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同光新政”与“晚清新政”的异同
第一,历史背景惊人相似。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有着非常相似的历史背景。主要有两种表现。
第一,铁腕群众斗争的沉重打击。洋务运动开始的时候,正是太平天国苦战的岁月。洋务派大企业创办时,虽然太平天国失败了,但仍有太平天国残余势力、捻军和各少数民族起义继续战斗。在太平旗和刀剑的猛烈冲击下,八旗绿营一触即溃,分崩离析。清政府不得不动员汉族地主组织应永,湘军、淮军应运而生。
清末新政的开始比洋务运动晚了四十年。当时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刚刚被镇压,但群众反抗斗争仍未结束。在直隶,敬亭宾举起了“清灭洋”的大旗;在广西,有一次党的起义;在全国各地,反对税收和捐款的群众斗争此起彼伏。后来湘军和淮军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在人民起义面前也显得软弱无力。在这种形势下,绝望的清政府开始了新政。
第二,帝国主义联军的压力。洋务运动开始的时候,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战争的硝烟还没有散去。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逼迫清朝签订《天津条约》,然后战火烧到了北京。咸丰帝逃到热河,清朝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在列强的压力下,清朝统治者逐渐向侵略者靠拢,国内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洋务派开始得势。
清末新政之初,八国联军的侵略战争还没有完全扑灭,侵略军还没有撤出中国。1900年,京津等地的义和团猛烈冲击侵华势力。帝国主义组成八国联军,在大沽登陆,侵略天津和北平。以那拉氏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与帝国主义有矛盾。其次,不敢公开镇压义和团,怕“惹祸上身”。6月21日发布“宣战”圣旨,欲借义和团运动打击帝国主义,表达对帝国主义的不满。用帝国主义的刀杀义和团是恶毒的。清廷宣战,却不动,只是让义和团带头当炮灰,暗中命令部分清军屠杀义和团。义和团在前面遭遇帝国主义炮火,却不断被封建主义在背后开枪,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14年8月,八国联军的马蹄踏入北京,随咸丰逃往热河的娜拉不得不和光绪及其部分亲信仓皇出逃,同时下达了镇压义和团和投降帝国主义的两道命令。1901年,清朝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如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历史背景惊人的相似。说到差异,那只是时代使然:洋务运动开始之前,是近代早期,中国社会基本上是两个阶级的对立。清末新政时,民族工业已经出现,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已经出现,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展开。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狂潮,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
第二,目的和目的相似。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有着相似的目的和宗旨。
洋务运动是洋务派发起的。其主要代表人物在地方是曾国藩、左、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名臣,在中央则是易□、等权贵。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娜娜是他们的后台老板。清末新政由那拉氏发起,活着的洋务官僚成为重要人物。刘坤一、张之洞的《江楚会变法》、李鸿章的《妥备本章办法》成为指导性文件。
洋务运动就是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一些表面知识,不触及封建统治的基础,即“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清末新政的指导思想是什么?1901年1准备变法的清廷圣旨就指出了这个问题:“有千古经典,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难遮者,明如日月星辰。而换弦者为a和b下命令,可能就像换竖琴的弦一样。”(《清德宗实录》卷476,8-10);第496卷,第4页;卷486,14-15页;第494卷,第3页;卷522,2页;卷562,1页;卷483,13页;第523卷第4-7页。)这就是清末新政的精髓:也是不触及封建统治基础的“变调”的具体政策改革。
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有何异同?洋务运动始于战火纷飞的太平天国时代,所以其首要目的是镇压人民起义,其军事工业直接生产武器屠杀人民。但也要看到,“奋发图强”不仅仅是为了镇压人民起义,更是为了抵御外侮。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为什么人民起义被镇压后,军事工业还在继续扩张。金陵机器局为什么要为大沽炮台生产大炮?洋务派为什么非常重视海军的建立?清末新政时期,人民的斗争并没有停止,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举行了两次武装起义。受到惊吓的清朝统治者搞新政,不可避免地带有镇压民众的目的。但同时也要看到,清末新政也有抵御外侮的意图。在“强邻迫处”的情况下(《清德宗实录》卷476,8-10;第496卷,第4页;卷486,14-15页;第494卷,第3页;卷522,2页;卷562,1页;卷483,13页;第523卷第4-7页。),到《变法自强》(清实录,第476卷,8-10;第496卷,第4页;卷486,14-15页;第494卷,第3页;卷522,2页;卷562,1页;卷483,13页;第523卷第4-7页。)。
