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的人文景观

浮山古有十亭,仅留杜宪亭,后复御碑、望江亭,其余拟在原址逐步重建。

望江阁,位于妙高山顶,为明代嘉靖三十二至三十四年(1553-1555)桐城县令范所建。站在亭子里,可以看到四座雾蒙蒙的山,长江为练,三公、九子、万山、龙眠的山峰,尽收眼底。此亭毁早,重建于1986。这座亭子是一座古老的木结构建筑。有两层六角,四周有石篱木凳,南北有石阶。整个展馆占地一亩。承包商是江苏高邮古典园林工程事务所。

御碑亭是康熙年间为山族僧人修建的。亭子位于华严寺(现浮山中学校园)大门内,亭内有一座圣碑,早年被毁。亭子重建在中学西南的葫芦山上(旧称大佛岭)。它是一座仿古木结构建筑,顶上有小青瓦,下有凳子,六边形飞檐,外形美观。展馆占地100平方米,造价2万元。由江苏高邮古典园林工程部承建,65,438+0986年底竣工。

杜宪亭在张公岩和观音岩之间,就在仙桥对面。亭为方形石结构,四柱镌刻对联,占地7.29平方米。该亭建于清嘉庆开荒年间(1811),由高僧慧莲所养。建国前,浮山有二十座塔,大部分是方石造的。塔内有遗物、爪子、衣服碗、骨灰等。被收集,并保留以下内容:

鲁园祖师塔位于惠生岩的右侧,奇珍岩内。岩石末端刻有“开山造塔”四个字。宋嘉佑五年(1060),徐家民陈与范仲淹为塔明。后来被侵占的人用石头堵住了。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六月,阮与郎木和丹驹两位高僧重修。这座塔高7英尺,圆形,直径3英尺,由高级白石雕刻而成。塔上曰:“千里瓢归叶省,一屏棋付瓯功。”郎木有七个独特的音符——第一个在岩壁上。明太师黄辉在岩石末端题写了“元恭塔”字样。解放后,这座塔遭到严重破坏。1986年管理处重修此塔及其庭院。

古庭禅师衣钵塔,位于金谷岩,高3米,直径1.9米,石结构。建于明代,万历重修;今天又修好了。

三塔,位于阮继之阅览室东侧,是明代万历三十年(1602)郎木本智禅师所建,僧人们在此藏骨。宝塔后面有两个小宝塔,左边刻着“眠云禅师塔”,右边刻着“方山宝”(已不存在)。该塔共7层,高7米,中空,底部直径3.3米。塔身为正六边形,方形石结构。正面正中有“三塔”四个字的碑文,是一个叫郎木的和尚写的。1989年冬,浮山管理处改建。

明日三年(1623)吴应斌、阮所建的单公塔,是高僧居住、藏骨之所。该遗址位于翠微峰西侧,与驻扎峰相对,于20世纪50年代被毁。

清宫塔建于清康熙三年(1665),是余、僧人所建。这是藏尹青大师尸骨的地方。该遗址在20世纪50年代遭到破坏,位于丹宫塔的右侧。浮山有山有水,环境优雅,有名人故居三处。

方以智故居

方以智故居,位于浮山西麓,丹丘、磨砺两岩之下,现名鲁庄,旧名鲁居,全称鲁山庄。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辛亥年间(1611),由方大真所建。

吴志英故居

晚清女诗人吴志英是秋瑾的好友。秋瑾在出国留学回国办《妇女报》时得到了她的支持和帮助。秋瑾死的时候不顾她的安危,为她下葬,被当时的人所敬仰。

智英故居,距浮山3公里,名为“聚隐山庄”,是其父吴康之所建。吴汝纶的哥哥康芝,从小因父母双亡而在儒林长大。成年后在山东宁阳、禹城、蒲台、武城、章丘、运城任知府,清官。那是清朝末年,外患是内忧。康的眼睛不忍看下去,而渴望学问的却慷慨退隐到乡下,自号“居隐”(菊、弓、古将军),以示野心,于是将自己的住处取名为“居隐山庄”。

聚银山庄,占地约5000平方米,现有三晋会馆等瓦房40余间;外面有围栏、南北门楼、石阶;吴志英亲笔书写的“聚隐山庄”牌匾挂在正厅,它在文革开始时被摧毁。

方志武故居

方是浮山中学的创始人。1929年,为了管理学校,他在学校的东北方向修建了一座独特的小楼。在阁楼上,你可以俯瞰西施河对岸第五位父母的坟墓。因为《诗经》中的援助,我期待父亲;盼着妈妈,我给阁楼取名“双展阁”。1984年,枞阳县人民政府作出决定,收回双展亭,移交浮山管理处使用。当时管理处改建了这个亭子,建了职工宿舍。1989年,县政府将其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二年,在管理处的主持下,又进行了扩建,新建了故居和邀月厅,为方故居增添了光彩。福山水路更方便,可上庐江,下白荡,直达安庆、九江、芜湖、南京。再加上山势险恶,多悬崖峭壁,有窑洞居住,有水作屏障,所以历史上这里经常成为兵家扎营之地。

元墨陈寨

元末,各地起义军崛起,自称汉王的陈友谅立寨浮于山上,战事从未间断。人们称浮山为“陈寨”,即由此而来。妙峰,也就是陈友谅的办公桌;屯兵高峰是屯兵在陈友谅;中国西南的龙山是许的驻地山。山下的神石景区有四关,古村石墙犹可见。这就是当年陈、赵的大本营——张忠军;天池周围的石骨上,到处可见圆孔,当年就是在这里插的旗。浮山有很多关于朱元璋和陈友谅的传说,比如陈友谅的嫂子死在浮山,葬在白虎山的悲惨故事。传言朱元璋在惠生岩顶设炮轰击乾隆峡。“朱洪武堡”保存完好,已成为人们观赏的遗迹。

