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大学怎么样?
-2018更新
最近,学校进行了建国以来最大的科学仪器投资,购买了5台冷冻电子显微镜和相应的数千万台超级计算平台。科研条件很好。原为张江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管理中心。
更新于2018年5月
鉴于贴吧里的所有人物,知乎里也是各种意见。以前偶尔看到也会发表一些看法,但是发现这些都很无力,会被认为是黑或者吹。或者水军什么的。所以我特意在贴吧上留下一些个人观点,供希望报考我院的考生参考,主要是针对我经常向别人解释的几个问题。
更不用说上科大的优势了。科学仪器和中科院的老师们全力支持,国外大牛、大佬们纷纷建立实验室,都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资金和硬件设施都不缺,排在前几名应该是必然的。师资力量很强,研究生可以选择中科院的大牛和HKUST的老师,平台很高。对学生的关怀是非常反的。所以我主要想说几个缺点。
一是建校初期存在转博士点名额有限、毕业后颁发的文凭不明确等问题。所以很多学生说要骂校领导不作为,骂管理者没有话语权。
现在上科大快五年了,2017教育部特批的自主招生资格不再依赖中科院的名额。那么转专业的问题就解决了。很多没有转博士的同学,都把转博士推迟了一年。给这个博士生留下了不好的影响。而且在他五岁之前,他就已经获得了材料科学的博士学位。虽然停建了,但也获批了。也是建国以来中国批准博士点最快的学校。毫无疑问,这应该是客观事实。至于毕业证,开学的时候,吴家瑞校长的原话是,如果硕士专业没下来,你们第一批独立研究生还是可以发中科院的毕业证的。别的我就不说了。
第二,学校很少有全职牛,都是名存实亡。相比南科大,他们全职院士多,上千人。学生也很差,接受了很多调剂。
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第一,我上科大的时候还不到五岁,刚刚具备国内科研一流的硬件条件。虽然南科大名义上只比上一系大两岁,但是在我高考那年,也就是2013年,南科大来我们宜春中学做招生讲座,讲座中提到南科大第一届本科生没有拿到教育部承认的毕业证。所以南科大的招生和师资引进不仅比上海科技大学早两年。资料显示,南科大2013专任教师与上海科技大学2018专任教师相同。而且现在的青年数千比也不输给其他学校。
(2)、林、等大牛亲自把关,教师的选拔是很关键的,并不会严格按照人才的帽子或不帽子来评价一个科研工作者。事实上,一些没有太多人才帽子的老师也陆续发表了重磅科研成果,比如生命学院的陈嘉老师。
(3)今年生物科学院新增一位诺奖得主,天津大学正教授跳槽(钱清),中山大学正教授跳槽(好像是千人)。我没有炫耀什么。我只想解释一下,去HKUST对老师来说并不是坏事。去年浙江大学一位正教授被聘为副教授,清华两位特聘研究员在清华时相当于资深副教授。虽然最后没能通过清华的考试,但也是因为他们的文章没有在考试前发表。当时高先生贡献了CELL,后来转到,已经快了。教师NN被清华辞退后已出版。这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领域。其次,他们被科大授予了副教授的头衔。他们的学术水平也值得肯定。
④从2019届开始,特聘教授,就读于HKUST和中科院,是第一个自愿报考或转学到HKUST的学生。从CAS接收传输的时间已过。被淘汰的中科院学生不能再选择来HKUST联合培养。
全职大牛和兼职大牛区别没那么大。只要他们愿意为学校买单,也是决定性的人物。可以参考伊休曼研究所所长雷·史蒂文斯,特聘教授。没有他,就不会有在HKUST连续发四五篇CNS论文的盛况。他也是兼职教授之一,但他在HKUST的样子和他在美国的样子几乎一样。在诺奖获得者的研究群体中,一* * *四个诺奖获得者,其中一个刚加入,评价都不好。核磁组也被认为是评价很高的诺贝尔奖组。罗杰小组在介体结构生物学的研究上取得了非常好的突破。罗斯曼集团,领导并建立了耶鲁和上海科技大学的合作实验室,并为上海科技大学提供了非常尖端的显微镜。
⑥在学校的前两年,因为上海科技大学在中科院老师的帮助下开始招生,接受了大量的调剂,但是知名度还没有达到。今天接受的转学生素质和第一届完全不一样。录取比例和毕业院校还是比较严格的。
第三,研究生课程没有创新,和传统大学差不多。不像创新型大学。
生活学院的研究生课程使用了国外的课程,甚至直接邀请了耶鲁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老师来HKUST授课。但是效果好像不好,学生意见很多。学校也在根据目前的生源和国内教育背景,不断调整培养的学生的教学方法。此外,还有少部分本科生被批评使用与国际接轨的课程,称考研所考内容与所学不同。所以影响了自己的考研成绩。综上所述,不是学校懒或者不愿意努力,只是真的很难调整。
第四,文凭影响就业。
首先,世界上没有研究生拿着HKUST的文凭去找工作。不知道这种说法从何而来。并获得HKUST文凭,享受上海最高的绩点。就读于HKUST大学的本科生似乎有很高的入学率。学校提供的企业导师和招聘会的规格似乎也很高。好像还是有不少同学找到好工作的。其次,如果走学术道路,文凭似乎只是一纸空文。重要的是学习成绩之类的。学生特别红牌,不好找工作,但是学生物的,搞生物的,年薪千万。我觉得还是要靠人的努力。
