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是什么意思?
(a)每一个≥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
(b)每一个≥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
显然,命题(b)是(a)的推论。因为任何一个奇数,比如减去一个奇素数,当然是偶数。如果此时命题(a)可以被证明,当然命题(b)也会被证明。但是,这两个问题是不可逆的。命题(b)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科学家伊维诺格拉多夫创造了一系列估计指标和重要方法,使他能够在1937中间接证明命题(b)。
在1930中,倪慧·勒曼证明了每一个自然数都可以表示为不超过k个素数的和,其中k是一个固定的自然数。一开始设定K = 2+1010,很快就降为K = 69。利用密度法得到的最好结果是k = 18,即每一个自然数都可以表示为≤18个素数之和。这里提到的每一个自然数都不是足够大的自然数。这是密度法的独特优势,其他方法(圈法、筛法)只能对足够大的自然数下结论。
1937年,前苏联数学家维纳·格拉德夫用圆法证明了每一个足够大的奇素数都等于三个素数之和。后来证明这里的“足够大”可以换成“> > eC16 038”。这个数字超过400万,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现在这个常数已经大大减少了,但仍然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
在长达24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有人对哥德巴赫猜想做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有人查过偶数x≤5×188,即X在5亿以内,哥德巴赫猜想是正确的。
这期间甚至有人想到了一些方法,比如对折法。他们把自然数和一把长梳子上的齿相比较,先把代表复数的齿全部掰掉,剩下的当然是质数。然后把同样的梳子倒过来。如果梳子上的原始齿数是偶数X,1将面对X-1,3将面对X-3...P会面对X-P,(1 ≤ P ≤ X-1)。因为当x较大时,无法证明是否存在齿对齿的情况,所以问题没有解决。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代表复数的所有齿先被折断。因为素数的存在是弱附着在更小的素数及其倍数的合数上的,而且这种微弱的痕迹也被断掉了。而这个问题是不能用概率来解决的,因为素数不是一个正常的分析,而是一个确定的问题。于是他们把x设为某个值,然后每两颗牙错位。这样一来,一个有限的问题想要试图解决一个无限的问题当然是极其困难的。尽管如此,有些人仍在努力攀登。所以后来他们把大于某个大数的偶数(比如K0 = E49c)叫做大偶数,然后把任意一个大偶数n (n > K0)写成自然数N1和N2之和,即n = N1+N2。N1和N2的素数分别不超过S和T。所以缩写为(s,t)或写为加引号的加法:“s+t”。这时N1和N2可以称为几乎(近)质数,然后S和t的值逐渐减小。如果S和T都计算到1,那么将证明当5× 108 < n ≤ E49c时,(1,1)成立。这样就解决了(1,1)问题。但是,至今没有最终的解决方案。当前世界获得的排名结果如下。
(s,t)年龄结果冠军国家(9,9)1920布劳恩挪威(7,7)1924 Leitmahurd (6,6)1932伊士曼英(5,7),(4,9) 1922。5)1938布赫维茨,前苏联(4,4) 1940布赫维茨(1,C很大)1948雷尼洪(3,4) 1956王元忠(3,3)。5)1962潘承东[3]巴尔巴恩[4]前苏联(1,4) 1962王元(1,4) 1963潘承东[3]巴尔巴恩(1,3一般猜测:
g(k)= 2k+(x)k」-2(1)
其中[x]代表x的整数部分。
在众多数学家的努力下,(1)除K = 4外都得到了证明,其中G (5) = 37由中国科学家陈景润在1964中证明。
对于k = 4,已经证明:
19≤g(4)≤21,
而当n < 10310或n > 101409时,n可以表示为19的四次幂之和。这接近预期目标G (4) = 19。
还发现当自然数足够大时,可以表示为G(k)次幂之和,其中G(k)≤g(k)。其实g(k)比G(k)小很多(k大的时候)。目前已知的只有G (2) = 4和G (4) = 19。估计G(k)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