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县第一所民族中学的历史沿革
民国18年(1929)春,吴县中学在黎平市神鱼井旁的桂洲会馆正式成立,黎平县令郭任校长。第一期招生66人,第二期招生55人。不到两年,由于部分郡县无法继续提交办学经费,民国19年秋(1930)学校被迫关闭。
黎平县决定自己办一所中学。黎平县中学经过多年筹备,于民国二十一年春成立(1932)。当年3月22日,首任校长彭思桢发出第一份招生通知,分别招收初中和初中师范1班(附后)。单纯的教师班,是原五县联中辍学生,1年毕业,毕业后多被聘为小学教师。此后,湖南的榕江、金平、剑河、永从、峡江,周边县,广西的靖州、通道、会同、三江、长安等地的学生纷纷来黎平就读,黎平县中学成为当时黔湘桂边区的人才培养基地。。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敌战区部分学校迁至内地,江苏南京栖霞乡村师范学校迁至贵阳青岩镇。民国二十九年(1940)秋迁至榕江县,更名为国立贵州师范学校(简称“国师”)。同时,教育部指示国立师范大学校长黄之富在黎平县开办国立贵州师范分校。因创办分校困难,黎平县中学更名为“国立贵州师范学校黎平分校”(简称“石国分校”),黄之富任校长。当时黎平县中学有初中一、二、三年级一个班,150多名学生。更名为全国教师分会后,在三年级举办教师培训班,培训小学教师。民国33年春(1944),由于办学经费短缺,国立师范大学分校停办,四届共毕业154人。这一年,黎平县中学随即恢复,谢忠良、朱先后任校长。仅仅几个月后,赵学轩被任命为校长。
民国三十五年(1946),黎平县中学开始招收高中班,升格为完全中学。每年招收1班,到1949,* * *招收4班。到1950,两个班毕业。
1949 165438+10月,解放军进入黎平。政府官员逃离,黎平县完全中学关闭。1950年4月,杨彪反叛。5月,周宗全被任命为中学校长。65438+2月,解放军平定叛乱,中学由人民政府接管。民主推荐,赵学轩任校长,郭碧旭任副校长。1951年,高中班停课,学校更名为“贵州省黎平中学”(简称“黎中”),黎平县县长张赫宣任校长。
1958年2月,黎中党支部成立,宣传部长胡广杰在黎平县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当年秋季,第一高中招收1班,学校升格为初高中。9月,孟雁中学并入了立中。
1962,吴国强调任李忠副总裁。
1976,黎平二中成立,黎中更名为“贵州黎平一中”(简称“一中”)。
1984,县内高中布局调整,钟超中学高中班并入一中。
1985年,一中、二中合并为“黎平中学”。
1987,恢复一中、二中,两校独立办学。
1994年6月,一中根据黔东南州福通字84号文件命名为“黎平第一民族中学”(简称“一中”)。
2002年,第一人民中学被州政府命名为“黔东南州普通高中示范学校”。
2003年,全国三级师范学校(师范学校、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开始逐步向二级师范学校过渡。黔东南州政府根据州内两所中等师范学校的情况,以州府函(2003)256号文件的形式将黎平民族师范学校移交给黎平县作为省级示范高中。黎平县委办公室(2003)17号,第一人民中学于7月迁至黎平民族师范学校。
2005年6月,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省内专家鉴定,省教育厅撰写文件,授予为“省级二类示范普通高中”。
历经80多年风风雨雨,80年风雨兼程,黎平一中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在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上级领导的关怀下,一代又一代的黎平一中学子努力走向和谐美好的校园。在8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黎平一中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面貌日新月异。
秉承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学校求实创新,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多次获得黔东南州高考教学质量奖。学校先后获得贵州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贵州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贵州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贵州省校务公开先进单位、贵州省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教育部“十一五”专项任务实验学校、“十五”教育科学国家实验学校、全国体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14年7月,学校党总支被授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