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笔下人物的生活
1935戴毕业于天津市第三小学,考入北平东北中学。这是一所为东北流亡儿童开办的学校。由张学良于1931创建,隶属于东北人民抗日救国会。张学良是亲自校长,王华是代理校长。他实行军事化管理,配备一个警卫营的全部装备。学校里的反日氛围很浓。每年9月18日都会有阅兵,军事演习,绝食一天。还有纪念警报,提醒学生勿忘国耻。但在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河美协定》后,各种救国活动被禁止,东北流亡团体被限制撤出。东北中学被迫搬迁到豫鄂交界的鸡公山。
对于鸡公山,戴至今记忆犹新。他写道-
“鸡公山,风景不错,南到武汉北到信阳。
军阀金留楼,五百人有教室。
国外很多旅游别墅,听到教堂钟声响起的时候。
座位很明了,很隐蔽,给我留了个卧铺。
半座山,半片云海,半个山雨,都是天造地设。"
在鸡公山,戴经历了“219”学生运动,被进步学生的抗日热情深深感染,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Xi事变后,学校失去了张学良的保护,国民党当局趁机取缔了董重。河南绥靖主任刘智甚至提出护送数百名董重学生出山海关,希望被日军消灭,但最终因怕引起公愤而作罢。他以镇压叛乱为名,在1937年除夕解除了对董重的包围。代理校长孙恩源也被撤换,CC特务赵接任校长,引起师生强烈不满。戴后来回忆说:“一石激起千层浪,星火爆药箱。护校声如潮涌,鸡公山火的疯狂。一半学生去武汉,救国永远是国防。我虽未满十七岁,却毅然出武昌。”东中学学生斗争了半年,直到1938年4月,在东北抗日救国会的支持下,湖北省教育厅被迫免去赵的校长职务,改派无党派的东北地质学家马廷英为校长,并宣布东中学改为国立东北中学。由于戴在保校斗争中的积极表现,很快被介绍加入了东北抗日救国会。应该说,这是戴开始参加革命的标志。
当马廷瑛成为东北中学的校长时,他还聘请了进步教师高岚和张幼燕(石光)。高澜是抗战时期著名的朗诵诗人。他在鸡公山的时候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抗战诗,鸡公山,你好年轻啊!》而石广泽在地下党员。随着日寇逼近,东北中学在马校长的带领下再次南迁,途经湖北武昌、湖南桃花坪,再到四川静宁寺,横跨四省,行程2500里。学校在先生的领导下,到处开展抗日宣传,先生也成为戴革命道路的向导。1987年6月28日,时年79岁的石广开夫人到戴家做客。他们对葡萄酒非常兴奋。戴即兴作词《水调》,其词写道:
“福记思千里,幼稚。大火肆虐中国的时候,师友们沐浴在尘土中。告别鸡鸣黄鹤,在陶萍和诸城歇息,在剑阁敲串门。随迹播松柳,看晚春。心胸宽广,天地狭小,羡慕飞云。武陵溪短,水延知人。半辈子的风风雨雨,赢得了闲适清静的环境,也有过几次谈笑风生。若不见,谁能担金瓶?”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跋涉,东北中学的师生们终于在7月1939到达四川省威远县自贡静宁寺安顿下来。东北中学和另一所东北中山中学住在一个庙里,一墙之隔。这时,戴已是一名大四学生,并成为学生会的一员。不久学校秘密成立了党支部。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学生会不仅民主选举了校长,还成立了“九月剧团”。由高澜先生担任艺术总监,他将能歌善舞,能说会写,各方面都有艺术天赋。政治上,他愿意发动群众团结抗日,开始有组织有计划的抗日宣传活动。
九月剧团开展抗日宣传的主要形式是歌唱、戏剧和墙报。活动遍及威远县城,在群众中影响很大,连当时的报纸都报道了很多文章。戴至今都忘不了在自贡演出时差点挨打的情景。艺术团在自贡街头表演了《放下你的鞭子》,戴扮演一位老艺人。当他举起鞭子抽打因饥饿虚弱而倒在地上的女儿时,打工人的同学冲进来,在喊“住手”的声音中抢下了鞭子。没想到,他带着两个愤怒的观众径直来到后面,举起拳头就打。观众纷纷效仿,经过一番解释,也没有酿成大祸。有意思的是,当他表示遗憾并用手拍了拍脑袋时,引来了一阵笑声。原来他乔装成白发老艺术家的时候,头上掉了一把面粉。这鼓掌声是如此的模糊,以至于凝重的气氛一下子就轻松了。就这样,18岁的戴为了抗日而与文艺结缘,为日后成为党的宣传干部奠定了基础。
