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学家长
编辑|冯玉
生产|项目融资
被小米雷军誉为“挑不出毛病”的创始人常陆,将带领他创立的教育科技在港交所敲钟。
据LatePost报道,一起教育科技(以下简称“一起教育”)准备上市,目前正在与券商接触。预计2021登陆港股。如果顺利,一起教育将成为继新东方在线之后,第二家登陆港股的在线教育企业。
此前,一起教育曾是资本追逐的宠儿。在不到7年的时间里,获得6轮融资,保持一年一轮的节奏,集结了老虎基金、H资本、顺为资本、真格基金等知名投资机构。顺为资本连续五次增持教育,可见前者长期看好后者。
至于上市原因,很多在线教育从业者和投资人告诉子弹财经的都是同一个答案——上市“圈钱”。
当然,这样的回答很好理解。“资”字是绕不开的,无论是一起入校业务难以实现,还是公司校外业务急需新的突破。
“一起教育确实启动了上市计划。”从事K12在线教育多年的业内人士周斌(化名)告诉子弹财经,他是从在公司上班的朋友那里得知这个消息的,前段时间他的圈子里一直在谈论公司上市的事情。“其实早在今年年初,安教育就已经被传出要上市了。”他说。
然而,这一上市传闻并未引起业界和媒体圈的广泛讨论。
教育一起上市其实颇有“逼”的意思。
"它对资金有强烈的需求."周斌分析,从行业角度来看,头部玩家正在进行一场军备竞赛,教育要与之竞争,势必需要足够的资金。而通过上市获得资金,企业付出的成本无疑更低。
除了资金需求,教育也急需打赢在线教育牌战。
周斌认为,一起教育想通过上市实现从第二梯队跃居第一梯队的目标。“毕竟上市不仅能给企业带来资金,还能提升公司在合作伙伴和家长中的品牌影响力。”他说。
与从业者的观点不同,投资者首先将“帮助资本套现”作为一起上市的动力。
“资本有套现的需求,尤其是早期基金。”互联网教育行业资深投资人徐华向子弹财经坦言,按照行业惯例,基金投资企业三年后,只能向外部投资者出售部分老股。“因为如果这一轮投了,下一轮马上退出,会被认为是圈内太难看的套现方式。”和教育一起发展了9年。
此外,徐华还提到,如果媒体传言的“壹教育今年完成融资20亿,估值超过30亿美元”属实,那么投资人肯定会对其上市提出明确的时间要求,比如三年内上市。“未来能买得起的基金不多,只能去二级市场融资。”他说。
但既然一起上市势在必行,上市地点的选择就值得慎重考虑。
徐华分析,随着中美贸易战的加剧,今年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纷纷被做空,尤其是教育领域,导致美股市场大部分投资者对中概股持怀疑态度,这无疑会给即将赴美上市的教育企业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同时,结合香港上市公司新东方在线的业绩和股价表现来看,虽然亏损在扩大,但市值较今年年初翻了近一倍,这也证明了在线教育受到了港股投资者的认可和追捧。"相比之下,港交所自然成为教育上市的首选之地."徐华如是说。
教育规划一起上市,无疑会给行业带来变数。
“教育一起上市成功,将进一步加剧行业竞争态势。”周斌向子弹财经解释,目前在线教育主要覆盖一二三线城市,市场更进一步。在线教育虽然已经渗透,但还是以传统的线下教育为主,所以在线教育的学生总数相对有限。
另外,学生每天只有几个小时的课外学习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一起强势参与,必然导致竞争加剧。
然而,学生家长可能会从中受益。周斌认为,行业竞争越激烈,机构越容易打价格战,一定程度上会倒逼他们不断优化和完善自己的课程产品。
一个企业能否成功上市,也一直在拉资本方。
“会给后期的投资基金带来更多的信心。”徐华表示,一起教育成功上市,再次证明港股在线教育一帆风顺。
徐华甚至提到,如果某教育成功上市,一定会给在线教育从业者带来些许温暖。“一起教育创立了9年才上市。只要你坚持不放弃,你还是有机会实现你的上市梦想的。”
然而,秦心直言不讳地说,教育在一起不一定会成功。
他告诉子弹财经,近年来,易科教育一直在调整盈利模式,可以说尝试了几乎所有的创收方式,但大多以失败告终。“过去几年,它在网课业务上做过一对一和小班课。这两年看到线上大班模式验证成功后,就押宝线上大班模式。”
在秦心看来,即使教育一起成功上市,未来的股价表现依然堪忧。“虽然不要求港股是盈利企业,但港股市场的股票表现更加两极分化,盈利型企业的股价表现会相对好一些。”他说。
从目前的信息来看,明年一起教育能否成功上市还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公司面临的问题亟待解决。
