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二中神圣日记

一.概述

首都图书馆自建立以来已有80多年的历史。经过80多年的精心收集、整理和积累,现已收藏了较为丰富的古籍,既有国内外罕见的精品版画和古籍,也有完整丰富的古代小说、戏曲和民间作品。

这些古籍的部分来源是图书馆的前身史静图书馆分馆、史静大众图书馆和中山图书馆的旧馆藏,以及建国后购买的图书。另一部分是解放后北京孔德中学和北京法国图书馆收藏的古籍,移交给首都图书馆。1953年,吴晗下令没收旧敌伪财政部实体图书馆的书籍和1957年以后购买的书籍及其他来源的书籍(如马捐赠的书籍)。其中市政府捐赠图书36691册3523种,马捐赠图书208册1707种。目前,这四种来源的图书仍按甲、乙、丙、丁分类进行上架,在这些古籍中,文学(小说、戏曲、通俗文学)、医书、方志、佛经品种多,版本较好,构成了首都图书馆古籍的收藏特色。除古籍外,首都图书馆还藏有古代字画1842种,2568件(轴、页),碑刻1969种。

首都图书馆的古籍分为善本、普通线装书、新善本(解放区出版物)、特种文献书画、碑刻。分别保存在在线加载库和善本库中。善本3324种3320册,其中国家善本1159种14996册,博物馆善本2165种18243册。普通线装书43702种349433册。国家善本是指善本和古本经专家鉴定并列入国家善本目录的图书;博物馆不错,就是乾隆之前还有其他更好的版本,但是对国家来说还不够好。善本和普通线装书采用清乾隆三十二年编纂《四库全书》时确定的图书四部分类法,按经、史、分册、集、簇分类。其他如市政府赠书、马赠书等尚未编目整理(普通线装书数量限于财产台帐中的数量)。善本古籍的收藏状况如下:经、史、书、集、集分别为72卷、438卷、1492卷、1283卷、39卷,共计3324卷。

二、特点

由于首图的前身建成较早,历史悠久,各个图书馆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古籍。馆藏古籍有两个特点:一是版本稀少,很多都是国内外珍贵的刻本和手抄本。最早的是宋、元、明版。据统计,宋版5本,元版32本,明版987本。详情如下:

宋代善本有五种,如咸淳五年(1269年)刻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三十卷(余十一卷),苏辙写的《古史》六十卷。元代出版的图书有三十二种,如元兴文署自元二十七年(1290)刻的《子同治鉴》。该书原是宋代司马光所作,有元胡三省注,元兴文署刻。兴文署是元代著名的官书刻制机构。到了二十三年(1363),印了《通鉴总类》蝴蝶版,袁(1341-1368)印了《旧唐律》一书,是袁写的,袁的俞钦也在堂上印了一本书,袁剑安的俞秦时也印了一本《刑制》一书。元代东山岫岩书店出版《云浮群语》等。

明代图书共987种(其中官刻41种,私刻946种),如永乐五年(1407年)朝廷印的《大明仁孝皇后书》,明顺五年(1461年)朝廷印的《明仁孝书》,明开元年(1621年)印的《吴北之书》。明万历十年赵永先刻本《管子》、明二年《江南经略》、明五年《神农本草经略》、明二年出版的《全和经略》、明万历十年《水镜》、明凌家四色套印本《世说新语》。康熙年间,书籍版本较多,如康熙元年(1265年)吴歌所印《周易本义》、乾隆五十九年所撰《姜娱秘录》、乾隆五影堂藏宝等。清末也有活字版的鲁迅先生族谱《岳城周志》,刻板于光绪三年。

这些都是古籍善本,在版本学上有一定的研究参考价值,也是精美的文物和艺术品。

第二个特点是古籍收藏特色明显,主要是文学、小说、戏曲、通俗文学、医药、地方志、佛经等。,品种多,版本好。此外,满语、蒙古语(包括满语、蒙古语)和藏语线装古籍197种,其中满汉对照142种。例如,在清朝(公元1644-1911年),吴用满汉对照的方法写了一本关于经典的书。下面详细介绍。