但国民党当局为了遏制东北中学轰轰烈烈的抗日宣传活动,抽调了一名化学老师王焕斌在学校成立了团校组织,千方百计破坏九月剧团的演出活动。戴后来写了一首诗,称王焕斌为“牛”。他在课堂上携带手枪,并向学生灌输“一个社会主义,一个政党”,但他不想见于永昌。一个蒙古王公的养子,身材魁梧,热衷于反抗不公,相当支持进步学生的反日活动。他看到王焕斌炫耀他的枪很生气,但他拿出一把匕首放在桌子上,吓得王焕斌溜出教室,引来同学们一阵笑声。对于第三届青年团来说,进步学生发起的针锋相对的斗争始终使其无法公开。
长沙大火后,九月剧团团长黄写了剧本《火》,讽刺国民党当局不顾人民死活的所谓“焦土抗战”。学校演出后,老师和学生都很生气,但他们向王焕斌报复。反污染演出是汉奸活动,黄是勾结警察逮捕黄的“汉奸”。得知这一消息后,学校党支部连夜通知黄离校,并决定解散九月剧团,让被曝光的学生离开学校,前往成都。尚未入党的戴就是其中之一。此后,他离开东北中学,到东北抗日救国会成都分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在成都,党组织利用与四川广播电台的关系,让戴等人每周在电台播放一次歌曲,进行抗日宣传。由于戴的进步表现,经过党组织多年的考察,他没有等待就被直接批准加入了中国* * *产党。国民党破坏成都东总组织后,戴转学到陕西凤翔东北景村中学和咸阳中心小学任教。1942年7月调到延安陕甘宁边区艺术干部学校任教。同年,5438年6月至10月,在延安边区文联工作。65438-0944任西北文艺工作组研究室主任。1948年,胡宗南包围延安,企图破坏我根据地。延安战役中,他作为抗大创作组组长,冒着风险,带着组织交给的任务来到战场一线。不料国民党第三十六师突然向他所在的虎蹄山开炮,一枚炮弹打中了他的战友,戴幸免于难。戴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带领战友勇敢地杀敌。因保卫延安表现突出,曾被边政嘉奖一次。
1949年,戴被调到中国西北局宣传部。1953,奉命调到中共宣传部任宣传干事。1954年,根据党中央“要及时掌握基层宣传工作”的指示,他自告奋勇到陕西省渭南县,任县委副书记、宣传部长。抗美援朝期间,他作为西北慰问团成员,到朝鲜前线慰问我志愿军。美军飞机凭借其强大的武器优势,在天空中横冲直撞,低空扫射,追击其骑兵。当时情况非常危急。幸好部队用高射机枪还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1959年,反右运动开始,戴因公离开中共宣传部。当他回来时,他看到中国共产党宣传部的办公楼贴满了海报,包括他们宣传部秦川的海报。于是他说:“哪里有那么多右派?”第二天莫名其妙被打成右派。当时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有不同看法的中共宣传部9名干部,被称为“九条鲨鱼”,说要吃人,要使我们党和国家灭亡。戴为秦川说了两句好话,成了“大鲨鱼”,随后被调离中共宣传部。戴调离中共宣传部后,被发配到安徽省来安县石关公社进行劳动改造。幸运的是,因为这是九大鲨鱼第一次从中央下放,所以除了两个戴右倾机会主义帽子的以外,其他七个鲨鱼都被分配到社会队当干部。戴是最年轻的一个。他担任过生产大队的支部书记。除了工作、开会、学习,他还可以自由地在团队里走动。会员们称他为“戴”。一年的劳改成了了解基层的好机会。九鲨事件澄清后,戴回到中共宣传部等待分配。此时北京电视台刚刚成立,总理指示中共宣传部抽调一人到北京电视台担任领导。戴与新中国电视业结下了半生缘。
65438年至0962年,戴任台湾新闻部主任、副主任。北京电视台,成立于1958,发展如火如荼,尚未形成规模。自他上任以来,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想尽办法赶新闻联播,经中央批准创办了《新闻联播》栏目,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成为全国观众每天必看的主要节目。
“文革”期间,北京电视台也是一片混乱,受到严重干扰,以至于节目无法保证正常播出。1967年初,由于电视节目缺乏,停播一个月,这在央视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直到2月4日1967才恢复播出,每周只能播出一次。1973年6月,中央任命任继生为北京电视台台长,、戴、王峰、孟启宇为副台长至1976年6月。军人出身的任继生,对电视业务并不精通,所以从一开始就由担任了10年副局长并兼任新闻部主任的戴实际上掌管着电视台的全部业务工作。据多位央视元老回忆,在他们的印象中,从1973到1982,戴实际上是以副台长的身份承担了央视台长的工作,任继生直到1980年3月才调离央视担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
