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全体文科教师座谈会上的经典讲话

尊敬的谢校长,各位同事:

谢谢你给我上课发言的机会,也谢谢你能高枕无忧的听我唠叨你自以为了解教学市场。下面,我就柳叶儿的教学观和我对文科教学的思考谈几点看法。请指正。

首先,充分利用手头的教材

1.摧毁旧世界容易,建立新世界难。当我们不能,或者不能破坏和建立它的时候,就要充分发挥现有教材的作用,不断完善和建设。现在,老师上课不注重课后练习让我很痛苦,因为我坚信我们的问题设计肯定不如洪这样的专家学者。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很好地利用教学参考资料后的教学设计。我的结论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教学设计还不如全国各个学校优秀老师的教案;我们的“补充练习”被放弃了,只好自己编一些练习或者买一套其他的资料。我相信自己编的数据系统肯定赶不上配套的作业本。我们选择了很多好看的文章,却不在乎自己看课本;我们使用各种媒体资料,但是配套的光盘和苏联教材的网站都忘了。我们常说学生不会预习,课本上的问题很好。其实这些资源对于我们普通教师来说是非常丰富和优质的。所以我的课就是用课后的三个思考问题来撑起整个备课的门面。一套教材其实就是一种教学体裁,它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意图。我们的老师只有掌握了它的精神实质,才能运用自如。比如中学生一学期阅读量654.38+0万字,课本654.38+0.8万,自学课本22万,西游记67万,补充习题5万,已经远远超过国家规定。

2.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独立、丰富、自成一体的王国,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在文中得到解答。因此,深刻而认真地解读课文是我们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没有教师对文章的独立而深刻的解读和体验,就不会有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柳叶儿的“乐”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乐”,但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却从大人的角度尝到了一种苦涩,于是文章有了“每当我看到那卷起来,在温暖的阳光下慢慢舒展的柳叶”这样的例子,在后面,父亲对儿子的感情只能达到“爱”的程度。如何让学生明白,那是一种特殊的爱,可以刻骨铭心?如果从《父爱是一座寂静的山》来解读,就会知道朱自清的父亲是一位“絮絮叨叨”的女爱,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全新的阅读世界。2007年在洪泽开课时,我说“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时空的情感宣泄。”作为老师,你必须能够触动作者的内心,与作者达成一种情感上的和谐,这是其一;其次,解决这些问题的内容也必须来自教科书。比如《童年的朋友》里写着“她的头发出奇的多,密密麻麻地遮住了她的肩、胸、膝,挂在地上,青一块紫一块的。”黑发怎么会发出蓝光?其实文章的切换点明了这一切,因为这是在海上航行时海水的反射和折射造成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理解、读透、读深课文。

3.如何使用教材是教师专业水平的外在衡量。评价一个教师的专业水平,就是看他(她)是“用课本教”还是“教课本”。所以我们在上课的时候,一定要走进课文,走出课文。课文是我们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体验生活、培养能力的载体。在柳叶儿的课堂上,我想让学生知道文学中的“客体是主体世界的寄托”,这可以服务于我们写作的需要。在小学的《青海高原上的一棵柳树》中,作者描写了暴风雨和闪电中柳树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柳树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初中的柳叶儿通过“我”和刘舒之间的一段往事的回忆来表达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然后根据第一单元《我的老师》和《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中不同类型的作家精心雕刻人物来反映人物性格,通过事件来展现人物品质,而赵普则将细节描写与叙事事件相结合。同时也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柳叶儿》中“品鉴”的深刻含义,深入学生的思维和思想。

第二,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教学

新课程的核心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自我意义的建构过程。教师希望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未知世界之间建立一座积极而有价值的桥梁。个人觉得这个桥也可以叫形势。

1.在柳叶儿的介绍中,要从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和对柳树已有的认识入手,让学生快速去找老师,快速调动思维。如果他们有话跟你说,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我一直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有了知情权,才能享有话语权,“对话”才能诞生。

2、柳叶儿的主题,大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我们也可以直接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来支持我们的观点,这是我们通常的教学方法。我今天也在用这种方法,但今天,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做的是,这个主题如何通过阅读文章,让学生觉醒,或者唤起他们相关的人生体验,让他们把这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当成苦涩、无奈、悲伤来接受。所以要花一定的时间去摘树上的柳叶,吃一颗豆子,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我觉得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传授的知识就是学生“能主动接受的。”当然,最好的教学是“以学为教”,从学生的第一感觉、第一发现或第一怀疑来组织教学。

3.过程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火上浇油”,淡化自己,而不是削弱自己。他们要善于在学生中发现和把握有价值的问题,或者说学生思维的困难、缺点和矛盾导致清晰和完整。

第三,对学科的基本性质有清醒而清晰的认识。

1,语文教学必须从语文入手,我一直认为,辨词析字是语文老师的看家本领。每一个汉字,只要放在某一个地方,马上就会变成各种风情的女人,或者气势的男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不可替代的价值。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怎么能不从这里开始呢?《吃个斗》《吃个豆》中的“儿”“子”,表达的思想、内容、情感都与世完全不同,即“柳叶儿”“柳叶”等称谓多了一个“儿”字,春风吹在你脸上,境界顿生。课改以来,听了无数次语文课,我们的语文课丢弃了“根”,所谓的“你最喜欢哪一句”浮在空中,浮在水面上,所以我们常说这堂课没有“中国味”。没有形式,就没有内容。我一直在努力,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能感受到文字的缠绵氤氲的气息,我们的课堂该是怎样的春天。

2.所谓的语文素养和语感,不是什么“玄学”,而是可以衡量的东西。什么是语文素养?人们争论不休。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就像什么是人?这些原始的东西无法明确定义,但有些东西他们是知道的,比如什么是黄色文化。至今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可衡量的原则是“乍一看不适合那个年龄的东西。”记得人教版的教学主编赖老师最近写道,我们中国人一直纠结于一些不相干的问题,总想有个东西一统江湖,我们的教学也就尘埃落定了。其实我们的教学就是围绕一些基本属性进行有效的操作,强制内核。比如语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就发音感而言,大致可以从节奏的放松、语速的快慢、发音的轻重、句子声调的平缓起伏、押韵加词等方面进行。时间长了,就会有语感。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有效地实施这些方面。只是肯定有会做的事情。

3、动手,永远比嘴皮子有效。我们教中文的学生用笔很少或根本不表达,即使表达了,课后也留下来。甚至在很多优秀的课堂上,学生都写着“课后请在笔记本上写点东西”,“写”成了语文教学的“边缘”。“只有用文字准确地表达你的思想,才能称之为思想。”我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必须让学生动手写作。“写作”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没有不断的“写”,学生的思路如何清晰,写作水平如何提高?

4.板书是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文字呈现。没有板书的教室是不规范的教室。

亲爱的谢淑萍校长,亲爱的安根生主任,亲爱的同事们,以上言论是我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和我今天的课一样不成熟,一样不成功。请批评指正。教书永远是一份充满遗憾的工作,我愿意和你一起努力。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