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县经济
2009年,肥西县地区生产总值21.46亿元,超过了2008年后10个县的平均水平(20067亿元),同比增长21.8%,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增速,均居全省第一。
2012年,肥西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67亿元,增长13.8%;财政收入451亿元,增长12.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4300亿元,增长13%;工业总产值895.4亿元,工业增加值204.5亿元,增长19.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6.5亿元,增长26.3%,其中工业投资208.7亿元,增长4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65438亿元,增长65.438+08.8%;农民人均纯收入9787元,增长15.6%。
肥西县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4.62亿元,增长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3.44亿元,增长2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26亿元,增长17.3%;国内生产总值476亿元,财政收入50.06亿元。
2014 1-2月,全县经济保持平衡运行,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呈现总量高位运行,增速稳中有升。全县工业产值达到6543.8+063.3亿元,增加值38.6亿元,同比增长2654.38+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亿元,同比增长24.9%,其中工业投资26.9亿元,同比增长5.4%;财政收入11.1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3亿元,同比增长36.8%;累计利用省外资金4654.38+0.6亿元,同比增长3.3%,实际利用境外资金3972万美元,同比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亿元,同比增长11.3%。肥西县形成了汽车、家电、装备制造、化工塑料、生物医药、农副产品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其中家电、汽车产业年产值突破200亿元;形成了苗木花卉、畜禽、水产、蔬菜园艺、蚕桑、花生等六大特色农业产业,三岗苗木、巢湖银鱼、肥西老母鸡、皖中花生等一批特色农产品畅销全国。
1991,省内第一个县办工业园区桃花工业园通过自主开发成立。2006年、2008年,通过合作开发,与合肥高新区共建白岩科技园,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新港工业园。全县形成了以桃花工业园为龙头、两个县级合作园区为两翼、新型产业示范园区为拓展、九个乡镇产业集群为支撑的县级产业平台,成功实现了从“一园通天”到“多园并举”的战略转型。
2010全年新开工项目110;工业企业净增87家,总数达到287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66亿元,工业增加值94亿元,分别增长60.7%和52.2%。科学发展全省第一。2008年获得全省科学发展一级县第一名,2009年跻身全国百强,2010继续发扬光大,位居中部地区第90位和第7位。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肥西县2008年被授予“教育强县”称号,2012年被授予“两基先进单位”称号。先后被确定为全国残疾儿童支持保障体系实验县、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指导县、全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验县、全省党政领导干部教育督导评估实验县、 全省学陶、学陶实验县,全省无线城域网工程实验县,全省数字图书馆实验县,数字化校园网上教室实验县。
到2013,肥西县有小学112所(其中学区内中心学校28所)和教学点39个,初中18所,九年义务制学校13所,完全中学6所(肥西中学、农兴中学为省级示范高中,肥西三中)。公办园23所,附属园12所(3个班),幼教中心29所;民办园67个,护理点45个(其中A类13,B类27个,C类5个)。有4个市级一级园(县直幼儿园、上派镇幼儿园、小天使幼儿园、除夕幼儿园)和2个市级农村示范园(柳高镇中心幼儿园、官亭镇中心幼儿园)。学历教育学校7所,非学历短期培训学校21所。全县中小学生9.2万人,其中小学生4.4万人,初中生2.7万人,高中生1.6万人,职教生5000人。公园里有23851个孩子。在职教师6035人,退休教师3000人。在肥西唱响央视激情广场爱国歌曲,举办128系列文化活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到2013,已建成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5个农家书屋,161村级广播网。广电宣传全市第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铭传故居
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古耿岗遗址、三河胜利遗址及古民居、三河镇三仙桥、唐五坊围砖心楼。
肥西县文物保护单位:古遗址:毛墩头遗址、陈墩遗址、王城遗址、百安庙墩遗址、西凉城遗址、屈家城遗址、大墩遗址、大规模遗址、张马墩遗址、郑大墩遗址、霸王墩遗址、方桥大墩遗址、黄花墩遗址、高店城墩遗址、向真庙大墩遗址、北张城墩遗址。
古墓葬:蜀王墩汉墓、松墩东寒墓、乱墩子古墓葬、马鞍墩古墓葬、曹操河遗址、汉群。
古建筑:董氏宗祠、城西桥、龙潭寺碑记、西麓寺大王殿、清真寺。
近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周老徐旧居、张老徐旧居、童祠堂、三仙桥、马自忠烈士墓、张烈士墓、周维绍墓、谢正新墓。肥西县建设县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县医院住院病房、县妇幼保健院住院综合楼主体工程竣工,华钢、山南、明川、柿子、小庙等医院门诊综合楼全面建成。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6.7%,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序推进。有效防控甲型流感H1N1等重大传染病。被列为全省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县,在全省率先实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