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埔村景点
西埔村是一个血缘村。苗友,这个村苗家的祖先,住在会稽(今浙江绍兴)。由于战乱,他的曾孙缪禄、苗彤和钱缪南迁,散居在瓯民。第一次迁徙是苗禄于唐僖宗光明元年迁至福建阳货长溪(今霞浦)(今寿宁西溪村,当时寿宁尚未建县,所辖领土大部分属长溪县管辖)。西浦苗是寿宁最早有记载的姓氏之一。它已经繁殖了四十多代。妙禄因祖籍会稽而得名“Xi姬”,以示不忘本义。因为“冀”与“Xi”谐音,后来改名为“西”。第二次迁徙是在苗族繁衍了几代之后,再迁到西溪村的下东皋。由于火灾,苗家第七代祖先苗桓温第三次迁居,即迁居到位于西溪北岸的下东皋隔河相望的房底,也就是今天西埔村的胚胎基地,其余后裔亦步亦趋。
据当地的长辈说,这次迁徙还有一个原因:一个冬天的一天,苗家的民工一大早就在喝牛,出去宰杀了,于是他就狂奔起来,牧民们追不上他,只看见一群牛涉过小溪,向家底走去。牧羊人赶到时,眼前一片奇观:漫天大雪,田野被白雪覆盖。只有这个看起来像鸟巢的地方,看不到一点雪,而且热度上升,植被丰富。他立即回去报告,后来,主人高兴地去看了。这真是一个天堂里的宝库。不久,我和家人搬到了这里。冯梦龙在《寿宁智代杜图》中也提到了这一点。那时候房子周围森林茂密,土地肥沃,人口密集,热闹非凡。有时有“家底十八街”之说。在宋神宗元丰心有(1081),世孙庙场路被赋予了一个特殊的名字(类似于进士榜),所以当地人也称之为“进士平”。
后来随着人口增长,生活生产用水不方便,逐渐搬到了河边。因为地处西边,水从西边来,西溪的名字就改成了西浦,或者西溪、下西溪。又因河下游石坝下河岸边的岩石上有一串凹陷的犀牛脚印,传说有神牛经过,当地人称之为“犀牛径”。所以西浦也叫“西浦”。西浦之美,在于“三步一柳,十步一桥”。当地有一首民谣“看西浦风光,三排十桥”,“台阶”就是琴桥,是古代晋亮比较有特色的一座。
桥是省级园林式村庄犀浦的一大景观。不时有各种各样的桥梁像彩虹一样横跨在沿河两岸和各处的柳荫中。在人们聚居的不到2000米长的河上,各类桥梁多达13座,平均每七八十米就有一座。它的密度是闽东最高的,也是全省罕见的。横跨西溪(北溪)的有福寿桥、邻里桥、月亮桥、太阴秦公桥;横跨西溪的有非云桥、官滩桥、永安桥、长乐桥,即上秦桥、永安桥;横跨禅潭下游的有红旗桥、犀浦桥、双龙桥。另外,犀浦还有很多桥。
这些桥是单孔和多孔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有现代的;有石桥、石拱桥、木拱桥、马蹄桥和现代钢筋混凝土T型桥。各种形态,不同年代,用独特的风景点缀着犀浦。
其中,福寿桥、永安桥、三秦桥最具特色,文化内涵深厚,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福寿桥。福寿桥又名巴特桥,位于廊桥,长40.7米,宽4.9米,单拱跨度32.8米。大桥的拱架是由几十根巨大的横梁和巨大的树木穿插堆叠而成,没有一个铆钉。桥面采用双坡廊屋盖,屋架为四柱九檩斗穿结构,18开间,76柱。走廊两侧有两排木凳,供行人休息。两侧屋檐下,有五排长短梯式挡风雨板。桥的北端有一座桥亭,叫吉光阁。
廊桥是对古虹桥的发展和创新。即在虹桥桥面上加一个廊房,既能保护拱架,又能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还能为行人遮风挡雨,一举两得。北宋张择端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有一座美丽的“汴水虹桥”,令许多人赞叹不已。桥梁专家认为,廊桥是北宋时期盛行于中原的虹桥的延续和发展,造桥技术并未失传。全世界的廊桥不到200座,基本集中在浙南和闽东、闽北的山区,福寿桥就是其中之一。