据《子弹财经》了解,一起教育最初是从运营场景切入中小学的。目前主要有校内和校外两大业务板块。其中,入校业务主要由某小学、某中学等子品牌承担,校外业务主要由一起学、一起学网校、一起公益等子品牌承担。
事实上,一起入学业务的发展并不顺利。
“作为家长,我其实很讨厌‘一起小学’学生版的APP。”正在使用某教育类学校产品的家长朱(化名)对子弹财经表示。
朱直言,省了老师们的麻烦。他们只需要在APP上点击发布,就可以完成学生作业的布置,但是增加了家长的负担。“它需要拍照和上传作业。大一点的孩子还好。像我们的孩子,才上一年级,还不能通过APP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他说。
除了引起家长的不满,教育还遇到了入园业务“变现难”的问题。
周斌告诉子弹财经,政策监管趋严,所有收费产品原则上不能进学校。即使成功入学,公立学校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有钱。基本都是事业单位,所以公立学校的付费意愿不是特别强。
更重要的是,教育信息产品一般由教育局或上级教育部门决定。“他们要采购,就统一采购,不是委托人说了算。轮到校长做决定,校长手里没多少钱。”他坦言。
当然也有一些免费产品进入学校比较顺利。但在周斌看来,免费产品终究要解决盈利模式的问题。
一起教育确实获得了很多用户数据,但也不敢做一些过度营销。比如通过打电话给家长推广课程或频道app的长期推荐。“因为推得多,家长会投诉到教委。结果学校很可能封了。”
另外,表面上看,一起教育可以通过作业场景获取用户课前、课中、课后的数据,但实际上是个伪命题。
周斌透露,平台只能在课前收集一些数据,因为大部分老师其实都很忙,他们一般会把一个教育产品当做布置作业的工具。“我们孩子老师布置了作业,他布置了,基本不看。”
平台几乎无法收集这部分班级的数据。“因为禁止学生带电子产品进教室,而且很多老师也不习惯在课堂上使用电子产品。”他说。
周斌承认,课后大多数老师都不太注意这个环节。虽然一起教育的产品有答题功能,可以个性化,但是很多老师其实每天都没有时间回答学生的问题。“而且,我发现我们拍完视频,把作业上传后,老师其实并没有看。”他说。
公开资料显示,教育的产品加起来覆盖了超过654.38+0.5万所学校,有5300万学生和2740万家长在使用公司的业务。如果这些用户数据能够转化到网校平台上,其价值不言而喻。
然而,这种看似合理的想法在现实中并不奏效。
“一起教育维持平台用户在校园内的活跃度成本极高。”秦心透露,从2014开始,一起教育就一直在不断寻求用户活跃度和运营成本的平衡。平台投入越大,用户活跃度越好,但同时,损失更大。反之,用户活跃度越低,最终转化效果越差。
“所以,把原来的运营平台用户教育成他们的线上类用户,成本不一定比直接从市场上买流量低。”秦心说。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会有一个认知误区:认为只要产品好,老师和学生都会喜欢用,这样平台的高留存就有保证了。在此基础上,辅以各种增值服务,势必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秦心说,一起教育从2014开始就没有停止过增值服务的尝试。
问题是增值服务的建立是建立在用户活跃的前提下,留存成本不能太高。如果花钱维持用户活跃度和留存率,显然是不长的。“据我所知,教育就是这样一起做的。通过给老师一定的福利,让他们参与进来。”
当然,通过额外付费让学校老师长期使用产品的不仅仅是教育,还有很多教育信息化企业。
秦心坦言,从产品本身来说,大部分教育信息化产品都是好产品,但一旦放到整个教育场景中,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教育信息公司基本都是一厢情愿。”他解释说,许多学校教师不认为教育信息产品可以显著提高他们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成绩。毕竟,一个老师能否管好、教好自己班上的学生,更多的是取决于人的因素,而不是教育信息产品。不然老师肯定会积极使用。
秦心强调,“如果你简单地把它给学校老师,他们会觉得麻烦和新。”如果你想让他们好好利用它,你必须使用一些其他的手段。“比如安排人去学校帮老师一起做这个,甚至告诉老师只要用好了,平台对好老师会有一些激励。”显然,这种情况很难长期维持。
换句话说,一起教育能不能把故事讲好,取决于它能不能把大班做好,也有获得客户的优势。“也就是入驻学校的用户可以实现低成本转化。”秦心直言不讳地说道。
