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乡旅游景点

1,古驿道风格

文圣街茶马古驿道因地制宜,依山布局,打破了方形构图,轴线分明的建筑风格。道路(巷道)随着崎岖的山势排列,房屋根据地形组合。民居多为“三坊一墙”、“四进五天井”、“四合院”,也有土木结构、青瓦屋顶的“一封”院落。房屋依山而建,一般由正房、厢房、厢房、厢房组成。正房依山而建,高于厢房、厢房。正房前面是厢房,山的两边是厢房。解放前大部分是木屋的茅草屋顶,现在98%都是土木结构,瓦片屋顶。按照传统习俗,主人房归父亲,面房归母亲,厢房归儿女。文圣街设计为一条街,古石板路根据山势布局。有主要的街、巷、沟、涵洞,街道依沟延伸。高低错落,类似江南集镇,又贴近小镇特色,独具一格,如一幅迷人的山水画,自然与人为的完美重合,堪称高原山区建筑风格的一大特色。

2.魁阁(又名魁星阁)

位于文圣街北口,青瓦飞檐,红栓(现已裸露)顶楼高挂“魁星阁”牌匾,古朴庄重。它坐北朝南,门开着,四个古老的台阶,一直到建筑底部的平台,平台是由长而古老的边缘构成的。步入高门槛,亭中有一尊泥塑。这个雕像单脚倒立,一脚踩高跷打架,双手高举,分别举起笔和砚台,睁着眼睛做一个圆圈。

米脂镇星罗棋布,威严肃穆,象征文人雅士的考核。传说他是掌管科举选儒大权的魁星神。成语“身先士卒”就是由此而来。在科举时代,被誉为状元的人,现在用来形容考试中排名第一的人。站在阁楼上,从窗户可以看到,文圣街,米脂坝,还有东边的村子。阁楼周围的竹、桃、柳、罗望子树和花园,与阁楼一起构成了一幅郁郁葱葱、充满田园情趣的自然画卷。

3.土主庙

魁阁往西三十米,有一座仿古建筑,一院三坊一墙。大门虽简,却不失古建筑的典雅风格。进了大门,院子里种满了花草树木,竞相争奇斗艳。花木种植在一个长约三米、高一米的大花台上,半个院子被木锦树覆盖。紫薇树比院墙还高,开着五颜六色的花,看得人眼花缭乱。南厢房三间,北厢房三间,布局均衡。下殿雕画有各种泥塑佛像,中间有一尊,据说是守护一方平安的土地神像。古代这里经常祭祀,香火不断。清朝时,文圣街曾将此寺作为私塾。老师是这条街的贡生李元阳先生。当时的李打破了男教女不教的封建陈规,学生接受两性,传授忠、孝、仁、爱、礼、乐。许多八九十岁的老人现在都在上学。老人说,每当他挑水或路过这座寺庙时,里面经常传来读书的声音,让人驻足。为文圣街增添了文化气息,传播了文化种子。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蚀,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除了紫薇,房子已经破了,改作他用。

4.文宫(今永和完小)

位于土主庙上方西侧,从土主庙大门西侧用石头铺成的小坡到坡头,即文宫前的平地遗址,约100米。爬上七级台阶,进了文宫的大门,是一个院子,有两天井。在古代,它是一个具有传统艺术和建筑风格的庭院。主院为一厅三室楼,东大门楼。是一栋三层砖混结构的土木建筑。是文圣街“大木匠”刘静安设计建造的传统建筑。这座建筑又高又漂亮又坚固。北翼有三个房间,包括客厅、办公室和宿舍。北面角落的侧门作为小院,庭院开阔,西面和南面为瓦顶,东面和南面有围墙。这个庭院不仅是一个花园休闲场所,也是一个教室和工作室。主庭院里有两棵桂花树,北边的一棵是金桂,南边的一棵是印规(后来死了)。正殿是孔庙。沿十级石阶登堂,两侧彩柱,龙盘卷,屋顶绘有雕梁画栋,图案色彩各异。殿前走廊的纱门上雕刻着龙、凤、狮、虎和各种花鸟的古代民间故事人物。山水意象各异,玲珑剔透,栩栩如生。除了文昌皇帝的雕像,正殿的神龛上还有一个用檀香木雕刻的孔子牌位。两边各有一副对联,讲述孔子的生平和功绩:“德与天,道冠古今,删六经,永丧宪。”在孔子节期间,许多士绅的老师和文士来到这座寺庙朝拜和唱圣歌。这种仪式性的纪念活动在解放后自然消失了。文工团多次更名,学校历史悠久的“百年小学”培养了很多人才。在这里学习的学生,很多都成为了国家工、农、商、学、军等各行各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有的还在大学、中学、小学任教。有的在省、州、市、县四级国家机关工作;一些人在军队中担任军事职务,以保卫国家安全。敬奉教诲的文学殿堂,如今真正成为桃李芬芳、欣欣向荣、育人兴国的福地。

