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华英英语学校校歌
休息一下,我是中国唯一勇敢的人,我出生在何伶。休息一下吧,只有我一个人是英雄,住在岷江岸边。福建的山是灰色的,福建的水是辽阔的,人才是聚集的,大学是有名的。我太可爱了,我是华英,我太开心了!百年树人,十年树木,为我们的国家创造一份祝福,我很高兴,我是华英!
休息一下吧,全中国就我一个勇者,教遍福建新疆。休息一下吧,中国只有我一个人见义勇为,这样到处都能听到,到处都能播。学参中外,学天人,才可得天下栋梁,吾骄而国之光。我太可爱了,我是华英,我太开心了!百年树人,十年树木,为我们的国家创造一份祝福,我很高兴,我是华英!
中国最古老的史书《尚书·舞经》中有一句名言:“诗言志,歌总言。”意思是“诗”用凝练的语言表达人的思想,“歌”用抑扬顿挫的方式唱出诗中的语言和文字。这可以说是打破了诗与歌的区别和联系。福州市华英中学的校歌,歌词诗意,音乐悠扬,充分展现了华英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让全校师生豪情万丈地多次唱起校歌。
开头用的是中国最古老的第一部古诗词集。《诗经》中早就有赞美的感叹,“息”就是“美”的意思。“喜欢中国的只有我一个,喜欢中国的只有我一个”这句话是整首校歌的主题和基调。为什么要大声称赞华英?歌词接着列举了她的独特之处。她是由爱国者张合领先生创立的,而不是由在中国的外国人创立的。华英最初是一所由美国卫理公会领导的教会学校。除了美国校长,还有很多美国老师,很多教材都是英文的。这所学校有浓厚的美国色彩。为了改变这种历史环境,新学堂乐歌首先强调华英是中国人创办的中国学堂,意义重大。华英学校离岷江岸边很远。家乡的山山水水和家乡人民的血汗养育了一批又一批校园里的帅气少年,勤奋学习,使华英成为一所久负盛名的学府。多么难能可贵!歌中“福建山苍苍,福建水茫茫。”从华英原校址依山傍水来看,主要是指臧倩山和岷江;但在抗日战争中学迁至洋口期间,也可以参考龟山、蛇山经、山下流的名河。八年抗战期间,顺昌县洋口镇的人们在饮食起居等诸多方面照顾华英。华英的教育并不局限于福州,而是遍及整个会泽省和福建,这在抗日战争时期尤为显著。当时,许多顺昌县和洋口镇的孩子去华英学习,包括闽南、闽东、闽西、闽北甚至浙江、江西和广东的学生。华英高中生在毕业前,会到全省各县参加为期一年的“普及教育”普及活动,更有甚者,会将华英教的种子撒遍福建、新疆等地。华英为人民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分布在全国各个角落,甚至在其他国家,所以华英的好名字(“你的名字”就是好名字)已经传得很远很远了。英汉教学的突出特点是“学中外,学天人”,概括了英汉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要广泛参与古今中外的百科全书,深入探讨人与万物的关系。正是因为这种广泛而深刻的教育,才能培养出作为国家栋梁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人才”就是人才的意思)。歌词第一句末尾用的“岁”“宾”“英”“明”四个字,属于青韵、真韵、庚韵,但一般都是邻韵,可以通用,读起来和唱起来都很和谐。歌词第二首每句末尾的“新疆”、“房”、“梁”、“广”等词都属于阳韵。副歌歌词末尾的“华”和“贾”属于韵部。可以看出所有的歌词都是音韵协调的。
歌词中使用了三个深刻的历史和文学典故。首先,“成是我莽撞”,出自《诗经·潇雅·福田》。程的意思是进入南方,莽撞原本是指的头发,一个古代成年男子的头发挂在额头上,莽撞是一个英俊的男子。“以诚待我”就是为国家奉献优秀人才。二、“百年树人,十年树木”,出自《管子·全秀篇》,一本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思想和政绩的名著,曾讲过一个深刻的比喻,管仲重视培养人才:“一年之计,无非树谷;十年规划无非是树;终身大计,无非树人”;因为“一树得一谷”;一棵树有十个胜利者也是一棵树;一棵树有一百个赢家。”“百年树人,十年种树”这个典故生动而深刻地说明,培养人才比种树需要更长的时间、更艰巨的工作、更大的收益。即使人不活到100岁,他们的子孙也会继承祖先的事业,因为他们重视教育。华英以这种“百年育人,十年种树”的精神作为百年办学,育才利国的方针。三、“天库是福地”,来源于元代易世贞写的天库故事,里面写了很多荒唐事。据说有一个叫张明华的人在仙人洞里游泳,那里没有天地。洞内宫殿嵯峨,各室奇书,皆为汉代以前。这个地方叫天堂图书馆,意思是仙境。在歌词中,段被称为“天堂的图书馆得天独厚,幸福美满”(“幸福”是古诗词、赋中的助词,相当于现代语言中的“啊”),意思是得天独厚,自然社会环境优越,又很美,所以能出人才,让中国发光。
纵观整首歌,可以说主题是爱母校。《我是英雄》的开头、中间、结尾有四个突出的赞美:开头以助词“唯”开头,变成“唯我是英雄”,以母校的响亮赞美作为校歌开头演唱,可谓气势非凡,主题挺立;校中的《我是华英》二重唱,强调母校为什么“可爱”、“可喜”;结尾唱《我是华英》充满了幸福的自豪,肯定母校如仙境,告诉自己要珍惜,要努力,不要虚度光阴。校歌的丰富意蕴和崇高境界,表现在爱母校与爱家乡、爱祖国、爱世界与爱人民的紧密联系上,同时把对母校的爱与对学习、科学、教育、人才的爱融为一体。校歌揭示了华英的办学宗旨是为国家培养人才,“造福国家”,成为“国家之光”。整首歌曲洋溢着爱国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激情,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华英校歌不仅有深刻的歌词和意味深长的句子,而且是如此令人兴奋和愉快的背诵。而且歌曲音调高,节奏明快,唱起来是那么的感人,那么的励志!那么这首曲子是从哪里来的呢?作曲家是谁?几年前,我听到一位华英校友兴奋地对我说:“华英校歌影响很大!最近去了深圳特区,从音响里听到了它的健美旋律。”其实这是美国历史上乃至今天的一首名曲。1864年,美国内战期间,一支由谢尔曼将军率领的由工人和农民组成的联邦军队向佐治亚州南部进军。9月占领州首府亚特兰大,6月165438+10月转向大西洋沿岸进军。战士们勇敢地消灭了沿途的敌人,同时严惩了农场奴隶主,解放了黑奴。谢尔曼将军打电报给林肯总统,说他们已经成功到达了海岸。当时积极参战的排字工人赫姆里·克拉里·沃克(1832-1884)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了这首名为《进军格鲁吉亚》的诗和歌曲,生动地反映了凯歌进军的现实。沃克没有写稿子,而是直接把稿子印成了歌曲,在部队分发,迅速广为流传。美国学校流行用新词填充流行歌曲作为校歌,这也影响了我们国家。华英采用这首歌作为校歌,可能是在当时美国教师的倡议下。把这首美国工人谱写的革命歌曲作为英汉校歌的配乐,也体现了中美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