福寿桥修建的日期是不祥的,有字可考。可以在专门送给南宋状元苗禅的诗《英居早行》中找到:“我半爱家半爱床,衣装颠倒;钟声远离鸡声,灯影斜侵剑影;路崎岖竹棍,月朦胧处认梅香;名利苦,我一语双关,已破前桥霜。”当时,苗禅还住在西溪村下东高老屋,但他并没有搬到房子的底层。“钱桥”(以“钱桥”命名,因为没有办法测试桥的名字)就在他的房子前面。苗禅归来,村民们将“钱桥”改名为“登龙桥”。1245年,设立福安郡,犀浦地区归福安管辖。《福安县志》中记载,十年(1250),福安县令林在三都妙禅饮水处重修桥,因“妙禅,市民,去泉试饮。这说明“钱桥”改名为“登龙桥”,后又重修(见雷云岭《状元廊桥》)。几经淹没,已看不出原貌。现存桥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民国十九年(1930)修缮。
永安桥永安桥,位于禅潭以西不远处,横跨西溪,为石板桥,长73m,宽2m,17孔,墩石16组,竖石三组,基础横框石1块,每组直铺路石5块,桥面铺路石80块。在每个桥墩上,距离桥墩2米处,竖立着一块墩石,当地人称之为“石将军”。这种巧妙的设计大大减少了漂浮物对桥体的冲击,对桥梁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为了保护永安桥,当时的苗族人在桥下10多米处修建了石坝,并在坝上修建了一排桥墩(钢琴桥),以减缓流速,保护桥基,桥墩仍可供人们通行。
永安大桥连接着犀浦两岸,设计和施工都非常科学。犀浦江面宽阔,两岸地势较低。如果建拱桥,必然会抬高桥面,对交通不利。而且成本和难度都很大。于是,设计师因地制宜,修建了一座石板桥。
永安桥建于清道光28年,距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当时建桥的过程在西北桥头的“聚贤阁”中有清晰的描述。建桥碑文和一块文物分别刻有石匠姓名、建桥捐赠者姓名和银量。从纪念碑上的捐款人不难看出,当时人们对公益事业的慷慨和热心。
聚贤阁,石木结构,重檐翘檐,造型独特,不仅是永安桥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西埔村古朴幽静的一道风景。
后人有人登上永安桥,深感当时乡亲慷慨解囊,公的豪迈姿态留下了一首诗《永安怀古》:“若心如潮涌,仁人志士梦远;饮晚风露,秋月春夜后;在东乡(西溪乡清朝以前叫东乡)名声在外,16个码头成了老废墟,炊烟一路。"
2006年8月,超强台风“桑美”突袭犀浦,永安大桥损毁严重,中部被洪峰冲走6个洞。当地村民正在尽最大努力计划紧急抢修。
此外,琴桥的风景也是独一无二的。琴桥俗称七步、马蹄桥。西埔共有三个村落,分别位于太阴宫前、永安桥下、西埔村头。村民们选择溪流较浅的部分,每隔一小步,一个立方的石头称为锚地,锚地是空的,以便水流顺畅。锚地高于常年水位10-20cm,行人不必涉水过河。西浦的七步是寿宁最好的。根据1992年修订的《寿宁县志》,“全县有12个旗部...西埔村最大,一村三颗,* * 255颗牙”。西浦村最有特色的钢琴桥叫太阴秦公桥,位于太阴宫前。这一排有87个齿,其中每隔6个齿,行人相见。一边让路,另一边可以直走。设计师真是匠心独运。西浦村经久不衰的文化氛围为古老的文化风光奠定了基础,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和经典民居。从宋代到现代,仍有历代建筑,一座一座,让人流连忘返。