第三,小说

小说方面,五四以前中国小说线装书5000多种,善本88种,中国好的33种,图书馆好的55种。包括笔记、传说、剧本、章节、长篇、短篇。如:明万历年间出版的《二侠传》、明崇祯年间出版的《绣像批判金瓶梅新刻》、《金瓶梅新刻》、《通俗传》的编译;李卓吾的《三国演义批判》,新编辑的《东瀛游记》一部,《鬼传》一部,第一部奇书《野蒜露字》的活字印刷本一部;清乾隆印制了《龙飞传》和《聊斋志异》,宣石印制了《醒世罗篇衍》。崇祯年间出版的《金瓶梅》、康熙年间出版的《李卓吾批三国》、贾青宣石出版的《醒世罗偏言》等,在中国都是罕见的、独一无二的。

还有全套《三国演义》、《三侠五四义》、《包公安》、《西游记》、《吴越春秋》等。,这在明清时期并不常见。

表1。珍本书籍和小说集

类型,短篇小说,小说家,杂书,杂文,杂考,杂学

稀有版(种)19 67 35 24 38 5 3 6

总计197

其中杂注、杂篡、杂品、杂考、杂论可概括为笔记小说,占72种。

表二。普通线装古籍和小说的收藏现状

长篇小说和带有体裁注释的短篇小说翻译。

普通螺纹包装(型号)42 451 513 47 12

总计1065

注:表2和表3共1262种。

第四,中国古代戏曲书籍

历史上第一个使用“戏剧”一词的人是元代的陶。他在《南村学派辍耕录》中写道:“唐代有传说,宋代有戏曲、唱和说词。金有院书、杂剧、调。”但这里所说的戏曲是指元杂剧产生之前的歌杂剧。自近代王国维以来,“戏剧”一直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总称,包括宋元时期的南戏、元明时期的杂剧、明清时期的传奇、近代京剧以及所有地方戏曲。

中国戏曲发展史经历了孕育、萌芽、形成、发展和鼎盛等各个阶段。汉代的“百戏”、隋唐的“参军”、“走母”、北宋的杂剧、金元本等剧目,只是散见于前人的笔记和诗词中,没有剧本流传下来。到北宋末,浙江、福建等地出现了南戏(又称“戏文”)。现存的张协《状元》是目前国内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南戏剧本。到了元代,北方出现了元杂剧。能考元杂剧的作家有1000多人,文字记载的剧种有六七百种。此外,还出现了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一批优秀剧作家,创作了《窦娥元》、《吴桐宇》、《马上上墙》、《救风尘》、《汉宫秋》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元末明初,南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一个新的剧种——传奇。到了明代,传奇剧本取代杂剧成为明剧的总称。明末清初,昆曲一度盛极一时。清朝中期以后,北京的徽班兴盛起来,后来发展成为“京剧”和中国的“国剧”。

戏剧文化几千年的发展,给今天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从各类剧目中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文化、艺术、语言、风俗、民情的发展,为我们研究古代戏剧史、文化史、风俗民情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几千年来,戏曲艺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他们不仅去看了话剧表演,还津津乐道于表演剧本、演员表演、戏曲服装、台词唱腔等等。有些人甚至花大力气一个一个地复制剧本,供自己和朋友欣赏。因此,许多戏剧被流传下来,以便后人可以快速浏览。

表3。戏曲古籍善本的收藏现状

类型剧本杂剧传奇散曲弹词宝卷曲谱曲选曲曲评论曲曲方言蒙古语车王府曲本升平部抄本

物种5 29 113 17 19622 135514。

总计1573

表4。戏曲书籍的收藏现状

型京腔梆子合版昆曲京剧地方戏赣剧川剧秦腔梆子汉剧

物种76 395 363 133 1 13 69 44 1。

总计1195

80年来,首都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的2768种戏剧手稿。包括古代戏剧剧本传说、杂剧、散曲;昆曲、京剧、秦腔等。是地方戏曲的剧本;瞿璞、曲云、戏曲理论著作等。其中善本1573种。例如,在剧本中,有四个版本的《牡丹亭》,这是明朝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的杰作。最早也是最好的版本是明万历年间朱《玉海堂》的印本。清代著名戏剧家李渔在康熙时期出版了《李翁传奇》十部,以及《升平司》(清代主管宫廷戏剧的机构,乾隆时改称“扶南”)十四部。其他的还有元曲选、昆曲和一些著名的戏剧,如《琵琶记》、《白兔记》、《西厢记》、《四声猿》、《赵氏孤儿》、《罗寺》、《秋老虎打老婆》、《雷峰塔》、《仙宫》和《桃花扇》。特别提到的是,蒙古车王宓曲本是我馆善本中的瑰宝。收藏的戏曲古籍多为京剧版,此外还有鼓词、杂剧、子弟书等。这部分古籍出版于道光至光绪年间。通俗文学中有宝卷432种,词(说唱文学)127种,其中善本11种。以下分别解释。

