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学各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一、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坚持五项原则

(一)坚持全员原则

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主要是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过程,观察、实验、掌握物理方法等技能穿插渗透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因为知识客观上的相似性和不同学生人为的同义词而混淆客观上不相似的事物。不习惯于拓展想象或者用静态想象代替动态想象,记忆往往代替想象,导致分析片面。导致错误;因为不能用发展的、开放的、全面的方式去思考,不能有意识地把握整体,深入本质,从而导致错误。由于认知水平等心理因素的差异,导致学生无法正常接受物理的概念和规律,部分学生心理上觉得物理难学。有些物理老师偏爱好学生,注重培养,歧视“差生”或者干脆放弃。这样只会让一部分学生在呵护下发展得更好,而另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自信心会受到打击,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因此,物理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全面科学地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人教育”为方向,以“人人成才”为己任。

(2)坚持全面性原则。

智育是物理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包括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技能训练等。另一方面,物理教育中的德育、美育和劳动技术的教学成果在意识和实践领域发挥着能动的作用,有些效果高于或不同于智育。应试教育重视智育,注重物理基础理论的学习和检验,忽视实践以及物理与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它简单地以分数来评价学生的素质,以升学率来评判教学质量,使得物理教育只注重学科的专业性,失去了德育、美育、劳动技能等诸多教育功能。

(三)坚持有效性原则

物理教学中素质教育的长效性主要体现在物理教学所使用和倡导的科学思维方法、物理所培养的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2.树立相信和依靠科学的信念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3.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和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4.注重意志力的培养,让学生以坚定的信心克服学习中的一切困难。

(四)坚持差异原则

学生在学习物理时,智力水平、已有知识基础和掌握生活经验的差异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物理老师在教学时把每个学生都当成一棵不同品种的小树,根据他们的具体能力和自然趋势,为他们提供适合他们自身成长的条件,帮助他们发展。即选择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进行优化教育,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最大化发展。

(5)坚持主动性原则。

学生通常对物理学习有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物理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自然兴趣得到进一步升华,让他们像科学家一样自主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坚定学好物理的信念,让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让他们的智力潜能得到充分发掘。

二、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把握以下四个具体操作环节。

(1)抓理论教学环节:在物理理论知识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在建立概念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比如力的概念就是生命概念的概括和抽象(如推、拉、举、压等。),凸显了交互的本质。这些理想化的过程和模型,如“匀速直线运动”、“光泽面”、“点光源”,都是对生活中复杂的现象和物体采取简单条件的近似处理而形成的。

2.学生的判断力可以在运用概念对事物和现象做出肯定或否定结论的思维过程中培养。随车前进的物体在车突然停下来时会向前倾倒,因为物体有惯性,学生的判断力就是在这个过程的分析判断中培养起来的。

3.在常规教学中培养推理能力。比如对于串联和并联电路,推导总电阻和分电阻关系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4.在讲授抽象知识时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想象分子模型,模拟原子内部结构,可以培养学生形象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5.在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对公式的分析,让学生知道影响阻力的因素是由P、L、S决定的,然后通过比较,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2)抓住实验教学环节:物理实验是实现物理教学目标的基本手段,是实现脑、眼、手综合运用的过程,是培养能力、开发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环节。

1.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初中物理教材中概念和规律的学习以实验演示为主,教师应根据这一特点合理安排演示、讲解和练习的顺序,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和分析。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教师可以先安排学生观察汽车在粗糙平面上沿斜面下滑的实验,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然后安排学生观察同一辆车在不太粗糙的平面和比较光滑的平面上重复这个过程的实验,比较三者的区别。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现象,引导学生想象如果飞机绝对平稳,汽车会怎样运动。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这个演示、提问、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从头到尾集中注意力,顺着老师的思路,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在严谨的分析推理中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质。

2.组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分组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和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组实验中,学生既是实验的主体,也是观察的主体。实验前,教师应安排和指导课前预习。在实验中,可以安排一些与实验相关的小竞赛,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兴趣和技能,将学生的兴趣从观察转为兴趣。

进入操作的兴趣,进而体验物理中经常遇到的逻辑关系,进入主动实验者和研究者的状态,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物理实验的能力。同时,要不断从领域中发掘素质教育的基本因素,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勇于探索、求真的科学品质。

3.通过尝试实验培养创造力。实验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预习实验的目的、仪器、步骤和数据处理方法。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可以鼓励学生寻找更好的方法安排实验,或者用其他替代仪器改进实验,在学生已经完成规定实验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可能的条件,帮助他们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规定的实验或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中,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和得到的数据会与预期的或已知的规律不一致。要教育学生尊重客观事实,认真探究实验结论与理论规律不符的原因,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发散思维。

(三)练习和考试环节的把握:

1.课堂提问深度要适度,教学过程不能脱离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只有学生感兴趣才能讨论。因此,教师提问要深度适中,符合学生实际,这样才能“一跳而达”。老师的提问也要突出重点,抓住重点。除了教师设置问题启发学生,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提问相互启发,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思维压力,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信念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练习要准确恰当。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搞“题海战术”,只能让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一些习题的固定解法,对解题的必要知识和为什么做题并不太了解,无法达到通过习题加深对知识理解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做习题时,应着重练习用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物理知识建立描述物理过程的准确模型,让学生学会善于从习题描述的句子中寻找隐藏的条件。然后搜索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手段,正确、科学、严谨地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测试应该是灵活的。物理试题要灵活多样,尽量与生产生活实际相关。通过试题的构思、情境设计和问题设计来考察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要通过对实际物理事实、物理现象、物理图像的分析和对动态物理过程的分析,来考察学生的思维水平,鉴别学生的科学素质水平。

(四)“第二课堂”环节的把握: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科技素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课外活动中科普教育和科技素质的培养。物理老师可以在带领学生春游时,向学生介绍风、雪、雨的形成知识和光的传播知识。在运动会中,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员的不同速度与学生讨论运动的行程和速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还要利用课外活动为学生举办科技讲座,介绍科技前沿知识、科学家成长历程、科学发展方向等。,并带领学生开展各种小型生产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科技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