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爱国者和华夏子孙的爱国榜样

一、张振勋:

清朝末年,有个爱国华侨叫张振勋。他曾听法国人说,瓜分中国后要在山东烟台建酒厂,因为那里产的葡萄质量特别好。他想: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利用中国的土地和产品?后来,他去了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生产了20多种红、白葡萄酒,非常醇香可口,不仅畅销全国,还远销海外。在1915世博会上,张裕公司以白兰地、雷司令等名酒荣获金奖。

2.复旦大学第二任校长李登辉

李登辉(腾飞)出生于福建同安,父母是南洋群岛华侨。1873年夏生于爪哇,1887年转赴新加坡留学,1891年赴美留学。1897年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到南洋群岛从事华侨教育,参与孙中山先生在海外倡导革命的宣传工作。在孙先生的帮助和鼓励下,他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于1905年回国,与同学颜惠卿在上海创办了“全球中国学生联合会”,参加了曾为反对美帝国主义虐待华侨和华工而发起的抵制美货运动,并从事国际宣传工作。曾将他介绍给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项伯)时,他担任复旦的总教师(现为教务长),并在中国书院任教。1907年,清政府在江南招生,曾聘他为考官。辛亥革命时期,他还担任英文报纸* * *的主编,进行国际宣传。辛亥革命爆发时,武汉军政府总司令李邀请他当外交部长。他婉拒了,因为他“不能做官”,仍在上海主持复旦教务。1913年,复旦大学督学马(相当于今天的校长)晚年退休,校董会主席孙中山先生推他继任。1917年,复旦学院扩建为复旦大学。

1905年回国后,李登辉从事教育工作,主持复旦大学四十年,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他的孩子中年夭折,然后他守寡,就以学校为家。国民党政府多次邀请他做“立委”,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专心致力于教育事业。1947年11月病逝于虎峪,享年75岁。

三。陈嘉庚

1874 10 10月21日,陈嘉庚出生在福建省同安县集美镇一个普通的商人家庭。早年随父赴南阳经营工商,先后兴办工厂30余家,店铺100余家,栽培橡胶、菠萝果园10000余亩,从业人员数万人,可谓家财万贯。但是,虽然生活在海外,他从来没有忘记他的祖国。早在年轻时,陈嘉庚就决心献身于为国家服务和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1910年入团,剪掉了长辫子,置身于辛亥革命的浪潮中。他为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筹集了20多万元。辛亥革命失败后,陈嘉庚认为只有提高国民素质才能挽救劳动群众,于是大力兴办教育。他在家乡集美开办了许多学校,如中小学、师范、商业、水产、航海、农业等。1921年创办厦门大学,是当时福建省唯一的大学。在1921至1937的16年间,他支付了厦大高达400万元的开办费和经常性开支。生前在国内存款300多万,全部捐给国家,用于发展教育事业。他一生捐给教育的钱,有相当一部分是他经济困难时资助的。当他的公司被迫倒闭时,他仍然向银行贷款来维持学校的生存。毛泽东曾称赞他为“海外华人的旗帜和民族的荣耀”。

