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细胞导论

高中生物新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开头没有介绍。取而代之的是对科学家的采访。邹承鲁院士讲述了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过程,其中渗透着科学家的勇气、创新、团队合作和毅力,以及为国争光、为人类作贡献的雄心壮志。不了解新教材编写意图的老师,要么让学生随便看,要么轻描淡写。事实上,《科学家访谈录》的替换,是对传统教科书引言(或序言)的突破,见人、见事、见精神;知识、过程和真诚的委托。在高中生物新教材的必修课1、2、3、选修课乃至终身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怎么能不重视呢?如何教好这一课?

一、学习《新课标》和新教材中实现的相关概念。

根据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的教学活动不应停留在学生当前的发展水平(所谓的第一发展区),而应唤起、激发和启动学生的一系列内在发展过程,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相对于当前知识水平的更高层次的知识。这种知识水平是可以通过学生的努力达到的。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跳起来摘桃子”。学习这类知识,学生必须下功夫“跳”,才能摘到“桃子”(即完成教学任务)。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开始。教学的首要任务不是直接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发现各种问题。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和主线,一切教学活动都要自始至终围绕问题展开。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应该是用所教的知识彻底消除问题,而是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的意义不仅仅是让教学活动无止境地进行下去,更重要的不是最终能把学生引上创作之路,进而成为创作者。

素质教育环境下的课堂教学需要完整的教育。它真正的贡献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了一种知识,更是让学生有了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和经济活动密切相关。要注意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学习生物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刻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能够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或做出相关的个人决策。联系实际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注重联系实际生活是学生发展的需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是生物课程的特点。

新课改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做学习型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己,改变和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

《标准》指出,在高中阶段,特别强调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环境意识,以及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是封面目录的引入,系统理论的初步建立,为后续研究做了铺垫。

所需1分子与细胞(人教版)封面是生物膜的结构模型示意图和“分子与细胞”字样。在学生打开课本之前,让学生猜这个图是什么,引导他们在课本中寻找答案,并简单介绍生物膜的化学成分。比如有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分别是《科学家访谈录》和《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打开1的必修课《分子与细胞》目录,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灵活、恰当地使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对所附目录的思考:

1,植物叶子是绿色的,是因为细胞里有什么?(图:高倍显微镜下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

2、血液是红色的,因为血液的红细胞里有一种蛋白质?(图:血红蛋白)

3.学生(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图:动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

4.学生(动物)细胞最外面的部分是什么?(图:生物膜结构模型示意图)

5.绿色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地方在哪里?(图:叶绿体三维结构示意图)

6.学生体内的细胞有寿命吗?如果细胞死亡,如何产生新的细胞来补充?(图:动物细胞有丝分裂)

必修课1分子与细胞强调从系统的角度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作为一个系统的功能(物质、能量、信息);基本生命系统(系统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其中,1段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与合作;第三节核心——系统的控制中心。

通过对封面和目录的粗略学习,使学生对必修课1分子与细胞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初步建立系统理论。初级感知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为整本书乃至整个必修和选修课奠定基础。

第三,引导体验邹承鲁院士的谈话,引发深刻思考。

在邹承鲁院士的一次讲座中,最吸引学生的是“要诚实、讲真话、讲真话”、“邹承鲁院士亲笔签名”、“人民日报1966关于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报道”、“结晶牛胰岛素图片”、“邹承鲁院士能量照”。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注意上面的图文,然后让学生边阅读边交流。每个学生用一张小纸条写下自己想问的问题或感受,老师收到后选出他们的典型答案或分享。当然,老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邹承鲁院士的一次谈话中,内容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让学生感受见人、见事、见物的精神;知识、过程和真诚的委托。“见人见物见精神”,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大科学家的坚忍不拔和大胆创新精神,也感受到了大科学家的殷切嘱托,激起了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吸引了更多的生物技术后备力量。在一次谈话中,我认为最核心的内容是“做老老实实的事,说老老实实的话,老老实实做人”。如果启发得当,会对未踏入社会的中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老师要用最重要的语言来启发。例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友好相处。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得很深刻:什么是人才?人才是由“人”和“才”组成的,“人”和“才”没有必然联系。因为有的人是“人”和“人才”,也就是人才;有些人是“人”,没有“才”,所以称不上才。有的人有“才”而没有“人”,这样的人不能称之为人才。当然,我们希望团结和“人才”,但如果要同样选择,我宁愿他是一个没有人才的人,也不愿他是一个有人才的人。人才越多,危害越大。所以,人才必须先成人,再成才。

