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成长的反思比成功更重要

凌志军先生的书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寒假温暖的午后,我坐在阳光下,翻开书。没想到读书变成了一件特别浪漫的事。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长大,感受到越来越多的精神枷锁,自然对教育体制有自己的抱怨和看法。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是灵魂伴侣!以下是我对“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的思考。欢迎阅读。

看了《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之后,《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本书不是我喜欢的阅读类型,读起来也没有那么吸引人。虽然短篇很多,但大多数励志书总有类似的故事。我无法判断这种书是好是坏。我只能说,它对读者的启迪不在于内容、思想、语言,更重要的是读者心里一直有什么。可能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并没有什么想法,但后来随着某件事的逐渐清晰,或者稍纵即逝的文字,可能会让你想起什么。每本书的质量因人而异,因读者的心态、经历、处境而异。

纵观全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父母的教育。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师,童年时期形成的行为、习惯、性格都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很大的影响,而这个时期与孩子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没有人强迫她去她喜欢的地方,想学多少就学多少。他们只是非常严格地培养我的学习习惯,他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我的好习惯都是懂事前养成的……”从小养成的好习惯,让张骞成为了最好的研究者。就像她说的,他刚开始学习的时候,父母强迫她专心学习,后来她就成了习惯。由此可见,家长在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非常重要。

“严而不迫,就是承认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利益,让孩子习惯一个规则,而不是遵循一个规则。”在很多成长的故事里,父母都很严厉,这也是规范孩子行为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必要条件。

“人脑和人心一样,都在朝着被欣赏的方向前进。”除了要求严格,很多成为微软男孩的人也是不被人诟病的。“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书里有很多例子,家长可以用来激励孩子。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不取决于这些因素,而取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否和谐。”无论是家长自身的综合素质,还是教育方式,只有和孩子相处好了,才能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任何成功都是不可复制的,但我们可以从中学习。每个人都无法避免自己成长的历史时期的影响,如何在这个历史环境中做最好的自己,是留给我们发挥的唯一空间。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点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是每个渴望成功的人最好的站务代理。成功是目标,成长是通往目标的道路。但这条曲折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它让我胸有成竹,有时它让我沮丧,甚至迷失自我。面对挫折,最多的选择就是软弱和妥协。看了《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本书,我豁然开朗。书中那些简单、平凡而又意味深长的故事,帮我理清了思路,让我意识到如何做最好的“自己”。

每个人都渴望知道如何成功,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日成才,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教的学生早日取得可喜的成绩。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李开复讲的是一群中国最优秀的人——30个“微软男孩”的成长过程。他们没有比我们更聪明的大脑,那为什么会变得和我们不一样?凭借自己的努力,他们的自信当然离不开家庭教育。他们每个人都遭受了挫折,但他们站了起来,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聪明。有句话叫“没有岩石,它们怎么能激起美丽的浪花?”

想想自己,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才能让孩子自信起来,发展成“E生”。从“微软男孩”身上,我看到了希望,只要找对了方向,我的孩子也会有出息。反思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在成长的道路上做最好的“自己”,为什么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过得那么艰难?你不能更好,不是因为你不够聪明,而是你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运用你的聪明,而是总是按照别人的标准去运用你的聪明。即使你很优秀,你还是不快乐,因为你总认为“最好”的意义是打败别人,却不认为真正最好的是做最好的“自己”。

做人做事都是一样的道理。你不应该总是跟着别人走,也没有必要看别人怎么说你。做你自己!你会发现,在你的心里,有一块是真正属于你的。激情必须存在。认清自己的激情,不要压抑它,开发它,你就能看到价值在那里。

看完这本书,我不仅从为人师为人母中有所收获,对我的工作和未来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面对人生的一点挫折,我不再软弱。想想“微软男孩”的成长过程,我会更强大。努力改变自己,不断进取,超越自己,坚定信念。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活得越来越精彩,因为我知道,我不需要成为“最好的”,但我会成为“最好的自己”。

读完《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拿起这本书就被深深吸引。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很惭愧。我几乎从来没有静下心来深入思考过一些问题,一些关于学生成长的问题。这本书尖锐地指出,中国的教育体系真的像一条制造工业产品的流水线。所有人都遵循同样的程序和标准,各种各样的孩子进来,但出来的孩子完全一样。否则不给你发大专毕业证。为了同一个目标,所有的老师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那就是为了达到最终的目标,成就=成功。为了成绩,我们会下意识的把学生分成三六等,下意识的忽略一部分学生。我们的忽视可能会从此改变他们的生活。作为老师,我在指导学生方面做的太少了。所以就像书上说的,既然改变不了教育,就要改变对教育的看法。