一座标准建筑——状元广场。苗禅中头奖后,在长溪郡(今霞浦)官邸外建状元广场。此后的800年间,多位寿宁县令和苗后裔分别在寿宁县、西溪、西埔为苗禅修建了状元坊或状元桥。其中,明郑德五年(1526),寿宁县令殷周在县城直街(今解放街)南修建状元广场,并作状元广场记。同时,他把穿过县城的小溪改名为禅溪。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寿宁县令熊志在县衙前的艾慧桥(今自来桥)旧址修建状元桥,并题写《状元桥诗序》、《状元桥》两首。可惜的是,以前的状元坊(桥)已经废弃了。但在90年代中期,经寿宁县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在西蒲河县状元坊旧址重建状元坊。随后,福建、浙江各地的苗族群众自发捐款,在西埔村金钟山南麓原首台公路边重建了宏大的状元广场。整个建筑呈长方形,四周有2米多高的围墙,正面有8级台阶。拾级而上,一座雄伟古朴的牌楼赫然耸立在眼前,中间镌刻着“状元”二字,方顶图案浮雕,生动多彩。穿过这座主楼,有一座琉璃瓦顶的六角亭,名为“皇姑亭”,亭内藻井彩绘精美。走进纪念馆大门,一墙的祝贺牌匾通体生辉,每块牌匾上的文字和图案都是书法和雕塑的杰作。整个花园里,奇花异草点缀着诗人和诗人,诗词也不少。状元广场自1997秋建成以来,游客络绎不绝。
仪式建筑-祠堂。西埔村有南阳寺、景山寺、凤阳寺、四角寺四大古祠堂。祠堂在犀浦处于核心地位,既是祭祖的场所,也是人们讨论的场所。它不仅是血缘关系的纽带,也是宗族中杰出人物的纪念馆。
南阳寺。沿着永安桥南岸附近的小溪,有一座特殊的建筑,就是西埔村苗族的“南阳庙”,也叫“一庙”。在犀浦众多的祭祀建筑中,它是最有特色的。这座祠堂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据当地史书记载,以前不同年代、不同地点曾多次修建祠堂,均因洪水而先后废弃。这座祠堂规模宏大,布局合理,造型华丽,结构严谨,古色古香。门前碧水环绕,斜倚金钟山。梁芳的牌坊精雕细刻,色彩厚重,庄严肃穆。屋顶正面有四个以花为主题的彩色浮雕。经历了两个世纪的风雨,颜色依然很鲜艳。两侧凹壁上,有清代乾隆年间寿宁县令董题写的对联:“澳洋氏为状元,西浦氏为史家。”步入大门,内部由戏台和前后厅连成一体。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古戏台。八角藻井上方绘有当年许多戏剧性的情节,人物栩栩如生。至今仍依稀可辨,屋顶上还残留着一些浮雕。整体看,还是保留了往日的华丽风格。
在戏台对面的前堂(香堂),高高悬挂着一面精致的巨型牌匾,上面用金线刻着“状元”四个字,中间上方刻着“旨”字,牌匾上饰有金漆花边。这个排名第一的牌匾显示了苗族的辉煌。
景山寺。建于宋嘉定十年(1217),最古老。此祠堂三间宽,三进院。解放前,前殿(享堂)破败不堪,地面布满荆棘,人们难以涉足其中。中间有一个四米见方的池塘。七级石阶之上,有一个寝殿。虽然陈设不多,但睡厅前的玄关雕刻精美,主题丰富。尤其是月亮横梁上象征毕业、毕业的“鲤鱼跃龙门”图案,栩栩如生。婉转地表达了西浦对人才和乡亲们奋发向上的美好祝愿。这座建筑既是神龛又是寺庙。上世纪50、70年代曾两次翻修,改建为寺庙,名为景山寺。
凤阳寺。又叫“二道寺”,与南阳寺隔江相望。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面建了一个门楼,上面挂着“苗氏宗祠”的木匾,门内还有一个大戏台。与《一家祠堂》相比,上面的藻井少了一些,但在50年代初的右侧增加了一个辅助舞台,是专门为演出时乐队的伴奏而设计的。
四大宗教寺庙。四角寺前身是清朝乾隆年间修建的图书馆。它是苗生智建造的,取名“月雨轩”,启发了孩子们。清同治六年(1867),苗生智的曾孙在岳雨轩原址修建了中殿和两座寺庙,试图修建“四教寺”,但火势蔓延至四邻,大部分被一把火把烧毁。1912,其后代集资制作。