(一)、清代蒙古族车藏族歌曲:

“车王宓曲本”是清代蒙古车臣可汗王宓收藏的戏曲、曲艺手稿的总称,也是官府中戏班演唱的剧本。民国时期,这批乐书从车流出,于20世纪20年代分两批被北京孔德学校买走。之后被转移到图书馆收藏。清代蒙古车的《曲本》是一部浩如烟海的戏曲曲艺巨著,包括1600多种戏曲曲目,44000多卷。这些书分别收藏在首都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和中山大学图书馆,其中第一幅最大。全书分为戏剧和曲艺两部分。在传统戏曲中,京剧是最受欢迎的,其次是昆曲和益阳戏(高音),其他还有秦腔、吹戏和皮影戏。该书比较有价值的内容是曲艺部分,包括说唱鼓词、子弟书、快书、排子曲、茶曲、莲花落、时令调等,其中有马头调、太平年、西江月、十二月、福建调、川曲等曲调。曲艺部分包括前孔德学派购买的第二批曲本,至今从未出版,堪称珍品。在曲艺的各种形式中,鼓词、子弟书、京剧占了很大比重。两部多为明清作品,多为道光、光绪作品。曲本的作品广泛取材于殷、周时期的历史故事和传说,以及经过改编、流传、润色的古典文学名著。更重要的是,很多曲艺作品都有大量对当时北京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描写。

清代道光至光绪年间,中国昆曲逐渐衰落,地方戏兴起。是研究近百年来中国戏曲和说唱艺术的珍贵史料,填补了昆曲向京剧过渡时期的空白。同时也是研究清朝由盛到衰的民情、风俗、民族关系、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屈本的作品语言丰富,保留了许多当时流行的方言,极具文学艺术价值。总之,《曲本》引起了当代研究文化史、戏剧史、通俗文学的专家学者的关注。已故著名戏曲艺术家欧阳予倩称赞其为“中国近代旧戏的结晶,极具艺术价值”,而著名教育家、学者王缉思则将曲本的发现与安阳甲骨文、敦煌文献相提并论;当代戏剧家、剧作家、戏剧评论家翁欧鸿写过一首诗说:“车王爱寻乐,铁网中珊瑚采得惟妙惟肖,沧海珍珠照目,使他回眸。”

《曲本》填补了百年来中国戏曲和说唱文学的历史空白,为研究者提供了难得的资料。早在20世纪20年代,古、刚、刘半农、等老一辈学者就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原文化部部长齐雁鸣曾高度评价,并组织全国各地专家研究其编排,意欲挖掘,但因“文革”而荒废。目前首都图书馆领导非常重视。为了挖掘馆藏资料,弘扬民族文化,首都图书馆专门成立了车著作研究整理组。在翁偶虹先生、故宫博物院朱家溍先生、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侯玉山先生、中山大学教授王缉思先生、著名戏剧研究者吴晓灵先生、山东大学教授关德东先生以及众多文学、戏曲研究专家学者的支持和指导下,1991年,由于价格高、印数少 1993年出版了清蒙车王宓曲本微电影,1994年出版了清车王宓藏文曲本(纳粹编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我国古籍整理出版的一件盛事。

②、清朝宫廷戏剧:

清廷创作和演出的整部戏剧受到了明代万历年间小说和戏曲繁荣发展的影响。就小说而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相继出现,成为丰富的剧本题材来源。就其形式而言,宋元时期在南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奇已达到相当完善的阶段。昆曲观众众多,编剧辈出。编曲、穿衣、建彩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为宫廷剧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当时比较著名和有影响的剧目有《劝善金枝》、《升平宝筏》、《支钉春秋》、《忠义》、《赵少》。

《支钉春秋》是写给周翔宇和邹进生的,敷衍了魏、蜀、吴的历史故事。馆藏《支钉春秋》(A 4 21,首都图书馆索书号,下同)为清钞本,20卷两封,分为10卷和240卷,为我国孤本。