5月1978,1,“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当时央视的logo确定为“CCTV”。有领导反对,说中国电视台为什么用外国字?戴说:TV是电视的国际简称。第一个字母C代表中国,第二个字母C代表中环。这是因为我们电视台要对外宣传。经过一番争论,戴决定采纳的意见。他还找人设计了卫星轨道的会徽,沿用至今,风靡全球。65438年到0979年,他亲自带队去香港购片,在中国电视史上第一次引进美剧,就是那个曾经轰动一时的来自大西洋的男人。随后,在郑达综艺播出的《加里森敢死队》、《神探亨特》和《勇敢的狮子》、《成长的烦恼》都风靡了中国的电视剧市场,并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为了解决电视台制作节目的资金问题,戴开辟了面向中外客户的广告业务。当一些人认为电视台是党的宣传喉舌时,怎么能播广告呢?这件事反映在时任党的总书记胡耀邦身上。胡书记说:“他们不播广告。谁给他们钱做节目?”总书记的话支持了戴的创举。此外,他还改进了节目形式,从国外购买了一批有关动物的电视影片,开辟了《动物世界》栏目,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至今仍经久不衰。
但是,他对央视的贡献远不止这些。最突出的是他对中国原创电视剧发展的突破性贡献。最初,编剧许将一份出版物上发表的小说《敌营十八年》改编成了一部六集的电视剧。当时国内还没有电视剧这种艺术形式,戴可以做主。拍完之后播出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这种形式当时没有被观众接受。
1979期间,王福林导演从英国考察回来,提到了莎士比亚戏剧的英文改编,很受世界各地观众的欢迎。戴当即决定将中国自己的文学名著改编成电视剧。首先要做的是拍摄四大经典小说《红楼梦》。消息一出,可以说是石破!因为梦界一直以来都是无休止的争论,所以先改编剧本是非常困难的。戴在诗中回忆道:“内部决策尚顺利,据传社会已天翻地覆。你豪爽,真诚,可爱,没有丢尽祖宗的脸。红学怎么能轻易被感动?这个国家的财富将代代相传。标点符号不能动,换成戏曲也很尴尬。更有粗俗的村语,难以启齿。“尤其是当他承受巨大压力的时候。但是戴已经下定决心“不要再听东方的话,讽刺西方的话,而要为老而战”,即使拼了命也要走下去。
戴为拍摄《红楼梦》倾注了全部心血。从组织团队,统一思想,到剪辑剧本,都是亲力亲为。作为电影制作层面的领导成员,他参与了改编和电影制作的全过程,聘请专家学者和编剧讨论剧本,最后由他决定,这需要相当的洞察力和勇气。三十六集红色剧,几年来反复修改审核,共近百集,日夜不停。期间经历曲折,面对各种指责毫不动摇。
电视剧播出后,最后六集引发巨大争议。学者丁卫中认为,《红》剧彻底改变甚至消解了基于“理”的金玉与基于“情”的木石联盟的冲突;这条沉重的线索处理不当,是整部剧失败的关键之一。《红》全剧没有表现出黛玉哭吵闹闹的深层原因。中间宝坻爱情的情节破碎;直到最后,宝钗还在争取“另类”入宫,而贾母居然要“允准”穆氏的前盟,打算选身患绝症咯血的黛玉做“宝二奶奶”,等等,不仅缺乏逻辑依据,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宝钗爱情悲剧的性质。
参加该学会研讨会的专家在第87版《红楼梦》播出后一致认为:
虽然高鹗的续集比秦雪的原著差,而且很多与原著相悖,但这也是世人皆知的,只是它通过了时间的考验,淘汰了很多续集。这不仅是因为它符合人们审美心理的需要,与《红楼梦》相得益彰,更是因为它以对个体情节的精彩描写确立了自身的价值,而越剧《红楼梦》的成功极大地强化了人们对高旭的接受和认同。因此,明智的改编态度应该是尽可能地吸收崇高合理的部分,使之尽可能地接近曹雪芹的审美理想,使故事尽可能地合理。虽然之前的80集电视剧有所铺垫,有“胖批判”的提示和《红楼梦》的研究成果作为强有力的改编依据,但最终还是没能编出超越高鹗水平的结局。
随着批评声四起,流言四起:87版《红楼梦》之所以对后四十回进行颠覆性改编,是因为在当时的红学阵营中,周派对、派有明显的优势;冯其庸和李希凡之所以不是87版《红楼梦》的顾问,是因为他们对后四十回的改编相当不满...