5.聂家码店

位于文圣街古道上方,距离村委会100米。聂家马店是当时茶马古道上最大的马店,面积3200㎡。从平面布局上看,是一座四合院,土木结构,青瓦屋顶。正房由正房、厢房、面房、耳房组成,两侧有厢房。院子里的走道长0.8米,长80米。走道两边有5间客房供顾客休息。后院,从功能上看,马店设施齐全,不愧是当时比较繁华的马店。

6.杨家贵花店

位于文圣街古道之上,因院内一棵直径约0.3m,10m的大桂花树而得名。这里是马甸,占据了古驿道上最大的面积(4000m2)。房屋布局错落有致,结构复杂,屋内有房间,巷道环绕房屋布局,长110m,宽3m。

7.古代舞台

位于古驿道上,土木结构,两层。走道位于整个站台的中央。两边有楼梯可以上下舞台。舞台上装饰着雕刻。楼上是表演区,楼下是化妆准备用的。后院是给人住的。它占地450平方米。古戏台是文化交流和戏曲艺术欣赏的聚集地,商人们经常聚集在这里欣赏当地的文化和旅途的劳累。

8.时嘉农读院

位于古驿道中段,整个院落“三面一墙”,前有小院,大门穿堂再进二门至后院,布局三步,形成浓郁典雅的古雅风格。施家在德居阿的帮助下从南京迁至米脂文圣街,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这个院子里,所有姓石的老人都很重视“耕读”,文风很盛,家教很严。于是人才辈出,学生遍地,被授予“太学生”的牌匾。清代有大学生四人,其中近代大学生20余人,还有石绍成、石、石天才、石兴才等一批知识分子,被村民们誉为“鸡窝”、紫竹林中的“文化大院”。

9.殷故居

殷是早期地下组织的首领,也是民歌《流水》的收集者,也住在文圣街中心,土木结构,青瓦屋顶,长30.2米,宽11.6米,面积350.32㎡。由于历史因素,部分房屋无人居住,急需修缮。在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的支持下,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完成。

10,周嘉巷道

主干道长420米,一条支路连接张家、戴家、杨家大院至文圣街入口,长1100米。一条支路穿过张家大厂,300米到达李宇池院长和李家。巷道就像鸡肠和一个“迷宫”。按照房屋的布局,古驿道上的建筑浑然一体,户户相交。这条路古代的设计理念也是为了抵御外敌入侵,便于抵抗或者隐蔽。因此,深厚的巷道文化成为旅游景点的又一亮点。

李佳大院11

这个医院占地很大,建筑结构规范,与南面的独门独院相连,进了一个大门。四屋全筑,南北厢房健全。这个院子是东西向的,主楼是东西向的。根据对其木结构、木质纹理的实地考察,为清末新建,部分檩条、雕件已退化。该院所有房间均为重檐,外廊(俗称厦门裆)从檐柱开始已装饰利用,沿脊仅留60cm左右。庭院庭院很大,东西长1013cm,南北长913cm,基本上是方形,所以庭院是“一封”。

12,碧云寺

原名“飞来寺”,革命根据地之一,是一个古老的佛教胜地,位于文圣街后的山坡上,风景奇丽。它坐西朝东,矗立在古柏、李涛和桂林的中间,前面是梯田,下面是古树茂密的梅家井,南面是美丽的绿色笼子的大乔苗山,正面是广阔松林的凤凰山,正面是人和里(新村)。碧云庵是一座宗教建筑群,沿山西侧而建,西侧有照壁、大雄宝殿、公祖坛、玉皇阁。“大雄宝殿”为单檐建筑,檐下有斗拱,斗拱和屋檐雕刻精美。寺内主要塑像为黄铜制作的“释迦牟尼”和乌木制作的“闺房”,其余为太上老君、孔子等20余尊塑像,形成三教同堂的宗教信仰。大雄宝殿东西两侧,都有厅堂,南厢房是祠堂,其次是菜园,西厢房是客房,其次是花园。园内有古山茶、玉兰、松柏等花卉数十种,圆形水池约10㎡,内有假山,集观光、游乐于一体。正殿和正门的东、西两个房间都是双歇山厅式建筑,庄严古朴,错落有致。在民间的太阳会和杨光会期间,有许多朝圣者,在正月十五期间,文圣街在这里编织龙灯。

