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有哪些著名的历史数学家?
(1890—1978,中央研究院院士),浙江平阳(今温州苍南县)人。1910从庚子赔款赴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数学;1915年获得学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4年赴汉堡大学深造;而在1938。先后在南开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联大、岭南大学、中山大学担任数学教授。曾任“新中国数学会”会长(1940),中央研究院数学所所长(1947),1948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他擅长用代数和解析方法处理几何问题,尤其擅长“圆素几何和矩阵论”。数学教育方面,65438-0920年回国,创办南开大学数学系并任首任系主任,培养了刘金年、、、沈佑成、吴达仁、廖等一批国内外著名数学家[3]。培养高素质的数学人才是姜立夫的突出成就之一。除了科研和教学,他还兼顾中国数学队伍的组织,如领导“新中国数学会”,建立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积极联系和推荐青年数学家出国留学等。此外,他还担任数学术语审定委员会(1923)主席,为中国、英国、德国、日本相应数学术语的审定做出了贡献,出版了《算术术语汇编》(1938)。关于蒋力夫在中国近代数学中的地位和影响,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说:“多年来,蒋先生是中国数学界最重要的领导人。苏院士评价说:“他为我国近代数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影响深远。没有他,中国的数学面貌将会不同。".[3]
①陈省身。在姜立夫教授诞辰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南开校友通讯,第一期(1990)。
苏步青
(1902—2003,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平阳(今温州平阳县)人。1920就读于东京高等工业大学电气工程系,1923进入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深造,1927直接升入该校研究生,1931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先后担任浙江大学(1931)、复旦大学(1952)数学教授,创办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并任所长多年。曾任复旦大学校长(1980)、名誉校长(1983)。此外,曾任中国第一份数学杂志《中国数学会刊》主编(1936),创办国际数学杂志《数学年鉴》任第一任主编(1980),先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48)、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苏在微分几何和计算几何领域,特别是在仿射微分几何、射影微分几何和一般空间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由他创立的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自1927以来,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苏是一位杰出的数学教育家。1931从日本回来后,成为浙大数学系的系主任。除了随陈教授开设多门近代数学基础课程外,他还在中国创办了数学研讨会,先后培养了张素诚、熊、方德智、白政国、杨中道、顾朝浩、胡等一批卓有成就的数学家。苏热心于数学的学术交流和普及,著有如何学习数学的书籍。1952起,长期担任上海市数学学会理事长,曾任中国数学学会副理事长。1983当选为名誉主席,多次组织上海及全国数学竞赛。他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曾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主任和第七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关于苏的成就和影响,德国著名数学家W·布拉施克曾评价说“苏是东方第一个几何学家!”1976美国数学代表团访华后得出结论,浙江大学成立了以苏为首的中国微分几何学院。1987年,在庆祝他85岁生日和从教60周年的科学报告会上,他的学生顾朝浩教授说:“苏老是国际公认的几何权威,他在仿射微分几何和射影微分几何方面的高水平工作在国际数学界占据了无可争辩的地位。苏老为我国数学学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努力创建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科。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革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3]“他是中国现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4]
赵柯
(1910-2003,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温岭(1937,1954-1957,1958-1962温州地区温岭县,现台州。1926考入厦门大学预科,1928升入数学系,1931转入清华大学数学系,1933毕业,1935自费留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1935获得博士学位。历任南开大学数学系助理教授、四川大学、重庆大学数学教授、重庆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1949-1950)、四川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1953)、校长。曾任《四川大学学报》主编,《数学年鉴》副主编。1955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柯昭是数论专家,在数论、组合论、代数等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1937以来,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专著3部。1940作为四川大学数学系系主任,他重视教师的科研工作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发起设立了教师和同学共同参与的数学专题研究课程。他倡导应用数学的研究,推动了川大泛函分析与控制论、偏微分方程和计算数学的迅速发展。而且我亲自和中青年老师一起参与了数学的应用和普及。柯昭的贡献和影响不仅限于四川。为中国数学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1983当选中国数学会名誉主席。1990年,美国数学家斯塔勒(Stahle)评价柯昭的成就:“中国人这么早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真了不起”,并说:“关于二次型的杰作太棒了!”。在四川大学的历史上,记载着柯昭开创的专题研究课程“造就了一批在数学上有长足进步的人才”[5]。
徐贤秀
(1912—2002,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省)),浙江永嘉(今温州永嘉县)人。1935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1946赴美就读于布朗大学,1948获得应用数学博士学位,1949在普林斯顿文学研究所度过一年,夏季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后,中央研究院(台湾省)院士。他被任命为普渡大学工程科学教授、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应用数学教授、普渡大学航空系教授,以及台湾省立大学、清华大学(新竹)和交通大学(新竹)的兼职教授。徐贤秀是一位应用型学者。1973-1980任台湾省国科委,1979-1989任产业研究院理事长。他建议建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为台湾省的现代科技和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于1961在新竹创办清华大学数学系,从1962开始每年举办夏季数学研讨会,并于1970-1975在新竹担任清华大学校长。他积极推动台湾省的数学教育,使大学的水平和规模迅速发展。鉴于徐贤秀在1955-1963和1968-1978对普渡大学的突出贡献,普渡大学授予他1980杰出贡献奖,授予他1993荣誉博士学位。同时,由于他对台湾省科技、教育事业的特殊贡献,台湾省当局授予他65438至0989号金星奖章。[6]
向陈辅
