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作文要从语言的准确性入手:讲解写作语言的准确性
关键词:语言准确,意义积累,细心观察,体验生活
许多中国教师把语言的使用作为指导学生作文的一个重要课题。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很多老师往往忽略了语言运用的最基本问题——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的准确性如何?即无论笔记、实物、抒情,都能用恰当的文字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至于走样、扭曲、夸张、还原,让读者看得明白、看得清楚。语言的准确性是作文的生命。没有准确的语言,文章就无法表达正确的意思,轻者会闹笑话,重者可能会完全扭曲其本意,影响恶劣。只有在准确的基础上,才能生动、文艺、深刻。指导学生作文的语言运用,必须从准确入手!
一,学生作文语言不准确的原因
古人说,画鬼神容易,画狗马难。鬼神无形,凭主观想象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所有的狗和马都是有形的,每个人都能看到。别人自然很难发现自己不像什么。很多同学并没有把语言不准确当成一个严重的问题,往往只是担心自己写不出华丽的文字。因此,要掌握语言的准确性,还需要从思想认识入手,与实际例子进行对比,让学生从多方面实际了解语言准确性的重要性,了解掌握语言准确性的难度。
学生作文语言不准确。概括起来,有几种倾向:
1.盲目追求生动,忽视表达的准确性。
这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语言的过度夸张,一种是多余的修饰和描述。
语言夸张,以为文章越夸张越好,会让人看起来很刺激,结果却扭曲了。比如“大家都说诗人喜欢春天,画家喜欢春天。他们不是一般的热门,却比别人疯狂十倍百倍。”
这个学生想强调的是,诗人和画家比一般人更热爱春天。他本可以用一两句话说清楚,但他应该尽可能夸大其词。写“不是一般的爱”,还要写“疯狂的爱”、“疯狂的爱十倍百倍”,这很不寻常。文字虽多,读者仍难以捉摸。
多余的修饰和描述,满天飞的形容词,好像怕别人不知道他词汇量很大,结果就是词伤意。
这里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语言生动性和准确性的关系。生动的语言可以提高文章的艺术效果,增强感染力。但是比起生动和准确,准确是第一位的。准确是生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最低限度的准确性,生动是不可能的。有同学这样描述夜空:
天上的明月,炫耀着他光洁的脸庞;星星嫉妒地闪烁着...
一些学生还写道:
一轮明月当空照,繁星满天...
这些话读起来似乎很“美”,也颇有想象空间,但这里有一个最简单的事实:既然“明月当空”,“星星”又怎么会出现呢!学生作文中有很多类似的情况。
学生对语言生动性的追求并不坏,不应随意指责。但需要向学生指出的是,在语言学习的打基础阶段,要老老实实地学会把意思表达清楚。指导学生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因为追求生动的文章而忘记了最基本的训练。
2.写之前不仔细思考很容易不准确。
学生作文常见的情况是把复杂的东西写得过于简单,却把笔墨省在不该省的地方。结果他们很混乱,前后矛盾,只有他们自己清楚,读者却不是很懂。一个学生的作文这样描述他姐姐的房子:
她的房间里有一张单人床、一张桌子、一个脸盆架和一个书架,书架上有一床薄被子、许多书和两盆小花。
这位学生试图将更具体的描述压缩成很短的话,结果是“一笔糊涂账”恐怕没人知道上面到底写了什么。教师在写作前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要表达清楚的东西在脑子里重现出来,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原则一个一个写出来。下面引用一篇初中生题为《课间十分钟》的作文:
球场上,学生们热火朝天。小足球被学生踢到空中,但没有掉到地上。是学生编的,“飞”起来的...
