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平阳作文300字
小时候,在村里,有人穿新衣服,大家都说:“我又不去平阳了,穿得这么光鲜!””有人骄傲地歪着头,大家说:“你以为你是平阳人?真的!”有人出了大事,大家都说:“我真该让他坐平阳。"
那时候的平阳,在我们孩子的眼里,是一个神秘而遥远的地方。我们最远到过公社——淮西,那里的一条小街,一个供销社,就能让我们回想很久,炫耀好几天。
我们村叫小岭,是一个山里的自然村,20户人家,像一个亭子挂在半山腰。这个村子与外界相连,是一座蜿蜒的山。那座山,望向更远的地方,陷入了茫茫的山雾中,消失了。我们村真的是坐得太高了。但这是一个短命的村庄。只是在我们爷爷那一辈人的手里造出来的,到了我们父亲那一辈人的手里就搬走了。现在,它是一个废弃的村庄,它的名字已经从行政地图上删除了。小时候,我们整天在树林里的田野里进进出出,不缺快乐和自信。只是,傍晚或者清晨,一个人坐在院墙上,看着通往外面的山消失在远处的雾气和蒸汽中,似乎突然破碎了,会开始想象远方是怎样的世界。
初中毕业后,我考上了平阳师范。没想到,我能在平阳读书。在平阳师范学院就读的第一年,我很少回家,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平阳(昆阳)的大街小巷游荡。甚至有时候下午放学,还要去逛一会。有时候是三五个学生,有时候是一个人。那时候去的最多的是白石街、东门街和西门、北门的小巷。我慢慢走过小巷、小桥、老房子和小摊。等我时间多了,我会跑到同福门,坡南街,半山寺,唐河,雅山,万泉洋。我和那些真正的乡下人一样,看什么都很质朴,充满了好奇和羞涩,又像一个当场踩死的小偷,充满了贪婪。这个千年古县城的一切,对于我这样一个在山村吃着红薯丝喝着山河蘑菇长大的孩子来说,都太陌生太新奇了。很多时候,我的眼睛和思想都消化不了,所以那段时间,梦里经常会出现那些光滑的青石,阴暗的老房子,还有打结的榕树。但是,我很快发现,我消化不了的东西不止这些。就像一个孩子吸收了太多的蛋白质,消化不良。每一座建筑,每一座桥梁,每一块石板,我都看不到它们的全部现在,更谈不上穷尽它们的过去。虽然我很快就熟悉了这里的街道,但我发现平阳这座千年古城正在离我远去。我越想靠近她,了解她,她似乎离我越远,她的形象越模糊。当时真的很羡慕那些在古城古都长大的人。它们就像城墙上的古代砖块。即使沉默,也有历史的智慧,轻轻睁开眼睛,所以有先天的传承和自觉。不像我,一个在山洞里长大的磨菇工。
师范毕业后,我回了老家淮西。我在那里教了六年书。那六年里,除了偶尔去平阳买书,我很少回来。那段时间,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样把平阳当作一个重要的地方,一件重要的事情。似乎有意无意,平阳被轻轻放下,放在一边。好像是,我也渐渐明白,那不是我的地方,那不是我的生活,除此之外,我也消化不了她的漫长而丰富,博大而深刻。后来我被调到平阳、鳌江工作,又因为写了一些和平阳有关的文字,才开始意识到我并没有真正放下她。她只是以一种无限委屈的姿态躲在我心里的一个角落,然后悄悄地发芽了。
我想,如果要说一个地方,不同的时间会有不同的切入点。就像,在不同的时间想象我们喜欢的那个人,会发现不同的美好。现在我想起平阳(昆阳),我总是想起她过去一遍又一遍地与春风琴弦相邻的白石的故事,以及在其间唱歌的文人。相信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人都把平阳想象成朝圣之地。按照我们今天的说法,先是平阳,然后是白石里、雅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场”。林景熙隐居于此,张南鹰在此研究他的记录。平阳文化史上有四位“雅山圣贤”——林景熙、路宏、朱元圭和陈梦石。民国时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名人,基本上都成了平阳文化界乃至全国各行各业有影响的人物——刘绍宽(一生两次执掌温州附中)、谢侠逊(棋王)、苏美硕(温州人物画鼻祖)、苏(数学家)、马星业(新闻大亨)、游侠(参与中国佛教百科全书)、蔡颖。