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需要注意什么?

大学和中学的学习非常不同。

与中学的学习相比,大学学习和中学学习有许多不同之处,其中主要的不同是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变化一:内容更多。

在中学,我们一般只学十门左右的课程,两年的时间,我们把精力都放在了高考科目上。老师主要教授通用基础知识。但是大学四年需要学的课程有40多门。每学期学的课程不一样,内容也多,学习任务比中学要重很多。大一大二主要学习公共课和基础课,大三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及选修课,大四主要学习专业课,进行毕业设计,做毕业论文。

变化二:更多自学

在中学,老师经常占用自习课,让学生很苦恼。这种情况在大学里几乎不存在。由于大学课堂教学相对减少,自学的时间大大增加。同时,大学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环境。该大学有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一个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和各种课外科研活动。

变化三:老师关心少了。

在学习方法上,在中学,你只需要跟着老师走,你要做的就是按照老师的指示去做。老师手把手教学生,而大学老师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安排课外时间,逐渐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而不是采用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变化四:讲课速度快。

第一,大学老师介绍的思路多,讲解的细节少。主要讲授重点和难点内容,很多老师使用投影仪和多媒体进行教学,实现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进度的快速化。一节课可能要教一章或者几章。二是抽象理论多,直观内容少。第三,课内讨论多,课后回答少。第四,参考书多,课外练习少。有的老师一节课讲两三章,听课的学生连翻书的时间都没有。

变化五:没有教室。

在中学,我们有固定的教室,固定的座位,固定的同学,但在大学,每个班级都没有专属我们的固定教室。有时候,1和2的课可能在这栋楼的一个教室学习,但是在另一栋楼会上3、4节课,可能会有不同专业的学生跟他们一起上课,所以学习的时候得自己找教室。

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大学始终实行学分制(四年约150学分),修完学分即可毕业。很多大学每天安排十几节课,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八点。没有午休,上课时间可以自己安排。一般学校规定每学期最多修40学分,最少修20学分,但一般修26-30学分左右就够了,也就是一天5-6节课。很多学校都是自己选老师的,所以选一个好老师很重要。因为老师评卷的松紧程度不同,考试成绩会有很大的不同(很不一样)。

大学安排不同中学的考试时间,差不多两周,每天只考1科。说实话,有些课程并不需要很多时间来复习(比如马哲、毛斯、邓伦、法律基础...).考前看一下就好。考过一门就放过一门。不要太怀旧。

平时重点学习一些专业课,比如英语,高数,专业课的基础课。大一大部分专业都会遇到微积分,线性代数,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点难。大家都要好好学习!英语分为精读、泛读、听说。精读和高中差不多,侧重语法和词汇;泛读就是阅读英文原著;如果你觉得听起来有点不舒服,你应该在平时多听听美国之音...积极参加口语课。

与同学的良好关系是取得好成绩的基本保证

大学第一件事就是认识班里所有的同学。虽然很难,但是因为有些同学比较内向,所以到了做书面作业或者交考试作业的时候你就知道它有多有用了(有些人的笔记写的很清楚)。第二件事:大学里逃课是常有的事。你要学会在逃学或者旷课的时候如何找到合理的理由(不是故意的,也有些不好),但这也是必修课(注意;有些学校的老师在你缺课一次的时候发现你以前从来没有去过课堂。因为大学生活和高中不一样,有些课听的再认真也不会有效果。我们应该学会安排自己的时间。这是大学。

大一有很多聚会和社交聚会(AA制)。一般都是社团,同乡会。你可以随意参加。那些活动其实也不错,可以帮助你更多的了解大学生活,帮助你适应,扩大你的朋友圈。当然,它们也是打发时间的好方法。认识更多的人真的对你帮助很大。他们能教会你很多,帮助你更好的成长,少走弯路。外地的同学可以趁着大一多出去走走,因为只有大一才有那么多时间和心情。

进入大学后,有些大一新生志愿填报盲目。学习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不喜欢自己的专业。现在本市很多高校都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搭建了一个大平台。入学后,大一新生要到第二年才会分专业,上专业课,所以你有很多时间考虑自己的志向。但是很多大学普遍实行了学分课程,每周的课程都是自己选择的,一般分为专业必修课、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