《金科单泉》是清代的等待张昭,讲的是救母的故事,但以唐朝中期为历史背景,穿插了李希烈的谋反和颜真卿、段的殉难。馆藏有《清雍正年间》(A 469)一册,100卷,一封信。是乡下的孤儿。

《升平宝筏》也是清代张昭所作,又名《西游记》(嘉四1520),演的是玄奘取经的故事。主要情节以吴承恩《西游记》小说为蓝本,辑佚清晰,2400年出版两封10卷。

《冰竹》作者不详,藏书100册,两封,为全国孤本,《曲海穆宗》未收录。

馆藏其他善本、善本包括旧钞5种(含《玉亭集赋》、《隋清》、《太和保和》、《绵长谢清》、《范溪毛等),忠信本20册,混元箱75册。

清代宫廷剧都是词人写的。由于创作期限紧张,人才匮乏,他们不得不求助于以前作家写的类似题材的小说和剧本,同时也学习了很多流行的民俗。这些宫廷剧保存了许多失传的剧本片段,对中国戏曲史的研究非常有益。

首都图书馆收藏有许多清代宫廷戏剧,其中大部分是中国的善本,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3)马先生赠送的书籍:

马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戏剧作家、导演和理论家。去世前,他把自己的一些书捐给了第一画集。他的图书馆里有大量关于戏剧的著作,包括一些很好的戏剧手稿。这些歌剧的许多复制品现在已经变得独一无二和稀有。第一张图也有一些戏曲手稿,比如《空谷幽香》《天香庆节》,都是一般人很难看到的好书。这些书复制精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欣赏价值。

(四)、藏书票和单册藏戏:

这部分是首都图书馆戏曲手稿中最丰富的部分。这部分戏曲手稿,数量众多,质量参差不齐,主要是京剧和昆曲的手稿。比如《无向秋传奇》《双红丝传奇》《连载故事》都是中国的善本。其他如二十九杂本、三十四杂本、二十二杂本,都有一定的数据价值。这些作品虽然价值不同,但都能全面反映一个历史时期戏剧的发展。

(5)其他:

除以上部分外,馆内还有部分原孔德学派和升平系的手稿。

这部分手稿数量不多,但质量较好,如《唐叔虞三传》、《重喜》、《双喜》、《渔舟》、《无向秋》、《千秋剑》等。

动词 (verb的缩写)大众文学

通俗文学中有宝卷、弹词、鼓词、民歌、杂歌、歌本、相声、口技、谜语、酒令等18种古籍。其中,宝卷432种,弹词127种,好的有11种。如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时,石律堂二十一世纪出版《弹词》,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抄《瀛台宝卷》,同治九年(1870年)抄《学救母》本。宝卷和谭词是一组珍贵的通俗文学研究资料。

《鼓词》、《杂歌》等通俗文学著作中,有280多部未刊稿。

第六,医学书籍

第一张图的古代医书也很丰富,品种更多,版本更好。医学书籍中列举的民族善有十种,如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出版的《本草纲目》、景清出版的《本草纲目集》、日本乾隆年间重印的《孙真人救千女方》、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出版的《针灸大成》等

七、地方志

此外,古代地方志的收藏也很有特色,达到1000多种,覆盖25个以上的省份。地方志中有明代崇祯八年(1635年)在石矛鸡骨阁刊刻的《吴君之》、清代康熙五十年(1711年)刊刻的《陕西通志》、雍正十三年(1735年)刊刻的《吉府通志》、乾隆十六年(1751年)、康熙时期刊刻的《萧山县志》。

八、佛经

第一图集中元版书有32种,大部分是佛经。二十一种佛经是善本。如唐史玄奘的译本,袁克普宁的藏文版《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31-1162年),福州开元寺刻制的毗卢藏经《阿弥陀佛顺正论》,是唐代玄奘翻译的佛经之一,也是宋代刻制的藏经。元代刻本大乘大悲经。

此外,还有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的《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金笔本,由于是用金粉书写的,更加难得。

九、字画石碑

第一幅包含字画1842种,2568种(轴、页、图),铭文1699种,1699卷。其中,45件珍品和61幅名画均出自名家之手,如齐白石、、周、、等。经故宫博物院、荣宝斋及其专家鉴定,部分藏品价值不菲。珍宝字画都是现代字,手写的。书画中最早的年代可以达到南北朝。碑文由博物馆收藏,字画一直收到。拓片按顺序号入藏。字画分别按字和画编号。碑、帖、字、画分别有一套序号目录。

