相融,久久不散。”燕子矶西南沿河峭壁上有多个石灰岩溶洞,古代游记称之为燕山12洞,其中以头台洞、观音洞、二台洞、三台洞为主。头台洞距离燕子矶约1公里。洞内钟乳石奇形怪状,观音洞与之相邻。其他洞穴的景观也差不多。

燕子矶附近有弘济寺和观音阁,寺庙废弃。燕山山脉原来的12洞穴多为悬崖峭壁,是河水冲击形成的。只有头台洞、二台洞、三台洞比较有名。其中,三台洞最深最曲折。洞内有观音泉、小羊田等名胜古迹;洞内右侧有一石梯,可通云霄;石阶数百级,飞阁飞在空中。不开境界。

燕子矶突兀于江上,三面垂挂,像一只燕子俯瞰江面,故名。燕子矶一直濒临大江,地势险要。它是重要的长江渡口和军事要塞。被世人誉为长江第一岩。

蔡石记

据说《史记》因三国吴栋时期而得名。这里曾经出产五彩石,形状像蜗牛,又有“金牛出朱珠”的传说,所以又叫牛珠鸡。这座落基山是三大落基山之一,山势险峻,风景秀丽,古迹众多,被誉为“千古一秀”。采石矶突兀于河中央,绝壁上朝天,面临大江大河,水流湍急,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这里发生了一场“宋金采石之战”。

采石矶一直是江南一景。古往今来,它吸引了许多文人雅士,如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陆游、文天祥等。来这里吟诗的人。尤其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这里喝过酒,写过诗。据说他最后淹死是因为喝醉了酒,把月亮抓到了水里,这更增加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可以说,名山得益于诗人李白,诗人望着名山流连忘返!我去过《采石记》很多次,留下了很多著名的诗句。

城陵矶

《水经注》云:“河右岸,有城陵山,山中有故城。”有一个巡逻检查部门。城陵矶镇成立于1951,隶属岳阳县。1982纳入岳阳市。它占地5.8平方公里。这片土地多山。城陵矶港是湘北水运的门户。城陵矶南接三湘,北接韩晶,洞庭湖贯穿长江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该地层是板溪群浅变质岩的基底,位于湘江古断裂带上。第四纪以来,河流湖泊持续下沉,两侧相对上升。因为鸡头滨靠近河岸,南北在东风和八角湖之间,面对荆江,所以成了两面临水的岛礁。突出于河湖交汇处的城陵矶,具有抗侵蚀和挑流功能,是这里Y型水道南侧的洞庭湖入海口节点。七里山附近,过水断面1000m,历年最高水位32.75m。它是四大河湖底泥储存后重新入河的唯一出口,也是河湖间洄游和半洄游经济鱼类的通道。

愚公集

汉阳桂东山脚下,晴川阁下,河中央有一块岩石露头,危石墙耸立。这就是龚宇落基,它与雁子落基、蔡氏落基、城陵矶并称为长江四大落基之一。黄鹤楼所建的愚公集、黄旗集与夹江并肩而立,呈“龟蛇锁江”之势,自古以来就是天然屏障。相传大禹治水时疏浚河道,引汉,使江汉在此交汇,驯服洪水,故名。

清代初学,在《杨光杂记》中记载,三国时期,孙权征和黄祖师在此激战,黄祖被灭,此地归吴,又称“吴”。西晋时,晋国大将王玄率军攻吴,孙皓派人在和岩石上挖洞,用铁锁封住,阻止晋国水师东进。王玄用火攻,烧断铁锁,顺流而下,东吴灭亡。

在唐代,据说仙女吕洞宾在落基山上吹笛子,因此的名字就与落基山联系在一起。愚公山一度改名为“吕公山”,元朝以后改名为愚公山。

相传元世祖忽必烈南巡时来到武昌皇姑山。他问当地人这座落基山叫什么名字。有人说,它被称为吕公落基山,因为吕洞宾。忽必烈问,这个地方唐朝以前叫什么?有人回答说,以前叫愚公集。忽必烈听了,就下令恢复纪,并下令在纪上修建虞寺,“以示对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