明末胡宅

明末,张在桐城生活了十年。据旧书记载:“丧季,人乱,故忧人难防,筑堡于浮市,留左右两扇门。”这一次,浮山扎寨被命名为“胡寨”,因为该堡的首席是胡启芬。

晚清占寨

太平军攻陷安庆,浮山民众受当地封建势力煽动,在浮山设寨抗击太平军。它的首领是建造浮山的工匠,把这座山当成了一个小村庄,变成了一个号角。福山佛教始于晋亮。田亮入狱三年(504年),汉武帝推崇佛教,长江沿岸寺庙兴盛。浮山位于河岸,山清水秀,石窟成林,自然成为建庙的宝地。当时“浮图初兴,室为厅”,生机勃勃。陈楠太建七年(575)前,智一和尚曾在此修习毛禅,后建“浮山寺”,据史书记载为该寺祖师。智一南渡后,在天台山创立天台宗,影响广泛。隋朝时,杨迪封云芝为智者大师,因此浮山寺被称为“智者大师道场”或“祖庭”。此时中国的佛教正处于鼎盛时期,天台宗在福山占主导地位。

宋代有远道而来的高僧,有游历汾阳的赵,有在叶县的外省高僧。两位禅师的声明在鲁元回归该教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拜见佛教创始人孙玄,受教曰:“洞宗无人,我传之。”。鲁元奉命住在浮山,并成为浮山曹洞宗的创始人。

清康熙年间,著名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受安徽巡抚、桐城官绅之邀,为第十六代浮山方丈。其弟子善祖和尚主持重建浮山录,建“藏经阁”。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宗教政策,佛教活动逐步恢复。除了华严寺,其他寺庙都在修复中。惠生寺规模和以前一样,由僧人、修顺、开全三人管理。金谷寺正在建设和修复中。刘璋金身登莲花宝座,方丈先修,今为望山。章贡、观音、佛母等寺庙已列入修复计划。大华严寺古称浮山寺,由陈大师创建。右代重建,最后毁于清末。方志·五先生在古寺遗址,即浮山中学前创办了浮山公学。

金谷寺建于宋代之前。因寺前有木莲树,俗称“木莲亭”。进入山门,踏上石阶,即可到达正殿。寺庙的两厢是依岩而建的东、西两座建筑,左边是选佛岩,岩下是僧厨。整个寺庙占地2000平方米。

惠生寺,位于浮山半山腰,是江左著名的寺庙。该寺始建于晋亮,衰落于五代,兴盛于赵宋。明朝万历年间,香火日盛。这座寺庙是袁剑大师鲁园告诉欧阳修的地方,也是元恭写书坐禅的地方。一直被人们所推崇。惠生寺毁于太平天国时期的福山之战。清宣彤二年(1910),重修了三间大瓦房。1986年福山管理处主持重建,现已初具规模,占地1080平方米。寺匾“惠生古寺”是赵朴初写的。方丈修复了新的观音像和地藏的两尊佛像,整顿了仪轨,管理得很好。

崖壁岩寺原为道观,因宋代张同治在此壁上修行佛法而得名。明朝万历年间,改为佛寺。一个老和尚孔德和他的徒弟碧云住在这里,曾经建了一个“大公爵亭”供奉大公爵的雕像,香火越来越旺。寺前有一座原汁原味的“夕阳塔”,古朴典雅;寺旁有僧房,面积224平方米。清朝嘉庆年间,慧莲和尚驻无锡,在寺西建“杜宪亭”,正对“夕阳塔”。这座寺庙在清朝末年被毁坏了,但朝圣者仍然源源不断。

观音岩古称“小月岩”,位于浮山西部,占地580平方米。寺名赵守祖,明安庆知府。前面有几个和尚的房子,靠在石头上加瓦,以石头为门。岩中有“大石阁”,供奉白衣观音,门外有“云锦廊”,为明代李安运禅师所建。这座寺庙在20世纪50年代被拆除,并计划在今天重建。

佛母岩寺因其呈筛状,俗称“筛岩”。岩中有三眼六臂举观音的准举殿,故称“佛母岩寺”。寺庙前面有一个大厅,是用石头建的。整个寺庙占地约240平方米,是明代一位僧人所建,现已被毁。

普陀岩寺曾是僧人的禅修之地,距离惠生岩约一里。宋代欧阳修拜访袁剑大师后,常与友人在此下棋饮酒,故又称“醉翁岩”。欧公去了之后,庙里空无一人。在明朝万历年间,如佛教僧侣集资重建和恢复旧观。现在神庙被摧毁了。

报纸亲尼姑庵,在莫利和张延的西麓。原名“在路居”或“在路山庄”,现称“路庄”。1611年,方以智的爷爷方大珍辞职回国,建造了这座别墅。村里有一个大殿,名为“此隐亭”,是方大真题写的。墨水刻在石头上,嵌在墙上。明末张经过,全村被烧,只剩此轩。清兵入关,方以智出家,游历海外。他的儿子,中德,中统和中鲁,重建了这个门廊来迎接他们的父亲。当时宣城秀才石玉山与方家交好,封号“报亲”。逸致死后,中德在安东“耿悦阁”旧址上新建了“四世同堂”。它的住持是法成。寺庙和神社在清朝后期被摧毁,遗址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