看完之后,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这位同学观察准确仔细,思考细致,表现生动。他仔细观察了小足球落地前加在地上的关键细节。和“飞”的印象有直接关系(小足球一直在空中跑)。小足球飞跃似“飞”,其实不是真的飞。所以在“飞”字上加个引号,用“补”代替“踢”,因为“补”不仅描述了踢的动作,还描述了“补”脚的人的迫切心情。没有亲身经历和观察,很难描述得如此准确。
3.不理解词义或随便看字,导致用词不当,表达不准确。
这是学生作文中最常见的问题。比如“朗朗的波浪呼唤壮阔的春色”这句话,意思是“朗朗”是形容石头与石头碰撞发出的清脆而铿锵的声音,而波浪的声音是响亮而浑厚的。海浪声用“朗朗”来形容,难以想象。“雄壮”原本是一种形容人气质非凡的精神状态。这里用来形容“春光乍泄”,也很难理解。很多学生对同义词、词性的评价、意义的范围、严重程度等仍然掌握不好。,而且往往语言不准确,就不一一举例了。
二、掌握词义是作文语言准确的前提。
汉语历史悠久,词义极其丰富,给我们表达感情带来了方便,但也给我们的学习和使用带来了困难。写作要表达准确,掌握词义是基本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培养三个习惯:
1.经常查字典的习惯。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后,语文老师都应该以身作则,充分利用词典。遇到学生的问题或疑问,不要轻易给出答案。相反,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查字典。老师再聪明,和字典比起来,也会“甘拜下风”。对于字典的查找要给予具体的指导,尤其是词义上的细微差别。词(词)词典查找的速度可以逐步培养和要求,可以适当举办一些比赛,增强其趣味性。
2.积累词义的习惯。语文老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积累词汇。每个人脑子里都有一个词汇仓库,但有的“仓库”是满的,有的是空的,这直接关系到语言的准确性或生动性。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不仅从书本上,也要从生活、看电视、旅游、谈话中,有意识地收集那些有表现力的词汇,不断丰富我们的词汇仓库。
3.深思熟虑的习惯。古人曾云曰:“唱一首词,捻几茎须。”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无论是别人还是自己,语文老师都要引导学生不要轻易把一个恰当生动的词汇放在过去。而是要用脑子想一想,反复权衡:为什么要用这个词?你能换一个词吗?长此以往,我们会形成思考和分析单词的良好习惯,提高我们辨别意思的能力。
第三,细心观察,细心体会,是作文语言准确的基础。
大部分中学生作文的语言不准确,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生活经验,所以写出来的东西都是假的、大的、空的或俗套的,甚至是杜撰的、抄袭的,写不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语言准确的关键。
1.注意角度。任何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都会得到不同的印象。观察人可以从正面观察,也可以从侧面观察;观察风景可以从远处看,近处看,向上看,向下看等。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在教室里,在家里,在野外,在任何地方。
2.注意观察的层次。把观察到的事物按顺序写下来,可以是时间顺序,方位顺序,也可以是事物的发展顺序。
3.突出观察重点。要根据文章的中心,突出观察的重点,抓住最能突出其特点的地方。观察时,不仅要观察它的外表,还要看到它的内心或内部;既要看到现象,也要看到本质;既要从正面看,也要从侧面看;我们不仅要看到现在,还要恰当地联想到现在。
4.用心体验生活。生活是文章的源泉。作文中准确的语言来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用心体会。说实话,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真实地写出来;人物语言要符合性别、年龄、生活环境、知识水平、社会地位。“处处注意就是知识”,所以要指导学生调动各种感官,感受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比如观察景物时,要注意四季的变化,动静变化;观察动物要注意它的小动作和神态;在观察人的时候,注意他们的笑容、手势、眼神甚至言语,注意不同性别、年龄、生活环境、知识水平、社会地位的人的行为语言特征。著名作家梁在《老妇人》中有一个细节:“老妇人从袖笼中抽出一只手,一个干瘪的老兵递给我二毛钱,皱巴巴的二毛钱……”从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一个尽管生活艰难,但人格高尚的老妇人的形象。没有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生活体验,是无法准确刻画出老妇人的动作的。
清代袁枚说:“文章自然,得之偶然。”只有细心观察,细心体会,才能还原生活的真实,达到语言的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