而这种人才的“文化平阳”现象,无疑对当时的士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说,著名书法家张鹏翼年轻时因为邻里关系,深受圈内文化氛围的影响,为他日后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著名诗人王建枝在《戴浩同志归题春上楼,引七法一政呈》诗中写道:“清溪曲曲东流,环碧山庄忆往事行。沙井泉愿与众不同,雁声远。夜有千灯万龙,千古名。白石有兴趣成为邻居,他是通过走上一段楼梯。”“白石邻居知用心”,这就是我们羡慕和欣赏优雅往事的方式。不仅如此,在当时,许多文人都搬到了这里。
有趣的是,平阳几百年的文化繁荣与传承,在“大雅山居”中得到了象征性的诠释。宋末著名诗人林景熙,住在城西白石巷,后来在马鞍山下找了块地,在赵坳另建事业。“开池捉影,植竹引秋声”,赵敖的另一项事业,是当时风光无限的园林大宅。就在林景熙死后百余年,(平阳白石里人),曾以按察使的身份到广东做官,重修旧址,林的“赵氏别业”演变为洪为按察使的府邸。自称“幸得住在先生藏修之地,得以仰视其高德,阅其遗风”的路宏,特别推崇林景熙,关心家乡文献的传承。于是,他把林景熙的诗编成了五卷本的《嵇山先生诗选》,印行广为传播,后又编辑出版了高晨、石伯宣等人的诗选。百年后,清朝中期,即将没落的陆宅再次被石印刻家苏坤(平阳人)所“交出”,称之为“大雅山房”。据说这座雅致的山房,就是因为林景熙说的“雅致凋零”而得名的。由此可见他对林景熙的仰慕。大雅山庄占地十余亩,仿苏州园林风格建造。它是由永嘉项维仁(寿春,绵宣)建造的。乾隆、道光年间的活动。和父亲一起制作寺庙壁画。《雁荡山全图》是他的代表作。温州著名园林曾宅花园就是他设计的。喜爱林景熙的苏坤看到路宏出版的五卷本《嵇山先生文集》因年代久远而失传,于是重印。他曾听说清代著名藏书家鲍廷伯为《四库全书》编纂的书籍最多。他买了一条船来抄这本书,校对新版,重新出版林景熙的诗集。一屋三铺,成了活人。不变的是文脉,是对文化和圣贤的尊重。“东瓯一江,九黄山满城”,古县闲适宁静的田园风光同样引人入胜。曾隐居马鞍山脚下的诗人林景熙,在《安山斋记》中这样描述平阳城郊周围的景色:“春天,一个工作人员走在西郊,只见云雾缭绕,花木繁花似锦,宛若紫发绿发的装饰,刺眼。”今天,当我们想象我们的祖先在我们脚下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代代相传时,仍然是一段非常温暖、新奇、美好的回忆。
同样,这样的追求和记忆也是代代相传的。从刘绍宽的《后庄日记》中可以看出,刘多次探访先贤遗迹。民国四年四月十四日,他和朋友去雅山看路宏的墓碑。过了两天,他和朋友们又到雅山去见苏、鲁、鲍三个旧址。民国27年5月10日下午,刘与孙(孙诒让饰)等人再次前往雅山,游览苏、陆园林旧址。一九七二年冬,苏视察了城西。“去点点阳山寺旧址和大雅山房看看,真可惜。”他写了一首诗:“名园萧寺难求,屏满锦。暖日迎三喜鹊,霜轻难红枫林。元熙路转丘陵山,奥运开竹树树。就城市而言,我知道我进入了山区。”
“是赵的人,嵇山的心事是无穷的。现在遗址荒凉了,为什么不找冬青和一棵树花呢?”诗人苏春(《马鞍山人物志·草》的作者)曾有此感受。是的,这种追求是有点凄凉和惆怅,但也会有美好的传承。就像那林山移植的冬青,每年都会长出很多叶子,每年也会长出很多根、叶子、花。这样的追求不是让我们回到过去,而是保留一份对过去的感觉,一份文化的传承。
今天,当我们的“房子”卡在家里的屏幕前时,我们想到的是遥远的先人,在那样遥远的午后,走在西郊,眼花缭乱,吟诵着春风;今天,我们在搞卡拉ok的时候,想到的是远祖白石,他在街坊里唱着歌,来来回回。也许,我们会觉得这一切真的很遥远。但这显然让我们亲近了:我们的祖先以一种我们既陌生又熟悉的方式在我们的土地上生活和传承,这样的生活可以离我们并不那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