事实上,《红楼梦》剧组在北京饭店举行了成立仪式,同时发布了顾问委员会名单,刊登在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各大报纸上。冯和李当时不在顾问名单上。原因不是因为剧本,是半年后写的。李希凡曾公开表示《红楼梦》不能改编。曹雪芹之所以用小说的体裁写《红楼梦》,不是绘画,也不是诗歌,更不是戏剧,因为他找到了小说的最佳载体,《红楼梦》剧组不可能找一个公开反对改编的学者做学术顾问。当时的红楼梦大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编导冯其庸要求顾问人选要经过他的同意,这也被剧组认为是不可能的要求。至于著名的红学专家周,他在美国的时候,是不可能在最后四十回里下决心如何改变主意的。
如今很难想象,在那个年代,如何拍摄最后40集是一个风险极高的政治问题。为了规避风险,剧组曾经想过A版和B版:A版对最后40集做了颠覆性的改编;B版严格遵循广为流传的120的文案;先拍a版,后拍B版。但是到了拍摄结束的时候,跑了好几年的剧组也就结束了。670万的拍摄预算在当年是天文数字。但其中央视投入的70-80万元主要用于建设大观园一期。大观园所在的北京市宣武区政府投资近1万元,其余由一位山东农民企业家投资,但钱迟迟不到。剧组在北京西山租了一个军工厂进行布景。在设置场景之前,必须考虑的因素是这个场景可以拍摄多少个场景。像幻境一样,场景只能用一次,要花很多钱,只好忍痛放弃。三个主要角色——欧阳奋强、陈和邓杰——拍摄一集的片酬是300元,剧组经常去外景拍摄。一个考虑是给演员额外的外景补贴。拍摄后期,三位主角还是觉得电影片酬太少,于是联合起来罢工,要求将片酬从300元提高到800元...版本A和版本B的计划很难执行。
央视台长戴公开拍板:就拍a版,出了问题我来承担。态度坚定,言辞铿锵。此前,他大胆启用青年编剧周凌,创造性改编,妥善处理了原续集的剧情衔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确实需要勇气。戴的表态无疑是对年轻探险家的一种保护,周凌和戴为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周凌后来回忆说,自从认识戴后,周围的人从来不叫他“戴导演”或“老戴”,大家都叫他“老戴”,包括《红楼梦》剧组里的小伙子、小伙子。可见戴在整个红剧工作人员心中的亲和力。可以说,没有戴,就没有87版《红楼梦》的成功。
1987《红楼梦》播出时,得到了观众的热烈反响,一炮而红。然后国内外买家蜂拥而至,这对于那些说三道四,自命不凡的专家来说,无疑是个笑话。正如戴所写的:“所有人用一个声音说话,这很好。虽然有一些瑕疵,但尤其如此。我希望我能理解这种味道,不辜负秦雪和我所有的心。”不过,戴并没有将此事归功于。在影片中,他只是被冠以“总制片人”的名号,他是后人的楷模。
1990年,戴再次拍摄《三国演义》,十年后的1994年播出,也获得了成功。和红色剧一样,至今在全国各大电视台播出,不仅影响了几代人,也改变了近百名演员的人生和命运。2003年,《红楼梦》剧组20年后艺术人生再相聚,83岁的戴作为特邀嘉宾来到大观园。一见面就兴奋不已,都以参与了红色剧的拍摄为荣。1982,62岁的戴被免去副局长职务,任命为中央电视台顾问。1985,正式从顾问岗位上退下来。不幸的是,戴晚年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一向幽默的老人只能坐在椅子上。2009年(65438+10月30日)春节刚过,89岁的戴悄然离世,享年89岁。纵观戴的一生,有人感慨地说:“一个在延安保卫战中获得大奖的八路军老兵,没有军衔;“中宣部一个敢说真话的老干部,被打成了右派。一个让近百个演员火起来的老领导,最终还是站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