13,水磨,水磨,水都坊

位于街道南端的玉笛山脚下,距离小浪坡100米。创建日期无法核实。它的结构和造福几代前辈的功能,至今仍在人们的脑海中不可磨灭。它利用从垭口子(幸福村)流出的鸭溪河的分流作为碾米、磨粉和切片的动力。整栋楼分为三层。像一个多层建筑,上面一层是一个大滚筒,里面有一个很大的圆形石槽。石碾通过下面的水车转动,传到轴上,轴带动石碾沿石槽转动,将米粒碾碎。滚筒碾出的大米光泽好,米粒不碎。在人多的大家庭里,大部分都是去磨房磨米,磨房下面连着磨房。就是继续利用从磨粉机流下来的水冲进磨粉机水箱,带动轴推动磨粉机旋转磨粉。磨面的种类有:小麦、大麦、荞麦、高粱、蚕豆、豌豆、玉米等。下一层是臼舍,利用磨坊流出的水,通过导水管引导臼舍的大水车转动,使水车轴上的方板拍打臼尾,从而启动臼石冲刷臼窝内的颗粒。钹有四件,钹的使用更加灵活。在谷多需要四件,根据情况可以用一件或两件或三件,适合所有家庭。文胜街,一个由碾、磨、磨组成的农产品加工作坊,不仅减轻了人们在电磨前赶碾的劳动强度,也让这条街附近的一些村民受益。虽然这个三用加工作坊已经成为历史,但当时科学利用水资源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前辈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却被文圣街背后的人们深深怀念和敬仰。

14,珍珠泉

位于文圣街的最南端,它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与其他村镇的大部分大小井相比,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具有乡村园林建筑的特点。水井位于绿草如茵、柳树成林的地方,紧挨着湍急的雅溪河,两岸绿树绿柳摇曳,炊烟袅袅。珍珠泉嵌在河堤上的一颗珍珠里十天。井呈文字状,由条状的前石构成。深度约三米,四边长2.5米。井面栏由一整块长长的前石铺成,挑水的男女沿着石板均衡地行走。其次,水质纯净。地下的天然矿泉水冬暖夏凉。很干净,很甜,很清爽。它被用来制作豆腐、豆粉、甜米酒、泡菜等。,具有最佳的外观色泽和品质,口感香甜。受到国内外全秘市场和消费者的青睐。水质标准符合国内外指标要求。三是水量大。一年四季,水就像一串珍珠从井底奔涌到地表。在大旱之年,它不会干涸,它以其源源不绝的泉水,滋养着文圣街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15,凤凰桥

伴着珍珠泉,是古驿道上最著名的古桥之一。这是东方国家园林的设计风格。桥体长约14米,宽约2.1米。桥面全部采用长石条,宽0.4米。桥的两边有石柱栏杆保护着。清同治元年(1862)重修。取名“雁翅”,真正体现了“凤桥”的形态内涵,既起到了装饰作用,又符合力学原理,充分体现了当时能工巧匠的才华。为了保护古桥,当地人民在古桥东侧修建了一座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桥,新与旧,旧与新,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和对历史的尊重。在桥的北端,有一棵遮阴如伞的大槐树,在开花的季节里,满树的清香。在桥的台面西面,有一尊背朝东西的大麒麟石雕,重一千公斤,高1.8米(含底座),昂首而坐(非狮、非虎、非麒麟)。

温明馆16

与凤凰桥相连,原名“财神阁”,建于上世纪40年代。为双檐金字塔形屋顶,共两层,总高约9.8米,底层高2.8米。古驿道南北走向,是古驿道古驿道的显著标志。

非物质文化遗产

1,米脂灯笼

秘灯历史悠久,可以追根溯源。它起源于唐朝南诏时期。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治理国家,选拔人才,运用精力,使国家富强、安全。据传说,为了李翠莲的冤死,他曾经去过阴间,调查他一生中一个邪教的行动。唐太宗回孙后,举行了七七四十九天的水陆大法会,作为道场,医治各种苦灵。大法会之前,组织了一批擅长歌舞,热爱歌舞的人。男女老少都化妆,载歌载舞,迎接“灯神”。为了不让别人看见自己,唐太宗让宰相魏徵把自己的眼睛、鼻子和嘴巴都刷白了,还穿上了黑袍,戴上了鱼尾帽。今天“灯神”这个角色叫“老中断”。在水陆大法会期间,人们唱歌、写字、表演、放灯笼、舞狮、舞龙。这就是传说中的灯笼的由来。