教育家孙云晓曾经说过,“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全的人格。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是能让天下人心安的人;一个人的人格不是完美的,他表面上很辉煌,随时可能崩溃。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北师大教授林崇德是这样做的:我对学生要求严格,首先是因为一流人才的基础是磨砺一流的品行,所以我强调理想信念,以及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和道德。我提倡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要求学生不要随意更改数据,更不要抄袭别人的成果,要求学生诚实、认真、正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有一句经典的话:“学为人师,为人师表”,严格要求学生首先要严于律己。

要把“老老实实、老老实实说话、老老实实做人”的精神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生物课既能传授知识,又能教会学生做人。这是我一生的追求。

第四,利用新闻信息引入更多更广的思维。

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的新一代。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要注意与实际研究和应用相结合,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边界。新闻无疑是书籍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最好的桥梁。根据我们学生的特点,这节课可以渗透以下来自报纸的新闻案例:

标题

来源

学术目标

想当工科博士,必须先背老子。

广州日报

针对当今社会急功近利的思想。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有感情的人才。这是对邹承鲁院士“做老老实实的事,说老老实实的话,做老老实实的人”的一种理解。

你想要健康吗?请喝水。

广州日报

人的习惯是等口渴了再喝水。事实上,当他们口渴时,他们的身体已经缺水了。建议学生白天定时定量喝水,为学习化合物打下基础。

饭后马上工作,脑子慢,记忆力差。

健康新闻

建议同学们工作要悠闲,饭后注意适当休息,为血糖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除了太空大米,增城还有一项新技术,“放大镜培育最贵大米”

增城报

介绍学生身边的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将来主动参与家乡的建设。

很多荔枝病患者来到医院。

广州日报

荔枝是广东的特产,尤其是成增。荔枝很好吃,但也不能吃过头,否则可能会刺激身体分泌大量胰岛素,导致头晕、全身无力,甚至昏迷。为血糖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青少年在天热的时候让身高“跳跃”。

健康新闻

强调运动增加、熬夜阻碍激素分泌的科学道理,为生命活动学习奠定基础。

不爱喝牛奶让广州男生比日本男生矮。

广州日报

告诉同学们,广州人要改变饮食习惯,注意喝牛奶。一杯鲜奶胜过十碗老火汤,为蛋白质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新闻中的生物学问题时,应注意生物学的观点,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教师不仅仅是在传授生物知识,更是在甄别信息、教育教育者、彰显道德。教师应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育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引入一些与课本相关的新闻问题,可以打通学生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使学生更直接地了解生物与生活的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下课铃响了,但是学生们还在想事情。

第五,介绍教师的个人成就,提倡“爱其师,信其道”

无论古今,做老师都有可能学好道。每当接到一个新班级,第一节课走到讲台上,经常会看到学生怀疑的眼神,这是不信任的表现。如果不打开这种不信任的局面,负面影响可想而知。只有让学生信任老师,亲近老师和我,打开心理障碍,尽快融洽相处,形成情感交流,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我的做法是坦率地介绍老师的个人成就,赢得第一节课学生的掌声。

第一节课,我先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上次的生物高考,试着找出其中的亮点。比如我们学校选生物的同学虽然都很穷,但是在2004年的高考中,有22个同学生物成绩优异,平均成绩62.37万多。所以我被邀请到广州生物教研会,介绍我的高考经验,这是我们学校想都没想到的。学生们听到这里,热烈鼓掌。

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上次高考的成功案例,当然也关心老师是不是资深老师。如果时间允许,老师可以灵活引入。总之,学生要尽快认识老师,信任老师,适应老师,快速度过磨合期。

6.鼓励学生多读书,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最近的一次家长会上,家长们交流了很多有益的做法,也提出了很多困惑的问题。其中一位家长谈到了他对孩子们现在没有时间学习的担忧。说到激动处,他突然站起来,严肃地说;不学习,就算是大学毕业生也是有教养的野人!这几天一直在想那位家长的表情,铿锵有力的话语在脑海里回荡。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中没有书,就像没有阳光。没有书籍的智慧就像没有翅膀的鸟。书籍推动着中华民族的进步,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书籍是人进步的阶梯,你可以在其中找到无限乐趣。如果一个人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他一辈子都不会感到孤独,他就完成了终身学习的任务。

第一节课鼓励学生多读书,介绍好的与生物学相关的书报,如《生物学通报》、《生物学杂志》、《流行医学》、《生物学教学》、《普通生物学》、《达尔文传》等。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对生物学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和努力,在生物学领域做出创新和发现。作为老师,要多读书,多积累,这样才能有更广阔的文化素养,这样你的教学内容才能更丰富,更有说服力;为了满足双方的需求,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特别是随着21世纪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学生的知识来源已经远远不是原来对老师的依赖。这些都需要教师同时掌握相关学科和英语、计算机等知识,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给学生一碗水,老师有一桶水是不够的,要有一条鲜活的河流甚至更多。作为老师,任重而道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这个成功,我们需要用心准备一生,希望能和同龄人一起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