首先要让孩子知道“人品第一”,让孩子和学生学会关心、尊重、包容、坦诚。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其实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教他们课堂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他们课本之外的知识,也就是教他们如何做人,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其次,要有正确的观念。在教育过程中,眼睛里要有“人”,真正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感受,遵循孩子的个性和成长规律,因势利导。让孩子学会关注自己。我们有时会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我们仍然不快乐。原因是我们总认为“最好”的意义是打败别人,却不认为真正的最好是“做最好的自己”。我们要以积极向上的心态看待自己,肯定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最后,在我们自己的教育行为中,要果断地指出是非,热情地表扬学生的优点,真诚地鼓励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科学地指导改进方法。老师要相信每一个孩子,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力,相信每一个孩子的潜力都是不一样的。他们不能忽视课堂上和日常行为中的细节,有独特的眼光,发现每个孩子的潜力,鼓励孩子不断探索,让孩子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改变自己的角色,不要做一个居高临下的老师,要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正如书中所说,其实孩子的天性是丰富多彩的,不可能有“一刀切”的教育方法。如果你真的希望你的孩子不仅考试成绩好,而且性格好,习惯好,品行好,心态好,心情好,那就一定要给孩子少一点强迫,多一点空间。

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颗美好的种子。只要他不被压迫,它就会长成一棵美丽的树。在微软男孩的故事中,他们都在关键时刻遇到了优秀的老师。在中国大部分老师中,只有一个是“特级教师”,其余都不为人知。这些老师之所以让他们难以忘怀,是因为奥秘都在课堂之外;教他们如何做人;教他们如何学习;告诉他们往哪个方向走,真的就有他们想要的。这些正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所欠缺的,所以我们肩上的担子任重而道远。

在定义“E”类学生时,书中说:自主意识强,情商高,更快乐,更优秀的学生。做这样的学生很难;难得是这样的学生。但在这个机械式的转折点,老师要及时引导他,告诉他这不是分数的金字塔,而是态度的金字塔;不是智力金字塔,而是非智力金字塔。非智力因素决定了你的立场,你的立场决定了你能从现在的教育体系中吸收多少真正有用的东西。

告诉我们的学生要坚强、自信,努力改变自己,不断超越自己,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同时也告诉自己,我们不需要成为“最好的”,我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看完《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几天集中看了凌志军先生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本书,感触颇多。书中描述了三十个“微软男孩”的成长史,这些“天才”的成长遵循一个规律:“E”学生最有可能成长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所谓“e”学生,是指自主学习的学生,他们自信、积极、正面,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做到最好,并持续保持一流的成绩。此外,他们独立、自由、顽强、快乐、有个性、富有激情和想象力,享受学习而不是完成学习,不以分数来衡量成败。他们可能不是第一,但他们必须有独立的意志,强烈的兴趣和执着的目标。

这本书的第一版是在六年前,此后多次再版,可见其受欢迎的深度。可是凌老师不知道,这本书的轰动效应,和实际的教育发展过程相比,根本不算什么!

书中,60、70、80年代读书的精英们对中国的填鸭式教育深恶痛绝,对中国的大学和研究生教育抱怨颇多。然而,时过境迁。在今天的中国,这种教育模式比以前更甚。

现在比赛从幼儿园就开始了,甚至更早。父母在孩子出生前就担心孩子的上学问题。他们买房要买学区房,户口要在教育好的区。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下,中国的家长都快疯了。他们的恐慌感极大地影响了孩子们。孩子们从上学的那一刻起,就背负着沉重的压力,这种压力持续十几年甚至二十年。在这种情况下,谁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呢?

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我们互相关心。如果我们在当今社会,我们能比我们的孩子做得更好吗?我们知道这种教育是错误的,但我们还是屈服于升学的压力,给孩子上奥数、英语、绘画、音乐等各种培训班。,这些逐渐占据了孩子们的睡眠和娱乐时间。

虽然我们也很矛盾,也很痛苦,但是我们已经深刻的认识到,在今天的中国,如果你想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就意味着要带给他(她)一个痛苦的中年。在这样的压力下,谁还敢谈素质教育?这就是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原因。

中国的教育体制真的很变态。这种“流水线”式的人才生产方式有什么创新?为我们的孩子悲哀,为我们祖国的未来悲哀。我们迟早会为今天的畸形教育付出沉重的代价。而这个代价,不仅仅是几代人的努力,更意味着我们国家失去了核心竞争力,成为一个为其他国家输出“智力”和劳动力的大国!

我不想想象这种情况。这不是我们这种普通人能控制的。我能做的,就是尽力给女儿打开一扇窗,让她在这样枯燥的学习空间里喘口气,长大后尽力送她出国,接受一次西方的教育。否则女儿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失去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