(1916—1990,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省)),浙江瑞安(今温州瑞安市)人。1944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1946浙江大学数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后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70当选中央研究院(台湾省)院士。1947至今,台湾省立大学数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历任台湾中央研究院数学系系主任、数学研究所所长。项专攻分析数学,成果众多,著述颇丰。特别是在傅立叶级数和泛函分析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在数学教学中诱惑学生,孜孜不倦地教导学生,成绩斐然。他曾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仙台东北大学、马来西亚大学、新加坡南洋大学和荷兰大学教授数学,也曾在东吴大学和台湾省淡江大学担任数学教授。为表彰他的杰出成就,1958-1968荣获台湾省首届中山奖、台湾省当局教育部首届作品奖。②
②蔡,向教授,台湾省立大学数学系,2002年第272期。
杨中道
(1923 ——,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省)),浙江平阳(今温州苍南县)人。1946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48在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任助理,1949在美国杜伦大学学习,1954获数学博士学位,同年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后,1948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作访问研究他长期以来一直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数学教授。他还担任了4年的数学系研究生部主任和5年的数学系系主任。65438-0968当选中央研究院(台湾省)院士。杨中道专攻代数拓扑和拓扑变换群。主要成果包括拓扑学中“杨中道定理”的建立、F.J .戴森猜想的证明和W .布拉施克猜想的最终解,与国外多位著名数学家合作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他发表了数百篇关于拓扑学的学术论文和许多书籍。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35年,培养了一批数学人才。比如多年来一直担任麻省大学数学系系主任的larryMawn,就出自他的门下。[7]自1989以来,多次回国讲学,为我国现代数学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
顾朝浩
(1926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温州(今温州鹿城区)人。1948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57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深造,1959获物理学和数学科学博士学位,1980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3]。先后在浙江大学数学系(1948)、复旦大学数学系(1952)任教。曾任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院院长、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8)校长,温州大学(1999)校长。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在无限连续变换拟群、双曲型方程和混合偏微分方程、规范场的数学结构等领域,在国际数学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51年以来,发表论文100余篇,专著多部。为表彰他在科研方面的突出成就,上海于2003年授予他首届科技英雄称号。他领导的偏微分方程研究组现已发展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研究实验室,培养了新一代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数学家。曾任中国数学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数学学会理事长。曾多次应邀出访美国、墨西哥、西德、法国、意大利、日本、英国、苏联、保加利亚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并在国内多所大学和台湾省讲学。他的博士论文《论变换拟群的一些一般性及其在微分几何中的应用》被评论家们视为“继近代最著名的微分几何大师E.Cartan之后,第一部在该领域取得实质性发展和进步的著作”。美国著名数学家弗里德里希斯评价说:“顾朝浩的工作实现了他将正对称方程进一步应用于混合方程的夙愿”。顾朝浩的卓越成就享誉海内外。
向吴忠
(1935 ——,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省)),浙江乐清(今温州乐清)人。1953进入台湾省立大学数学系,1957获得学士学位,1962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1980当选中央研究院(台湾省)院士,1989当选美国国家文理学院院士。曾任美国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数学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德国波恩大学客座教授。1982—1985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系主任。向武忠是著名的拓扑学家,在低维拓扑方面颇有建树。因为在拓扑学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他在1年分别在法国尼斯和波兰华沙举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两次应邀作了45分钟和1小时的邀请报告。可见他的成就在国际数学界是有口皆碑的。他还是许多学术杂志的编辑委员会成员,例如在美国出版的《数学年刊》。
③普林斯顿大学信息(2004)。
蒋伯驹
(1937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平阳(今温州苍南县,生于天津)人,是著名数学家蒋力夫之子。1953在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学习;1978-1979年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访问学者;1980-1981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洛杉矶分校讲学;并于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7起在北京大学任职,1985-1992任南开数学研究所副所长,1995-1998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首任所长,1989-1997任数学科学研究所首任所长。蒋伯驹专注于拓扑学,在不动点理论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因为成绩突出,多次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特别是获得了首届陈省身数学奖(1988)和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1996)。蒋伯驹以发展中国数学事业为己任,始终把教学和指导研究生工作放在首位,讲课精益求精。多年来主持数学教学改革课题组,积极参与数学教育改革。他热心于数学的普及,积极参加中学生数学竞赛和讲座,还出版了许多普及数学的书籍,对青少年影响很大。
李帮荷
(1942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乐清(今温州乐清)人。1965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数学系,同年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曾任该所基础数学研究室主任,现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帮荷的研究领域相当广泛,在微分拓扑、低维拓扑、偏微分方程、广义函数、非标准分析、代数几何、代数机械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或突破。他发表了90多篇研究论文。比如在偏微分方程解的定性研究中,他否定了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奥列尼克关于不连续线的个数是可以统计的论断,回答了美国科学院院士拉克斯和格利姆关于一般性和分段分析的三个猜想。前苏联通信科学院院士伊万诺夫曾这样评价他将非标准分析应用于广义函数的工作:“广义函数的乘法以前只在少数情况下成功,李帮荷利用非标准分析得到了一系列结果。”他在微分拓扑学方面的工作获得了第二届陈省身数学奖(1989),他的许多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学者引用,在国际上有很大影响。20世纪,温州诞生了许多著名的数学家。为了弘扬温州重视基础数学教育的传统,培养21世纪更多的数学人才,温州于2002年设立了“数学家摇篮计划”,旨在培养年轻人。我相信,在这一数学史上罕见的创新下,温州将会创造出更多辉煌的数学人才,为在21世纪把中国建设成为数学强国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