钱学森的故事“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回到我的祖国。今天,我终于回来了!”“这是我国著名科学家、火箭专家钱学森于1995年10月8日从美国返回广州时,对接待他的中国旅行社的同志们说的一句非常动情的话。他带着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回到了中国。1935年8月,钱学森以公费留学生身份赴美学习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回国前曾任加州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古根海姆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49 65438+10月1第一面五星红旗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空。五天后就是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这一天,钱学森夫妇和十几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一起庆祝了这个节日。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吐心声,为祖国的诞生欢欣鼓舞,对祖国的美好未来充满憧憬。此时的钱学森有着早日回到祖国,用自己的专长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此时,朝鲜大地燃起了战争的烽火。作为发动这场战争的美帝国主义,在其国内,有一股疯狂的反对* * * *的政治逆流,几乎每天都有审查和威胁审查大学等机构人员的事件发生。这股逆流毫无例外地也蔓延到了加州理工学院。由于该学院马列主义小组书记温鲍姆的被捕,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嫌疑落到了钱学森身上。1950年7月,美国政府决定取消钱学森参与机密研究的资格,理由是他与温鲍姆有朋友关系,并指控钱学森是党员,美国的制作方,非法入境。这些毫无根据的指责都被钱学森否定了。然而,钱学森无法忍受这一切,决定以探亲为由立即返回祖国,准备一去不复返。他会见了负责他的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副部长金布尔,并向金布尔郑重宣布,他准备立即启程回国。金布尔听后大吃一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放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你在喊什么?”我宁愿杀了他也不愿让这家伙离开美国!”“所以钱学森一走出办公室,金布尔就立刻通知了移民局。不知不觉中,钱学森做好了回国的一切准备,办理了回国手续,买了从加拿大到香港的机票,把行李交给搬运公司装运。然而,就在他们一家打算离开洛杉矶的前两天,也就是1950年8月23日午夜,他们突然收到移民局的通知,不允许他们离开美国。与此同时,美国海关扣留了钱学森的全部行李。钱学森被迫返回加州理工学院,美国联邦调查局派人监视他的家人和他的一切行动。远的不说,9月6日,钱学森突然被美国联邦调查局非法拘禁,并送往移民拘留中心拘留。在看守所里,钱学森像罪犯一样被折磨。钱学森曾回忆说:“在15天的拘禁中,我瘦了30斤。到了晚上,间谍每隔1个小时就来叫醒我,我根本得不到休息,精神上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钱学森被无故拘留后,加州理工学院的师生、钱学森的老师冯·卡门以及一些美国友好人士向移民局提出强烈抗议,为他找了辩护律师,并筹集了654.38美元+0.5万美元的保释金将钱学森保释出来。从此,钱学森继续受到移民局的迫害。他的行动受到移民局的限制,并受到美国联邦调查局特工的监视。他不被允许离开他居住的洛杉矶,并且经常被询问。钱学森失去自由五年。但是,钱学森那颗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更加炽热。他日夜思念新中国。他坚持斗争,不断要求移民局离开美国,回到中国。回不了国的钱学森,在那五年里并没有停止研究他热爱并投身的科学事业。当时美国政府阻止他离开美国,是因为他所研究的火箭技术关系到祖国的国防建设,想通过拘留他来阻止新中国的科技发展。钱学森知道这件事后,感到无比愤怒。所以他选择了“工程控制论”这个新专业来学习,以此来帮助消除回国的障碍。经过努力,在1954用英文写了30多万字的《工程控制论》。实际上,工程控制论与生产自动化、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国防建设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是当时美国当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钱学森回归祖国的斗争也得到了祖国的关怀和支持。1954 4月26日,智纳国际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和美国代表团团长叶海亚·约翰逊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就平民回国问题展开接触。在接触中,王炳南指出,美国正在阻止许多居住在美国的中国人回国,其中包括科学家钱学森。1955年6月的一天,钱学森摆脱了特务监视。在寄给比利时亲威的信中,他附上了一封用卷烟纸写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同的信,请求祖国帮助他早日回国。陈叔同先生收到信的当天,就交给了周恩来总理。1955 8月1中美大使级会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在周总理的授意下,根据钱学森要求回国的信,王炳南大使与美方交涉,迫使美国政府允许钱学森离开美国回国。1955 9月17日,钱学森和他的妻子以及两个年幼的孩子终于乘坐美国轮船“克利夫兰总统号”离开洛杉矶,驶向东方的祖国。

王:

在南阳打拼赚基础报效祖国

先生王在他的童年是贫穷的,但他别无选择,只能在南洋谋生。经过艰苦奋斗,他成为马来西亚著名的华侨领袖和企业家。

1875,王出生在文昌清澜镇一门村一个贫苦的渔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老渔夫,一生都在海里度过,家里很穷。为了寻找出路,王在年仅13岁的时候,含泪告别了父母和哥哥,乘帆船来到南洋自食其力。他先在马来西亚钓虾,然后做冰块推销员。根据不同渔船的需要,他主动用一艘舢板把冰块运到渔船上,用自己的勤奋和诚实换来了宝贵的信誉。有了一点积累,及时买了车,除了卖冰块,还做起了冰鱼运销行业。由于我出色的销售业绩,我被一家英国商人的公司任命为总代理。在此基础上,王逐渐开拓了的其他项目,除了投资房地产、种植橡胶和开采锡矿外,他还投资了酒店、剧院等服务业。到20世纪20年代,王已成为琼籍华侨中的知名企业家。

王的功绩和人格赢得了村民和当地精英的信任和尊重,被选为吉隆琼州会馆的总理。1930年被马来西亚雪兰莪州政府任命为中国参事局委员、太平绅士。王时年55岁。

王一直非常热心于家乡的公益事业。1936年,王等人发起成立琼崖实业有限公司,发展琼崖垦殖、采矿、渔业、盐业等产业。他带领邻居在万宁种了8000亩地,种了400多亩橡胶。抗战期间,王带领琼崖华侨积极捐款,支援琼崖抗战。时任琼崖自卫独立队队长的冯白驹曾两次亲笔给王写信,称赞爱国华侨的“温暖义举”。

海南的许多医院和学校都有王的捐赠。1926海口海南医院成立时,他向大洋捐款1000元,被聘为名誉院长。他还三次向琼海中学(海南中学的前身)捐款,为文昌中学捐建图书馆,即宋钊楼。文昌清澜南岛小学和汇文官南小学也有王捐赠的教学楼。目前,这些教学楼保持了原有的骑楼风格,仍在使用。

