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言发自内心——读名师讲座有感
一、甘国祥:引领“深语”的智者
3月23日下午,甘国祥老师以“大阅读、小阅读、精阅读”为题,向语文老师们讲述了“深语文”的真谛。甘老师先以几本大家熟悉的儿童读物(如《丑小鸭》、《彼得潘》)为例,引导整本书阅读。他指出“阅读是让孩子的精神受到整个人类精神的指引。”通过深入的替代性分析和比较阅读,我们了解到有效的阅读可以帮助孩子逐渐理解复杂的世界,为未来有序的生活建立秩序。接着,甘国祥先生又拿了几首常见的古诗(如《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为缺席的ecluse留的字条》等。)为例,引导学生进入“迷你阅读”。这几首诗虽然内容不多,却包含着我们平时不容易注意到的细微之处,听了老师的讲解,不禁让人顿悟。最后,“细读”是教学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甘国祥先生以经典小说《打虎》和张的《春江花月夜》为例,分析文章的细微之处。作为贯穿整篇论文的哨棒,它看似不经意间的存在,实则表现了宋武谨慎小心的性格。
“深邃的语言,通过思考达到诗意。”听了甘老师的讲座,才知道自己离“深入汉语”还很远。就像老师说的“读整本书来提高语文水平是异化的,得不偿失。”然而现实是很多老师还是在做得不偿失的努力。我们真正要做的是提升自己,学会思考,而不仅仅是做教职员工的搬运工。
二、陈美丽:孩子的灵魂摆渡人。
如果说做老师的课是深沉的思考,那么陈美丽的课就是美的享受。第一讲陈老师给我们分享了沙漠女孩“曼曼”的故事。在陈老师的关心和鼓励下,这个从小缺课的穷姑娘,渐渐变得自信起来。她登上“小乔演唱会”,竞选校庆主持人...看着屏幕上曼曼逐渐蜕变的照片,我明白了“全人之美”这门课程的真谛。陈美丽老师的第二讲题为“晨读与晨舞”。陈老师首先解释了晨读的概念和本质,即“晨读首先是为了美,其次是为了理解,最后是为了自由和丰富。”这应该是我们现在所追求和向往的诗意课程。接着,陈美丽老师给我们系统地展示了一至六年级学生早上背诵的内容。这些诗词文章是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阶段科学编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安全的。”比如一年级上册,把经典童谣《摇到外婆桥》作为孩子进入小学的第一门课,后面是反映自然变化的《秋风吹》...最后,陈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晨读的具体流程,主要由浪漫感悟、准确理解、全面呈现三个环节组成。在这一系列合理有序的安排下,孩子们随着诗歌和黎明起舞,从而丰富了语言和精神。
《爱的艺术》中提到:“爱不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智慧,一门艺术”,陈美丽老师让我明白了“母爱”和“父姓之爱”的真正区别。作为老师,两种爱缺一不可。不仅要通过母爱的“无条件的爱”给孩子在这个世界上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还要适时地用父爱的“有条件的爱”给孩子力量感和成就感,从而建立孩子健全的人格。另外,“晨读”这种阅读形式值得每一位语文老师思考和借鉴。通常我们局限于一本教材,背诵古诗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忽略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晨读应该是给孩子的珍贵礼物,而不是新的学习任务。
三、陈大卫:在“观摩课”和“讨论课”中获得幸福感
快乐是每个人都在努力追求的美感,教师的快乐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陈大卫老师认为,理想的幸福教师生活应该包括三个方面:课前的希望、课中的创造和课后的审美。即快乐的教师生活来源于创造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审美体验。创造越大,快乐就越多。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遇到无穷无尽的困难,缺乏幸福感,尤其是刚入职场的新手教师。把困难变成满足和快乐的唯一方法就是成长。陈老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成长公式:“经历+反思=成长”。这个公式可以借鉴。青年教师可以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总结教学记录来审视和批评自己,积累教学经验。并且可以根据书本理论、他人经验、课堂实践的效果进行自我反思。只有反思,才能进步。
陈老师的“听课讨论”和我们熟悉的“听课评课”有很大的不同。“观摩研讨课”主要适用于日常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其中一线教师是主体和主角,特点是常规性和普遍性。“观摩讨论课”的理念不仅具有原创性和前瞻性,而且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体现了平等民主的教师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自己在课堂上的实践经验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再是被动的执行者。其次,听课和讨论课的方式改变了教师传统被动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方式。总的来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平等、互动、面向实践的对话,不断发现自己,改造自己,成就自己。
四、田华:“最美”小学语文老师。
田华老师用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语文老师应有的最美姿态。田老师选了一门综合应用课——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理”字的理解。她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直接告诉学生“李”的几个意思。而是让学生从字体特点、成语、古诗词等方面去发现和总结“里”的深刻意义和特点——“很美,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悠久”。例如,从甲骨文、和楷书“李”的字形可以看出,“李”有毅力;出自古诗“咬定青山不放松,根在破岩。”可见“李”有迎难而上的意思。这一课的精妙之处在于,田老师不仅把汉字“里”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在无形中调动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从小到大感受到中国汉字和中国的巨大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学习主要体现在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田华老师是这一理念的合格实践者。正如田老师所说,语文教学要实现“三个转变”。第一,要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讲解课文时,要充分调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丰富课堂文化内容。第二,要改变教科书是唯一课程资源的局面。教师不应局限于课本,还应鼓励学生收集一些课外读物。比如田老师,学生养成了每次课前播报新闻的习惯。通过收集新闻,学生不仅可以加强与社会和国家的联系,还可以逐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第三,语文学科应该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比如语文课,加强与书法的联系,让学生学习“千字文”等等,把未知与已知结合起来,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语文教师要明白,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言语材料,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言语之外的人文精神,这对学生意义深远。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做一个有情怀的老师,像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小林宗作先生一样,关爱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一个快乐的终身老师。
