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平乡发展致富。
一个在外地工作的在岸佣人,前不久回来后感慨地说,没想到过去的穷山村,今天悄悄“变脸”了,真是太棒了。
是的,从65438年到2006年,山下村经历了从偏远地区到现代化新农村的蜕变,真正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工程”创建示范村、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市十大“和美村”之一。
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位于安仁县东部山区安下村,有13个村民小组,318户,人口1143,总面积4.3平方公里。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资源匮乏,交通不便,“责任田”是村民们唯一的希望。村里集体经济一穷二白,公益事业举步维艰。穿村而过的通村公路也是“晴天一刀,雨天一塌糊涂”。村里的农田水利也年久失修,50%以上遭受过旱涝灾害;村小学教学楼倒塌,学生租民房上课。
村民袁外宝告诉我们,当时村民的困境是不可想象的,很多家庭的碾米都要欠我们一毛钱。
1994年冬天,新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王冬生面对这份家财,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在反复走访、讨论、多方咨询村级经济发展路径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村民有多年种植蘑菇的习惯和技术,食用菌产业作为一个短、平、快的项目,是村民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在考虑了生产条件、市场等因素后,王冬生和一帮村民决定,只有出去种菌,采取“异地小康”的策略,才能快速脱贫致富。
于是,一场解放思想的教育活动在全村轰轰烈烈地展开,从发展情况到身边的创业模式,号召村民走出自己的“责任田”,向外“淘金”。
村民原华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他说当时的情况很矛盾。是留一亩地还是出去?但这不是你能选择的。没钱可以找村委会担保贷款。老人和孩子由党员在家照顾。就这样,他和妻子以及同村的11夫妇成了村里第一批走出家门的“淘金者”。回想起来,这个决定是正确的。现在家家都盖了三层别墅,银行随时可以取出七八十万。
第一批“淘金者”不仅发了财,还从外面带回了信息。在村支部的典型帮助和鼓励下,“一带十,十传百”,实现了村支部向村民兑现的“* * *共同致富”的承诺。
截至2002年底,全村298户村民中,已有220户406人在全国16个省市发展食用菌产业,年收入近10万元。
随着村民日益富裕,村集体经济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聪明岸村支部顺势而为,在引导产业的同时,加快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1996,投资38万元在岸村新建小教学楼。
1997至2000年,筹资16万元设置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筹资18万元建成全市一流的村级计划生育服务大楼。
2002年筹资40多万元平整拓宽村级道路2.4公里,其中硬化1.8公里,开通机耕道6组,架设水泥桥3座。
2003年,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村民们在村支部一班人的带领下,投资65438+万余元,对村里的15座山塘大坝进行了全面整修和保护,彻底解决了安下村水田长期干旱的问题。
说到村党支部,说到带头人王冬生,所有人都竖起大拇指,称他们为“110”的村民之恩。就这样,岸村被评为全市“五好支部”,王东升本人也被市委评为“三等功”,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县劳动模范”。2007年,他还以“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农村带头人”的身份出现在《湖南日报》上。
工业促进“富民”
“奔向异地小康”,形成了“菌大军”,也赢得了“湖南菌业望尚平,尚平菌业发源于岸”的美誉。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倡导开展“安仁人* * *建设新安仁”主题活动,积极引导“创业回归”,掀起了新一轮返乡创业热潮。在一次全体党员大会上,村支部书记王冬生说,工业是农村的支柱,以工业为根本,没有工业的“空心村”是没有前途的。如今村级基础设施有了根本改善,村民也有了一定的原始积累。实现“墙外花,墙内香”的转变,他提出把“团队”拉回来,在自己家门口办公。
于是,“老板创事业,村民创家业”,“建设家乡,繁荣彼岸”等一系列活动在全村蔚然成风。村里一方面积极搭建创业平台,解决产业发展中的资金短缺和土地流转问题,另一方面走出去,主动找市场,进行有机对接。
2004年,村里投资7万多元建成6700多平方米的食用菌大棚,带动村民投资400多万元,发展食用菌基地14个,占地400多亩。
村民袁家里很穷,没有本钱。王冬生知道后,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5000元寄给了他。袁当年收入1.3万元。
为充分发挥资金、技术、场地优势,村支部牵头组织骨干种植户对广东省及周边县市农产品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和可行性分析,针对广大菇农力量分散、规模小、效益低的问题,在广泛收集菇农意见后,菇农很快形成了扩大规模、集约化经营的统一意见。
于是,“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迅速在肖尔连村铺开,一头在市场,一头在农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了岸下一道亮丽的风景。
2008年,菇农出资入股,成立了肖尔菇业有限公司,实行统一调拨、分户经营、分户核算、统一销售,使肖尔村的食用菌市场竞争力迅速增强,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益。当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00多万元。
特别是近两年来,村党支部抓住市场这个“牛鼻子”,帮助村民跑市场、找技术,还为全村150多户菇农担保贷款265438+万元。目前,全村318户村民中,有310户种植食用菌。
村里62岁的老人刘玉振也成为了菌业大军中的一员。她不仅在家照顾孙女,每天还在木耳场当临时工,一天能挣30多元。她笑着说,现在我和孙女不用担心孩子每月的生活费了。
1994年,安下村人均收入不足800元。到去年人均收入8100元,户均存款7万多元。
在“和谐与音乐”中追求卓越
徜徉在岸下新村,能切身感受到浓浓的城市化气息。“村街”干净整洁,“路灯”明亮耀眼。村民元沟仔高兴地说:“我们的生活不比城里差。”在他宽敞明亮的客厅里,现代化的家具家电一应俱全。
仙霞村2004年被列为市级小康示范村后,他们以“创先争优、富民强村”为契机,要求国土、规划部门按照“建筑园林化、设施现代化、生产无害化、庭院生态化、布局规范化”的要求,拟定“九图一书”,在全县率先启动乡村规划,高标准建设了29栋“别墅”。
2008年筹资82万元完成村组道路硬化6公里,实现了水泥路、公路沿线绿化工程。2007年,在全市“和美”创建活动中,车田集团实施了“三清洁、六改造、一现代化”工程,完成了27栋旧建筑的拆除,拆除猪圈、厕所65438间,厨房改厕所80%。村民的生活环境大大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全村共有365,438户,拥有32辆汽车。
经济上富裕,精神上不能落后。创建“和谐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文明活动,形成了岸下氛围。村级文化长廊令人耳目一新,村规民约制度健全。倡导健康生活,弘扬乡风文明,已成为岸下全体村民的自觉行为准则。
村哨兵组的“好妻子”袁,照顾瘫痪的公公7年多,为乡亲们树立了好榜样。10多年来,安下村没有发生一起民事纠纷和刑事案件。曾经贫穷、分散、混乱的落后村,如今已成为“金凤凰”和全市“和谐村”的先进典型。
平地上的好地方,岸边下的“一枝梅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