洋务派搞民用工业的口号是“求财”,这是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清末新政要发展工业,口号是“振兴”,是洋务派“求富”口号的翻版。当时清廷认为:中国“推进积弱之源,哀叹振兴不早”(《清德宗实录》卷476,8-10;第496卷,第4页;卷486,14-15页;第494卷,第3页;卷522,2页;卷562,1页;卷483,13页;第523卷第4-7页。),“农业、工业和商业是繁荣的基础,应当及时振兴。”(《清德宗实录》卷476,8-10);第496卷,第4页;卷486,14-15页;第494卷,第3页;卷522,2页;卷562,1页;卷483,13页;第523卷第4-7页。)目的是“逐渐富强”(《清·德宗实录》(卷四七六,8-10);第496卷,第4页;卷486,14-15页;第494卷,第3页;卷522,2页;卷562,1页;卷483,13页;第523卷第4-7页。)。
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最终目的是强化封建国家机器,巩固满清贵族的统治。同时,两者都迎合了帝国主义。洋务运动始于中外反动派公开勾结,主从关系初步确立。清末新政是在八国联军士兵的压力下开始的。它迎合帝国主义并不奇怪,但不应该说这是主要目的。
此外,由于时代的变迁,清末新政的目的也与前者不同。这就是为什么清末新政客观上适应了民族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一些需要和当时“实业救国”的思潮。
第三,主要内容有所发展。
洋务运动在大多数方面与清末新政相似。不同的是,清末新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进步和发展。在机构设置方面。1861清朝宰相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开始,成为洋务运动的领导机关。清末新政之初,清廷设立监察署为总司令部。然后,丞相衙门改为外务省,六班之前。不同的是,由于形势的需要,增加了一些新的机构。比如1906,成立了农工商部、民政部、陆军部、海军部。
在经济方面。洋务运动时期,上海海运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汉阳铁厂、上海机织布局等民间企业相继成立。这些厂矿以官营、官督商办、官商联营的形式出现,民族工业混杂其中。清末新政在经济方面做出了更突出的努力。在工矿业方面,由于清廷采取的奖励政策,洋务运动的旧厂矿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新厂矿大量涌现。比如工厂企业,1904到1916之间新建了6000多个,相当于前40年总和的一半(陈真等:《中国近代工业史料》,第一卷,第10页)。)。他也重视农业,说:“商业以工业为基础,工业以农业为基础。不先振兴农事,根基不立。”(《清德宗实录》卷476,8-10);第496卷,第4页;卷486,14-15页;第494卷,第3页;卷522,2页;卷562,1页;卷483,13页;第523卷第4-7页。)于是进行垦荒,兴修水利,建立农桑学堂和试验场,传播西方先进的农业知识和技术(《清德宗实录》卷五二二,页二;李瑟娥·文志(编辑。):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第868-898页。)。重视交通运输业,1913年修建铁路9618公里,比洋务运动时期增加了25倍以上(《王靖宇: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卷第1096卷)。)。在商业上,采取了奖励政策,规定凡商业资本超过一万元者,可授予勋章,直至封号(光绪朝东鲁花(五)有5738页,572页)。),作为鼓励。洋货税规定(《清德宗实录》卷476,8-10;第496卷,第4页;卷486,14-15页;第494卷,第3页;卷522,2页;卷562,1页;卷483,13页;第523卷第4-7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族工商业。金融业也有所发展,出现了大清、叶全、商业等银行。
在军事方面。洋务运动中,建立近代军事工业和海军是突出的。清末新政时期,扩大了原有的军事工业,经费普遍增加(王靖宇:《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第一卷第466-497页。)。更重要的是训练一支新的军队,计划训练到36个城镇。辛亥革命爆发前,成为十六镇。