第五,记录:以名师理念为引擎,带动新教师发展
托老师以《名师成长:我的专业发展之路》为题,从教育、教师、学生、教学四个方面介绍了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对我们有启发和唤醒作用。众所周知,宇易先生是中国教育的知名前辈,被誉为“精心育人的一代教师,教改的一面旗帜”因此,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我们有必要研究教师的教育理念,并试图从中获得启示。
“当一辈子老师,学一辈子老师,绝不是一句空话。我一生都在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总之,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成长。很多中小学一线教师入职后因为各种原因放弃学习和阅读,这无疑是一种倒退。我们应该在教学中互相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进步。在学生看来,“教育不仅要教育学生,更要教会他们学会做人。”“把学生当成被动的人,本质上就是傲慢。”近年来,师生关系屡屡成为关注的焦点,悲剧层出不穷。家长和老师重成绩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要特别注重教育的人文性,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绝不能用分数来评判一个孩子的优劣。
通过举例说明,陀先生系统生动地传达了先生的思想,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名师的大门。“为人师者,当智如泉;做老师,要永远年轻;为人师表,为人师表。”阅读教育名著和语文教育相关书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文教师思想的真谛,从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要用名师的先进思想武装头脑,努力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
张艳萍: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自由的作家。
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中小学语文课大多注重能力,分数决定胜负,忽视了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和想象力的发挥,学生成为考试的工具和“新八股”的牺牲品。从这两个方面,张艳萍以自己的教学经验为例,与我们分享了她行之有效的阅读和写作方法。张老师演讲的主题是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结合。从题目中可以看出它的核心思想: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读书是吸收,写作是倾诉。倒出是否适合法度,显然与吸收密切相关。”可见,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但现实中很多老师将二者割裂开来,教条式地教学生写作模板和评分规则。
张老师提到“习题课根本没学过习题。”的确,习题教授给学生的只是技巧和方法,而不是真正的审美感受。教师可以通过阅读课外书、学习课文、学生之间的交流等多种有效途径,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不应局限于写作课。潘新和曾说“写作素养和写作能力是读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如果你做了足够的阅读,你的技能将会在里面。“张老师的想法与这个观点一脉相承。她所实践的读写结合,是孩子在热爱交流、海量阅读的前提下,对一句话、一段话、一个习题的自我建构。在阅读和写作练习中,教师应该是促进者而不是加压者,相信每个孩子都是自由的作者,让孩子自由地吸收阅读书籍中的养分,自由而无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然而,通过阅读和写作来教什么和如何教仍然是一个难题。读写结合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合理有效的方法来扭转读写不足的局面。
七、李崇崇:为教师专业发展插上“翅膀”。
李老师讲座的主题是“四轮驱动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李老师的课干货满满,在场的老师都被感染了。他向我们介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推进器:教学、科研、阅读、写作是四个轮子,理想和毅力是最终实现名师梦想的翅膀。这里我选择两个方面——教学和阅读来谈谈自己的收获。
李老师建议,“想成为名师,就要有代表性的课。”回想起来,我们熟悉的名师都有自己的“杰作”,比如王崧舟的长相思,郭楚阳的愚公依山等等。但是,要形成一节优秀的、为人津津乐道的代表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不断的实践和磨砺。李老师提到的建议中有一条对我很有用,那就是养成整理课堂记录的习惯。我们可以通过录音录像的方式记录自己的课堂表现,课后整理成系统的书面材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直观地发现自己在课堂语言和逻辑思维上的不足,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反思方式。上学期,郭致冯老师给我们布置的期末作业是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录制一段微课视频。看了我的讲课视频后,我清楚地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这不仅是一种作业形式,也是提高我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在我看来,李老师的课最大的影响就是唤醒了在场老师的阅读意识。李老师号召我们要连续适度的阅读,其中的坚持就是坚持,养成良好持久的阅读习惯。俗话说“老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先要有一桶水。”语文老师经常鼓励和期望孩子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但往往不能以身作则,以时间不够、工作忙等借口搪塞自己。李老师指出,读书时间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心”,所以要有读书的自觉性,给心灵留下一片净土;二是“固定”,即给自己制定一个阅读计划,每天用固定的时间学习;三是“挤进去”。要好好利用时间的余料,每天抽出15分钟左右。老师的这三条建议很实用,对我们很有帮助。李老师还号召在场的老师们加入到“燃梦行动”读书计划中来。他的这一举动无形中在大家心中种下了一颗读书的种子。我相信这颗种子总有一天会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
虽然“国培计划”暂时告一段落,但这些老师的抚慰和感动仍在继续。老师们报告里传达的思想其实是* * *。比如李崇崇先生和陈大卫先生都提到波斯纳的理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田华和张艳萍都强调学生阅读和写作的主体性,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总的来说,有一个核心思想贯穿其中:坚持读书,在成长中提升自己,过诗意而快乐的教师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