一、专业课:学习目标要明确。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有不同的专业课,但他们对这门专业课的态度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不管喜欢不喜欢,都要努力学好。学习专业课时,学习目标要明确具体,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习动机和兴趣,积极克服各种学习困难,达到直接学习兴趣和间接学习兴趣的结合。

二、公共课:实现实用价值

大学生对公共课的学习热情普遍不如专业课。相当一部分学生持消极应对的态度,他们的学习兴趣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如果老师讲课生动,他们愿意听,对学习感兴趣。但这种兴趣主要是直接的学习兴趣,大多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仅限于上课认真听讲,把听讲当成一种享受,或者是专业课的一种消遣。

大一新生要充分认识到公共课的实用价值和意义,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公共课(如外语)要作为专业课来学习。

三、选修课:杜绝“赚学分”。一般来说,大学生对选修课更感兴趣,认为选修课可以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而且选修课的学习要求并不严格,大学生更不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但选修课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还不如专业课和公共课。要杜绝为了修学分而选修某些课程、“选不上”的不正常现象。

1.大学不是中学,不要用传统的高中方法学习。上课只是一种形式,关键是自学。

2.大一学习尤为重要。第一学期往往可以决定你大学生涯的整个方向。

3.大一的时候要想好四年后的目标: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是考研还是争取读研,本科毕业是出国读硕士还是继续在国内读(本硕士公司的学生)。这些都很重要,关系到你对大一学习方法的制定和调整。

4.考虑四年后继续深造的同学要特别注意:每个学期考试的“绩点”很重要。绩点是大部分高校衡量学生各科考试成绩的标准(入学后请多了解)。绩点的作用。最简单的一句话,“大学里绩点就是一切”。

5.学期或学年学分绩点计算方法:学期或学年平均绩点=所学全部课程实际考试成绩x所学全部课程学分/所学全部课程学分。(学期平均绩点平均;例:语文85分,算术87分,英语92分,各科4学分,(85x4+87X4+ 92X4)/12学分= 88 = 3.7 = a-)

6.近年来,一些高校采取“大平台”招生或大一考试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或者转学院校,但是;转院校选专业是有前提的。所选院校和专业科目除了名额限制和面试需要外,还有不同的单科成绩要求(如大一不及格等。)和高年级(选择外国语学校;英语考试要过90分。此外;“第二专业”的大二辅修和“保研”的大四辅修限制一样,还是离不开绩点。

7.第一学期各专业都要学习基础课,如高数、线代、英语、大物、体育、毛思等。,以及大一科目,比如学习不适应或者认真的时候;期中考试不及格(不及格)的几率还是很大的,但是期末考试一般比较容易过,不太离谱的话也能过,所以;拿高分相对比较难。

8.如果大一(期末)不及格,就意味着以后可能会失去很多机会,包括转学、转专业、奖学金、考研。

9.大学不是为了学习多花钱,而是注重学习方法。努力的学生不一定能拿到更高的绩点。虽然努力学习的同学会觉得不公平,但这是大学。你可以抱怨,但是很难改变什么。

10.大部分院校根据你的专业不同,难度也不同。比如数学和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读高数有A级难度,文史专业的学生读高数有E级难度,等等。重点大学和非重点大学,理工科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学习要求和考试题型都不一样,你不用太担心。

11.大一只有两门课要学好:高数和英语。这两门课都很重要,学时长,学分高,关联性大,对以后的发展影响深远。这两科对“平均绩点分数”也有很大影响。学好、读好是需要时间的。高级微积分和英语口译比较有用(中级口译就够了),一定不能忽视。其他科目不是不重要,但一般认为“临阵磨枪为佛脚”会考得好。

12.大一(上)校在允许或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参加选修课,但不宜多选课。应该着重调整和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平时几个班一起上课,但是没有“班”的概念。有一个班主任,但我一个学期可能见不到他几次。

13.有些学校没有补考制度。如果这门课不及格,可以不补考,但是要重考。重新开始就是和下一届学生一起重新学习,重新参加考试,直到你修完学分。重新开始是有报酬的,按学分计算。