第五,大牛因为学校问题相继离开。
信息学院留下了三个正教授,三个年轻教授。在正教授中,一个是事业有成后退休的创始院长,一个是需要去美国陪伴家人并且家里发生了一些不幸的事情的第二任院长。三个钱清去了其他985高校,都是以全教授职位和非常高的年薪挖走的,有点恶性竞争的味道。去年和今年,体育学院跳槽加入了体育学院,留下了一两个年轻人。其中一个去了上海交大,因为他以前的导师去别的学校当院长了,他回去帮导师管理交大的实验室。抛开这些,科大的人才引进一直都是引进好的人才。不知道为什么人才的自由流动会被媒体或者其他人恶意炒作。今年,张首晟还加入了上海科技大学,并计划建立一个尖端科学技术研究所。张首晟,一个有才华的科学家,也在兼职,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他肯定会在HKUST做一份非常漂亮的工作。
第六,我们没有南方科技大学五万的硕士和十万的博士,所以工资还是比较差的。
按照最新的薪资水平,生命学院的部分资深博士已经拿到了7100个月(联合培养)。目前硕士一年级三千,三千1,三千两百。南科大所谓的博士十万,由一万学费和一部分竞争性奖学金组成。其实要么和上海科技大学持平,要么高不了多少。
以上是我回答得最多的问题,我也累了,不想再解释了。希望通过留下一些文字,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上海大学。我不是要吹牛或吹牛,我只是想解释我所理解的和我所看到的。
再次更新:有人说去HKUST和其他大学没有任何优势。去HKUST的优势在于探索新的体制和模式,这在很多方面与传统大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学校的学生说传统的985和去HKUST是一样的,因为不太了解,可能会把时间都花在别的事情上,而不是学习上。不花在学习上也没什么区别。
比如就读HKUST的师资力量就是永久赛道的规则,是中国第一所符合国外流程要求和世界排名20-30左右大学师资标准的大学。去了HKUST的助理教授去了其他985,把它们交给了正教授。HKUST大学的副教授要么是1985年的另一位正教授,要么是已经获得国外终身副教授或正在等待职位的人。根据内部消息,有几名全职教授将进驻HKUST,包括来自国外一流大学的全职教授和一名来自哈佛的副教授。特聘老师是中科院最佳大牛课题组加上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大牛。从今年开始,都是第一次报考选择这些人,而不是依靠中科院的调剂,所以上海科技大学为研究生提供了几乎全国顶尖的师资。(中科院最优秀的教授加HKUST按照世界一流大学标准招聘的老师加美院海外院士课题组)
HKUST的英语全部外包给英孚教育,每个人都知道这有多贵。政治、体育等其他课程由复旦、交大的院长级人物授课。体育是上海体育学院的名师。而且各种讲座都是大牛大师聚集的。上海科技大学最高级别的讲座,吸引了美国能源部长和连续两届央行行长等巨头。规格和数字是国内其他高校无法比拟的。此外,创冠学院的课程设置致力于提供从企业家到科学家的一系列知识。包括领导力,沟通能力,如何做科研,如何管理团队,财务知识等等。创意学院的课程都是海外大牛请来的,提供几乎最前沿的艺术教育,启迪理工科学生的心灵。只有伟大的心灵才能拥有伟大的人格。这些课程几乎只有上海科技大学才有。
研究生工资几乎全国最高,课程和材料学院都是大牛直接授课,比如中科院院士。生命学院是国内最著名的Bio 2000系统课程,由清华北大和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参与。信息学院直接引进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全英文授课,难度系数大,含金量高。
科研条件方面,经费充足。启动资金每个助理教授300万左右。300万里不包括买仪器的钱。助理教授买得起几百万双光子显微镜或者四百万光镊。而且,今年承担了建国以来最大的科学仪器投资(6543.8+000亿)。直接和张江实验室整合,很多老师都要在张江实验室设实验室。几乎所有的科学仪器都参与了上海科技大学的建设。科研条件就不用说了。
从领导做起,今年增加了两位中科院院士担任副院长。几个学院和研究所都是由美国学术界最顶尖的超级大牛领导的。不要以为是兼职,老师都是这些掌门人亲自挑选,耶鲁、哈佛、斯坦福等大牛带领。国内大牛没有这个号召力。而且这些人经常来科大,都在科大建立了实验室,而且做得很好。例如,免疫研究所今年以其诺贝尔奖获得者上海科技大学的名义主导了人类3D基因组计划,合作单位为斯坦福和加州理工学院。Ihuman今年开始了建造人类虚拟人体的计划,负责人也是主任,是结构生物学的超级牛。今年生活学院加入了很多在国外做过教授的大牛,即将就业。而且有好几个老师都投稿了影响因子超过40分的杂志。估计一年之内你们都能看到这些伟大的成就。
在就业方面,科大毕业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同学,有72%去了哈佛全奖等地方,其中20%左右就业。其中许多是中国乃至世界知名企业,如诺华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