当你富有时,你不会忘记穷人。这种美德在王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1956王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去世。他的名字一直铭刻在侨乡人民的心中,他的爱国情怀在他的后代中代代相传。

从1934开始,王每年都从国外汇款,为文昌的家乡修路,在通往家乡的路上修了五座木桥。后来由于汇款麻烦,王在文昌买了三间铺面房,用房租支付维修费。还在海口买了两栋楼(现为新华北路“长安宾馆”和51德胜沙),委托人代理。租金全部用于公路养护和解决村民困难,不足部分从国外汇出。

1955年,王在吉隆坡逝世,享年80岁。

王:

据称是亚洲第一位女飞行员。

王先生有九个儿子和五个女儿,都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1958左右,海南物资匮乏,大儿子王国攀从马来西亚寄回谷物等食品,分发给乡亲们。他还把海口房产的租金捐给了文昌华侨中学和南岛小学用于办学。

王的家训是:不管你懂多少种语言,会多少种方言,在家里一定要说海南话。家里每个人都不例外。

他的几个女儿中,最独特的一个是王的大女儿。她出生在吉隆坡。高中毕业后,她加入了马来西亚谢丽尔俱乐部,并成为一名飞行员。马来西亚《南洋商报》曾刊登她的故事,称她为“亚洲第一女飞行员”。

王生性好动,喜欢打羽毛球和骑摩托车上路,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她也是基督教女青年会的成员,热爱舞蹈。开飞机不仅是女性不敢过问的活动,也是男性很少参与的活动。她是家里唯一对蓝天飞行感兴趣的人。当她敢于要求她父亲飞行时,她得到了他的支持。她很有才华。在塞拉利昂飞行俱乐部学习12小时后,她可以自己控制飞机的升力。

王是一位优秀的飞行员,多次获得飞行奖励,多次遇险。最惊险的一次是1937,她一个人飞到海边。飞机突然发生故障,她被迫紧急着陆。飞机降落地面时突然倾覆,她的机翼和骨架被毁,但她很幸运,安然无恙。

驾驶飞机是20世纪30年代的轰动事件。更令人敬佩的是,日军侵华时,她要求加入中国空军,轰炸日军阵地,为同胞和国家报仇。但由于中国空军军校不收女生,王无奈报效国家,成为现代花木兰。

不久后,王来到港,并加入了当地的飞行俱乐部。对她来说,开战斗机是不可能保卫祖国领空的,但可以引导年轻人学习飞行技能,让他们考上空军学校后,更快地掌握驾驶技能,更好地执行保卫祖国领空的任务,这也是报效国家。

这真是一个不寻常的女孩。那时候唱粤剧很流行,在为公益活动或者慈善机构筹款的时候,她也多次以BLACKPINK出镜。但是,她没有扮演细腻的花旦,而是扮演皇帝的角色,唱着老歌。

王终身未娶,于1971年死于马来西亚心脏衰竭,享年58岁。

王的侄子杨庆达也是一名飞行员。几年前,香港著名影星成龙、来吉隆坡拍摄电影《永不服输》时,直升机驾驶员是王的孙子、王的妹妹王连梅的次子杨庆达。还有一次马来西亚发生大巴事故,直升机被叫到山谷协助救援工作。当时的飞行员也是杨庆达。

玄孙三兄弟:

继续热爱你的国家和你的家乡。

王的直系子孙都在国外扎了根,他们经常回老家寻亲、寻祖。他的玄孙继承了曾王的家业,也延续了曾的爱国和思乡情怀。

王早年在海口市德胜沙修建了王大厦。这栋五层小楼是1995改建的,现在出租做服装批发店。王的曾孙王、、曾在此居住。他们成立了王有限公司,经营商场、旅游和水产养殖。这三兄弟非常像他们的叔祖父。他们非常热心公益事业。除了捐资建校外,他们还在文昌中学和南岛小学设立了王奖学金。在文昌老家,拉了电,修了路,架了桥,立了路灯,还设立了维护路灯和道路的资金。

王先生在家乡捐建的教学楼,很多都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了。由于岁月的磨砺,这些建筑已经破旧不堪。三兄弟商量重建祖业,代表祖业造福家乡。1998年,三兄弟回到家乡文昌清澜,看到曾大爷在30年代捐建的南岛小学破旧不堪,于是以王有限公司的名义捐款65438+万余元,在原址重建了一座教学楼。汇文镇官南小学的楼也比较旧,三兄弟在2003年文昌中学95周年纪念仪式上,以王有限公司的名义捐款20万元重建旧楼;三兄弟以王有限公司的名义捐款75万元,开始重建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