传说在古代,东宫和西宫的皇后用竹签刺死了一个玩灯笼的大脚女人,激怒了东宫的大脚皇后,两宫开战。西宫属下被追杀至米脂太极峰。在紧急情况下,一些士兵跳出了峡谷。情急之下,皇帝得知真相,紧急发令招安。西宫其余的人回到迷笛,唱歌庆祝,放灯笼的时候是正月十五。这就是米脂正月十五、十六元宵节的由来。

事实上,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秘灯是南北文化交流的结晶。米脂是历史上重要的咽喉地区。一条贯穿南北的古驿道穿过大坝。便捷的交通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增进了文化交流。经过天宝之战和两次南诏之战,这里留下了65438+万的散兵游勇。这些人不仅带来了北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带来了浑厚淳朴的黄河文化。明洪武时期,侯在西平的定西陵战役,以及明清时期的军事、民间、商业、新疆移民等活动,带来了许多感人至深、委婉动人的江南文化。正是由于南来北往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邓氏美蓉米脂灯广泛吸收了南北文化的精华,表演形式灵活多变。在广泛的演唱中,融入了具有地方独特体裁的地方民歌,具有地方独特风格的唱段、曲调和表演。

从“灯神”牌位的时代和称谓来看,与之相关的盛会起源不晚于唐代南诏时期。“灯从唐王起,戏从唐王记起”。元宵节的程序一般分为接灯、打灯、盖灯、制灯、卸灯。队伍按照顺序:扁灯→狮子→月亮灯、桶灯→龙→小七少女→花瓶灯→白鼻子、大脚女人。提灯队在灯神牌位前立起游行队伍,白鼻子举着灯神牌位走在队伍前面。游行队伍和和灯笼神连在一起的时候一样。大家一起唱歌,跳舞,玩灯笼,在村口遇到灯笼神,都是对面。内容是总结花灯队玩花灯的情况,祈求花灯神一年的保佑。狮头把狮子和龙身上的光点撕掉,把龙和龙身上的一点“皮毛”割下来,和“老狼沈”的牌位一起烧掉。把“龙皮”和“狮皮”的皮脱下来放好。从现在开始,队伍不准打鼓,不准唱灯笼,不准大声喧哗。全部悄悄回到供奉灯神的地方,各种服饰道具清点打包在一起,不再使用。至此,整个元宵节结束。一个组织良好的队伍,在带着花灯队去开会之前,必须在供奉“老郎神”,即“灯神”的牌位前祈求平安和成功。所有的村灯队都要在米芝寺前做灯。据老艺术家说,所有的灯笼队都要在这里参加会议,因为庙里供奉着最大的米脂神。途中,花灯队主要表演“过路灯”,即边走边跳边唱。表演《灯笼小调》中的《过路灯》曲调。到庙前后,灯队主要表演“团灯”和“簸箕灯”。无论老少,无论老少,他们自娱自乐,各显其能。女的跳的“女龙”,男的跳的“男龙”,孩子跳的“娃娃龙”,都在光场大显身手。巡布村的云高泰是一道特殊的风景(只在闰年演出)。

2.《滴水的小河》

“流水”源于米脂。词曲作者殷,男,1924,弥渡县米脂人。他回忆起写这首歌时1947年春天的一个夜晚,说:“放羊的美妙旋律让我想起了家乡的月亮、大山深处、林风和蜿蜒的河流,我选择了《月明了》这个歌名。《云大教唱》主编蒋勋建议用《小河淌水》比较好。这首歌发表后,逐渐流传开来。”

1945“一二·一”爱国民主运动后,云南大学先后有了两个由革命青年组成的合唱团——哈哈合唱团和南风合唱团。1947的春天过后,《滴水成河》就在这两个合唱团唱响了。1953年,黄宏在京参加全国民族歌舞表演时,将原来的二重唱改为独唱,演唱了这首歌。后来,他在布达佩斯的世界青年和学生节上唱了这首歌。后来,石把它改编成管弦乐队,由总政文工团在许多国家演唱,而《一条滴着水的河》就想长翅膀,成名于今日,传遍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