秦心认为,入学的门槛其实并不高。“当然,不懂的人会觉得很难,不知道怎么进。对于熟悉这个领域的人来说,实际成本并不高。”
虽然入门门槛不高,但学历加在一起随时有被替代的风险。“更换你的产品不一定比你的好。可能只是因为本地人脉,也可能是因为价格比你低。”徐华如是说。
《子弹财经》了解到,一起入学的业务主要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通过APP一起向网校引水,后者会进行商业变现。
但是这种方法效果并不明显。周斌举了一个例子。同样是654.38+00万注册用户的数据,市场上的在线头部教育机构折算的付费用户数是654.38+00万,最终网校合计折算可能是654.38+00万。
他解释说,一起教育是一个公立学校渠道,家长为了完成学校指定的任务,经常会下载使用一个针对中小学生的APP。换句话说,父母和它之间建立了一种弱关系。“不是我们主动选择的,是被迫下载的。”
相比之下,家长选择市面上的教育类app,主要是因为孩子不会做作业,不会拍照,不会搜题。“这和别人强加给你的不一样。”周斌说。
另一个是它为公立学校提供内容服务。“不过,这部分收入比较少。”周斌说。
周斌表示,从目前来看,最初从作业场景切入中小学的教育机构大多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这些机构因为没有找到更好的盈利模式,最终还是回到了卖课这条路上。”
既然入学业务受阻,那还有什么理由坚持一起保留学历呢?
“在找到新的方法之前,必须保持原有的方法。”周斌分析,与市面上其他在线教育机构相比,这也是教育长期以来建立的差异化优势。校园是低成本的流量来源,虽然最终转化为网校用户的效果一般,但至少是有的。“它特别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除了入校业务,教育的校外业务发展也受挫。
“关键是如何解决本土化教研的问题。”周斌认为,这是包括一起教育在内的所有机构在大课堂在线直播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一个大问题。
他介绍,各省市中小学使用的教材不尽相同,考试要求也有较大差异。这意味着在线教育机构需要根据当地教材和考试大纲的实际情况来做教学研发。而大班在线直播只能教授一些通用知识点,无法满足全国学生的需求。
此外,一起教育等采取线上大班模式的机构需要克服的另一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分层教学的问题。周斌说,一个班级的学生水平通常是参差不齐的,这意味着他们对同一位老师的教学反馈必然是不同的。
“比如一个100人的班级,成绩好的学生会觉得老师能教全,成绩中等的学生会觉得老师讲得刚刚好,成绩差的学生会觉得花的钱不值,因为跟不上。”他说。
如何在同一个班级里找到学习水平相近的学生,成为所有专注在线大班的机构的一大挑战。“否则,班级规模越大,效果越差。”周斌直截了当地说。
他还提到,主推线上大班模式的院校,也将面临如何解决区域收费的问题。
“如果在北京领3000元/月,学生家长一般都能负担得起,也不觉得贵;如果在呼和浩特市放同样的收费标准,学生家长会很心疼。毕竟当地工资水平太低了。”他说。
但问题是,大班在线直播通常是针对全国各地的学生,不可能单独根据某个省或城市来改变价格。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班在线直播其实很难下沉到低线城市。
"在线直播的大班教育模式可能无法实现."秦心把他的怀疑抛给了子弹金融。
他认为一起教育首先要有独立打造名师的能力。“不能光花钱在市场上挖所谓的名师。”因为大班在线直播需要的不是几个讲师,而是很多。作为一家教育信息公司,一起教育能否以合理的价格打造名师梯队,确实值得怀疑。
院校在建设的同时要有能力留住名师。所谓名师,其实需要一个配套的教学资源体系。"这样的制度能否建立起来,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秦心说。
“大家都认为线上大班模式成立,很多机构纷纷效仿,但到目前为止,真正有规模的机构很少出现,说明做起来并不容易。”秦心说。
一个教育能否成功冲击市场,不仅取决于它是否讲述了一个令人愉悦的流量故事,还取决于公司在资本遇冷的情况下,能否提前填补业务发展背后的“窟窿”。
*本文图片来自:图片网,基于VRF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