大学生活介绍

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准大学生们,现在终于可以松口气了。经过12年的艰苦学习,他们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如何在丰富多彩的大学里过丰富多彩的生活?一些大学生和大学辅导员为未来的大学生起草了一份“大学生活综合战略”。

第一,坦然面对独立生活

上大学后,大学生最大的变化是生活环境。没有父母长辈的日常照顾,很多事情需要自己一个人处理,真正的独立生活已经开始。另一方面,从单间的“独立王国”到六人的“集体宿舍”,这种生活环境和习惯的适应和磨合,对于没有住过学校的学生来说,真的是一种考验。

第二,管好自己的“小金库”。虽然从参加高考到进入大学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但大一新生的生活费却翻了一倍。据黄山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04级的边疆同学介绍,以前有的同学高中每个月只有10到20元的津贴,到了大学,家里还要给他们几千元的生活费(一个学期),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巨款”。刚进高校的时候,同学们对“理财”并没有太多的经验。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最初的时间里很奢侈,购物,旅游,吃饭...两个月他们几乎花光了所有的钱,以后还得省吃俭用或者找父母要。

在大学里,很多同学因为不会理财,日子过得很紧,甚至到了期末还得借钱。所以大一新生要树立“理财”的观念。开学的前两三个月,有计划地度过:生活中,哪些开销是必须的,哪些开销是完全不必要的,哪些开销是可有可无的。钱要花在刀刃上,避免完全不必要的消费,该花的尽量少花。特别是要根据父母的经济能力和“勤工俭学”的能力来进行日常消费,切不可盲目攀比。

边生表示,大一新生比较有效的理财方式是在每个月初制定一个可行的“消费计划”,并尽量按照计划去执行。多余的钱可以存入银行以备不时之需。

第三,作息规律。

去年考入Xi交大新闻专业的学生王迪说,刚进大学时,她觉得大学和高三很不一样:高三生活在两点一线,没完没了的作业和书本就像一个紧绷的陀螺,而大一的学习压力很小,没有父母和老师的监督。这种期待已久的自由,一开始让很多同学感到“无所适从”,生活一下子变得懒散了很多。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保证大学阶段顺利成功的重要基础。为了丰富大学生活,从进入大学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不良生活习惯的形成。

首先,按时作息,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东北财经大学学生田金杰说,学校公寓每天晚上11熄灯。有的同学精力旺盛,习惯晚上睡觉。半夜两三点他们还不困。结果第二天上课很累,根本无心听课。有时候干脆逃课,在宿舍补觉。如果长时间这样,不仅影响课业,还容易引起失眠,还会影响同宿舍的其他同学。大部分城市睡懒觉的学生起床晚,一个直接影响就是饮食不规律。许多人早上起得很晚,早饭前就去上课。有的干脆取消早餐,有的课间随便吃点零食。久而久之,他们的健康肯定会受到影响。

第二,坚持体育锻炼。学习之余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不仅可以缓解死板紧张的生活,还可以放松心情,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听音乐、跑步、做广播体操、踢足球等。都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这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大学里有丰富的体育设施,所以学生们不应该浪费它们。

第三,远离不良生活方式。没有监督,一些学生一进大学就开始放松要求,染上了抽烟喝酒等不良生活行为。其实大学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而这些不良行为会成为大学生学习路上的一大障碍。

第四,在业余时间发展你的特长

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辅导员张博老师认为,大学校园和中学校园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大学的课外生活丰富多彩。除了日常的教学活动,还有各种讲座、研讨会、学术报告、文娱活动、社团活动、公关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对于大一新生来说真的是眼花缭乱,所以大一新生往往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

合理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首先要对自己近期的活动有一个理性的分析。看自己近期想达到什么目标,各种活动对自己的发展有多重要。然后制定最佳日程,并在实施计划中不断修改和发展。大一新生要善于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一些有益的娱乐活动,如唱歌、跳舞、下棋等。尽量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培养兴趣,丰富生活。大学期间最好能有一个或多个自己感兴趣、擅长的爱好,这不仅有利于建立自信,也有利于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此外,最好制定专门的休闲计划,对一些重大节假日和休闲项目进行妥善安排,使休闲和学习有序进行,身心得到有效放松和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