在文化和教育方面。洋务运动期间,对其有所关注。1862年,在北京建立了培养洋务人才的“文同馆”,当地出现了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的活动。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把文教改革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清廷认为:“唯有法治,尤其是人治”(《清史·德宗》卷476,8-10;第496卷,第4页;卷486,14-15页;第494卷,第3页;卷522,2页;卷562,1页;卷483,13页;第523卷第4-7页。),《政治最重要的是人才》(《清史·德宗》卷476,8-10;第496卷,第4页;卷486,14-15页;第494卷,第3页;卷522,2页;卷562,1页;卷483,13页;第523卷第4-7页。)。对于人才,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1905决定“从丙午(1906-组长)科目开始,停止所有乡镇考试,停止所有省考。”(《光绪朝东鲁花》卷五)总第5392页。)科举制度在中国流传了1300多年的历史就此结束。清廷为了人才,还下令各省设立各级各类新式学堂,张之洞等人制定校规,对办学失败者进行批判。当时国内掀起了一股办学热潮。1916全国新建学校52500多所,在校生150多万人(张开元等:《辛亥革命史》第一卷,373页)。)。清廷出于人才考虑,还派遣官费留学生,鼓励自费留学,提倡留学欧美国家。所以清末出现了留学潮。比如1905-1906期间,仅日本留学就有8000多人。
第四,两个功能不可忽视。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都有不好的后果,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两次新政要求巨大,百姓辛苦,赋税沉重。洋务运动中,福州船政局十余年花费五百余万元(《牟安石:洋务运动》,第76页)。),建造的舰艇武装了福建海军。北洋水师花钱更多,仅定制定远、镇远两艘,就花了近340万两白银(《洋务运动(二)》第41页)。),而且每年经费高达两百万两(《洋务运动》丛书(二)181-187页。)。中法战争,福建水师葬身鱼腹。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两大军港也是敌人资助的。剩下的只是人民的沉重负担和国库更加空虚,财政更加困难的厄运。清末新政所需资金数额也相当可观。为了解决经费,清廷下大力气拨款,仅0903年1903年65438+2月24日两道诏书,每年拨付的金额就多达962万元(《清德宗实录》卷476,8-10页;第496卷,第4页;卷486,14-15页;第494卷,第3页;卷522,2页;卷562,1页;卷483,13页;第523卷第4-7页。)。而地方政府也需要资金,这只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当时捐粮、捐房、捐新、捐校不计其数,民不聊生。
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为中国创造和发展了买办阶级、军阀集团和官僚资本。
两次新政的军事工业,新军的建设和警察的建立也起到了镇压人民的反动作用。
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客观进步作用不容忽视。
首先,洋务运动时期,军民企业中出现了一批产业工人。在清末新政中,由于工矿企业的迅速增加,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逐渐扩大。
其次,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搬到中国,这是史无前例的事件,民族工业以洋务派的“求富”口号出现。随着清末新政,民族资本更加繁荣,达到了最初发展阶段的顶峰,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实力。
第三,洋务运动时期,兴办学校,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书籍,使近代西方科学技术开始在中国传播。但清末的办学热潮、留学生的大量涌入、外国书籍的大量翻译,使得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更加广泛。
第四,洋务运动中的私企在抵制洋货洋人垄断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清末新政的阻力更加明显,大量工厂企业出现,就是其表现之一,尤其是收回权利运动,人气高涨,成效显著。
此外,清末新政还有一个突出的超越洋务运动的客观作用:一方面,清廷大力搜刮的结果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激化了紧张的社会矛盾,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活动,造成了大好局面。另一方面,清廷大力兴办学校,派遣留学生,涌现出相当数量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他们最先意识到,特别是在中国留学的学生中,出现了革命领袖和骨干,东京成为了日本资产阶级革命的摇篮。清廷编练的新军成为革命党人活动的重要阵地。后来清朝的地方政府大部分都死在新军手里。所以我们说清廷“兴学育才”,编新军,客观上是为自己培养了盗墓者。
从对比分析清末两次新政的异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两项新政策的实施是群众斗争的结果。统治阶级对待人民往往是镇压和放松两手抓。压制之后,强调生产,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农民战争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表现之一。
其次,两次新政都是在盟军进犯北京并迫使皇后出逃后实施的,封建统治者也感到积贫积弱。清廷表面上是要迎合帝国主义,实际上都有抵御外侮的意图。
第三,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一脉相承,是洋务运动的延续和发展。这是中国封建统治者经营官僚资本的一种方式。
第四,新政和新政都应该被赋予一定的历史地位。史学界对洋务运动关注较多,也应加强研究,全面评价清末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