崇拜建筑-太阴宫和帝王宫。太阴宫位于禅坛右上,西溪(北溪)畔。始建于元代大德年间(1297-1307),清同治年间(1870)重修。堪称犀浦古建筑的“始祖”。它建在一座山上,面临两个水域。大门两侧的墙壁上,书法“亭外两江纵横流,四人烟火护殿前”是一副格律严谨、对仗工整的对联,既凝练地说明了太阴宫所在的地理环境,又表达了西浦各界信佛祈福的美好祝愿。大雄宝殿有三个神龛,都是供奉女菩萨的。中间是陈景谷的雕像。左边神龛供奉妈祖,右边神龛供奉南海观音,左右各有一对金婚夫妇。最值得注意的是正殿两侧的藻井和壁画,虽然历经了700年的春秋,色彩依旧。正殿上方是一个椭圆形的八角藻井,绘有《西游记》、《封神榜》等神话故事。左边的藻井绘有一对金鸡振翅欲战,右边的藻井绘有一只美丽的孔雀栖息在月桂树上。这些壁画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精美,富有创意。
自从太阴宫建立以来,每年元宵节前夕,村里的好事者都会用灯笼和五颜六色的装饰品来装饰太阴宫。许多家庭自愿捐款,首先要做的是收集和准备香火,并邀请道士设立了几天的道场,“欢迎神仙”,祈求好运和村庄的和平。期间锣鼓喧天,鞭炮声不绝于耳,虔诚的人们还到宫中烧香祈福。
西浦河畔的大皇宫与太阴宫比邻而居。建于民国37年(1948),村民正在大力扩建改造。很快它就会展现它奢华的风格。
古典民居-古民居。犀浦有数百座古宅。由于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建造年代的不同,西埔村的古民居自然在质量、规模、风格上也有所不同。西埔村的古宅大多有大有小。三层院落三个入口两层,他们的门楼充满了变化。有宋式,重檐倚山,单石门框。使用的材料也不一样,有的全是木结构,有的全是石材,有的是石木框架,有的是砖石结构。犀浦古宅大多有内外两个门楼,外门迎上游水。有的外门框上刻有对联,门楣上饰有“鱼”(一年有余)、“鹿”(福禄)等象征性浮雕,门上刻有“申屠沉郁疲惫”以辟邪。如果内门正对大殿,往往有一条石砌甬道与之相连,形成轴对称。步入内门楼,可以看到天井的两翼。厅堂的墙前往往摆放着几张装饰各异的桌子,后明柱上端有一面“柱头镜”。此柱形似圆盘,花瓶上刻有八卦,各家各户都不一样。西浦古宅门窗扇雕刻精美,主题丰富;梁芳的拱门雕刻精美。西浦溪盛产石头,所以每座古宅的夯土墙基座都是用粗糙的石头垒高的。庭院和道路都是用大大小小的鹅卵石铺成的,很多都很经典,很有特色。
庙步府古宅是西埔村保存完好的经典民居。由苗于咸丰年间建造。
古宅位于西仔边路左侧,前院院墙与道路平行,在毛石砌成的墙基上建有夯土墙。面对门的墙基一端叠放一块平整的方石头,边缘逐渐向上封闭,形成相当柔和的线条,高高的防火墙内外全部粉刷。
这座五六古宅的大厅地面是用混凝土铺成的。上桁条精雕细刻。中梁影壁背面左右两侧有木门,门上镂空的图案使前后屋看起来是分开的,增加了层次,充满了变化。后院还有一个天井,前墙根部有一个花坛。三块石头的长台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盆景。一年四季,奇花异草争奇斗艳。这让后院的环境非常美丽迷人,尤其是百年老苏铁,世代芬芳。见证了这座古宅的沧桑和荣辱兴衰。
这座古宅的雕刻主要是关于植物和动物的。堂前玄关旁的门上刻着“石榴”“蟠桃”“橘子”。这些雕刻都取一个美好的寓意,有的取其谐音,如:橙-吉利,有的取其寓意,如:多籽石榴。但是所有的花都有果实,这意味着美丽。在整个房子里,最引人注目的是蝙蝠雕刻。“蝙蝠”和“福”谐音,象征幸福。从前院到后院,从柱头到横梁,门窗窗花上到处都装饰着蝙蝠雕塑。