碑刻收藏中还有许多珍贵的拓片和著名的墨宝。比如唐代怀素的《千字文》,元代赵的《罗神赋》,宋的草书。这些古画是溥心畲、齐白石和李可染写的。碑文入藏后,因条件所限一直未正式外借,字画也未搁置,很难找到,也不可能外借。为了挖掘馆藏中有价值的资料,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一套《馆藏墓志铭目录》正在编纂之中。字和画已经按照“珍宝”和“一般”进行了整理,还需要进一步的鉴定、加工和整理。

X.文件流通工作

丰富多彩的古籍收藏,长期以来吸引着中外读者、古籍研究者和出版社去发掘、研究、整理和利用。首都图书馆为了延长线装书的使用寿命,古籍借阅对象仅限于有相应工作、中级以上职称或有一定工作任务的人员。近年来,该馆的读者包括个体研究者、出版家和研究者,尤其是编纂史籍的人数量最多。丰富多彩的古籍收藏犹如一座宝库,长期以来吸引着中外读者和古籍研究者,首都图书馆积极热情地为他们提供所需服务,同时自行开发整理,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就拿古籍中的小说来说吧。从历史上看,早在1913-1921年,图书馆还是首都大众图书馆的时候,鲁迅先生就经常来图书馆借阅线装书(见《鲁迅日记》),鲁迅的名著《钩沉古代小说》、《中国小说发展简史》中也有第一图册对古代小说的研究成果。我国古代小说家孙介弟1932年撰写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已收录首都图书馆18种小说,谭正璧1984年撰写的《珍本小说集》已收录28种小说。以上作品成为小说研究者的必备工具书,学术影响力较高,被视为必备案头工具书。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和文学研究者都来图书馆查阅小说和版本。例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方图书馆教授浦安迪访问并借阅了《三国演义》和《红楼梦评论》。为南开大学古籍研究所编纂出版《清人文集》序跋提供相关材料,为《金瓶梅学术研究会》版本研究提供材料;为一些电影制片厂拍摄专题片和纪录片提供古籍、服饰、道具等信息。

国内一些出版社也来查阅小说,选择更好的版本,整理出版新书。如中华书局根据国务院古籍整理工作领导小组的规划,编辑影印了该系列古代小说,其中选了两本书,《善恶全传》和《鬼谷四友》。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了《古代小说集成》,精选了《鬼的传说》、《离合之剑》、《跨越彩虹》、《警察新书》、《红楼梦》等十一本书。人民文学出版社也曾以其馆藏书籍为底本再版《品花宝鉴》、《觉醒姻缘传》。北京出版社选了第二版,影印出版了《古今小说精粹》。还有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三国演义》评点、北京燕山出版社的《儿女英雄传》编纂出版、浙江古籍出版社的《李渔全集》编纂出版、光明日报出版社的《李翁十传》出版等。,都是影印的。以上可见首都图书馆古籍的价值。

其他方面,如很多医学科研单位来图书馆查阅医学书籍;全国各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纷纷来图书馆查阅地方志。

首都图书馆的古籍内容丰富。作为祖国的文化遗产和知识宝库,它们正被深入挖掘和利用,为社会服务。

XI。文件排列

为了更好、更方便地利用馆藏,首都图书馆一直坚持自行整理古籍,编制书目索引,答疑咨询,与相关单位合作编纂辞书揭示馆藏。比如主编《清代大型文集》、《续全唐索引》(中华书局即将出版)、《中国小说书目提要》(五四以前);参与《北京百书社科卷》、《清代禁书调查》等词条编纂。图书馆工作人员编辑了多种藏书,包括:《首都图书馆中国小说初步书目》(五四运动前)、《北京进士拓片书目》(1959年)、《中国医学书目》(1957年)、《中国文学古籍参考书目》(1955年)、《中国戏曲书刊书目》(1959年9月)。并提供了《明清手抄本》、《古代小说版画目录》、《岳城周家支》、《抢灰录》、《甲骨文释义》、《庙堂祭考》、《唐诗选画》、《殷闻插画》、《古代小说四大经典小说》等相关出版社整理影印的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