一个古老的作坊-榨油厂。犀浦有很多耕地。自古以来,西埔的先民勤劳能干,在村子周围的山上大力耕地,到处种植油茶作物。再加上村里溪流众多,为水车提供了动力条件,于是油茶作坊应运而生。
禅坛左上方有一座古油坊。一个巨大的古代水车正对着油坊的大门。油坊中间有一个很大的研磨盘,用来研磨褐色的榛子。之后放在靠墙搭建的锅灶上蒸煮,木制蒸笼里冒出的热气带出榛子诱人的香味。水车昼夜不停运转的声音和压油时木槌有节奏的敲击声交织成欢快的乡村歌曲。油坊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这里的村民每年初冬前后从山上采集榛子,剥壳晒干,然后加工成食用油或照明油。每年11月开始采油,一直持续到第二年3月。一年最多能榨三四百吨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个油坊的二楼是村里的茶叶作坊。按顺序有四种传统的木制揉茶机。揉茶机由水轴上木齿轮驱动。每年春茶开采季节,楼下榨油,楼上泡茶,人们都很忙。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收割时掩饰不住的喜悦。每年都在继续采油,但过去的传统作坊已经光荣“下岗”了。
古道之亭-石鼓岭亭。西埔村南有一条石板路,叫石鼓岭,曾经是寿宁到西埔大泰顺的要道。在山脊的顶端建了一座亭子,以路命名为石鼓岭亭。这座古亭由犀浦村民建于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民国武庚年间(1930)重建。这是一座规模较大的茶亭,正面五开间,夯土墙边五条木凳,亭上十一根横梁,上面有建亭时间、第一件事、捐银等内容。自亭子建成后,当地人在亭子旁划出三四亩地,供住在亭子里的人耕种。成群的路人和在这一带工作的村民经常去亭子里休息或避雨。尤其是炎热的夏天,他们坐在打磨过的木凳上,感受凉风穿过亭子,抽着烟,品着香茗,互相聊天,十分惬意。
多少风雨,多少春秋。
犀浦的村民靠勤劳的双手过着农耕生活。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召开后,西埔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随着当地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村民以农业为主导,因地制宜,扩大茶园,创业。该村已建立了三个茶厂,一个装机容量为65,438+0,000千瓦的水电站,一个大型竹工艺品厂,一个加油站,17个机器砖厂,此外,还有玩具厂和石板加工厂。尤其是西普茶厂,成立于1996,已经形成了初、精、特制茶工艺的大型生产线。该厂生产的“宫山仙雷”十多个系列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东等多个省市。2001年5月荣获“中国陕西首届茶博会”金奖,同年6月被中国茶叶学会、中国明星茶王赛组委会授予“推荐名茶奖”,2004年6月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银奖...此后,公司的“宫山仙雷”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打造了知名品牌并得到推广。
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古迹、独特的风景、淳朴的民风、睿智的祖先、烟雾缭绕的往事、腾飞的经济,交织成一幅色彩斑斓的西浦画卷。随着时代的进步,赵宋历史名村犀浦将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