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地区的由来

石狮市位于闽南金三角的沿海凸出部分,在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和经济特区厦门之间。全市三面环海,海岸线长67.7公里,城市面积160平方公里。这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走出国门的必经之地。当地丰力寺旁边的一只石狮颇有灵气,商家以指点路标闻名,石狮的名字也由此而来。1987 12国务院批准石狮由镇升格为省辖县级市,辖7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人口29.6万,常住人口20万。建市以来,石狮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锐意改革,大胆探索,率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2年,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654.38+00.7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654.38+078.1亿元,财政总收入765.438+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10元,均比当年增长了30多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收入在全国县级单位中排名第六和第八位,从1993位连年跻身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在2002年“全国100最发达县(市”中排名第16位。先后荣获全国体育先进市、卫生先进市、双拥模范城、教育先进市、文化先进市、福建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市等荣誉称号。

石狮是著名的侨乡,是对台窗口。高耸的姑嫂塔和石湖塔是当年海上航行的标志。从这里,石狮人跟随郑成功开发台湾省,并与外国船只前往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其他国家。如今,全市有近30万华侨、港澳同胞,祖籍石狮的台湾同胞超过30万人。广大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具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对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充满热情。几年来,他们向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公益事业捐款近5亿元。建市后,石狮充分发挥侨台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做好对台经贸文章。截至2002年底,全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619家,投资总额26.8亿美元,利用外资23.6亿美元。2002年外资企业总产值94.8亿元,出口销售收入65438+1亿美元,成为石狮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石狮是福建省综合改革试验区。建市以来,石狮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投资、金融、税收、现代企业制度等多项改革,着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发展国有、集体、民营、外资、股份合作等多种经济成分,建立和培育资本、技术、信息、人才市场,使市场调节广泛进入社会运行的各个领域,初步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和企业产权明晰化。1995以来,石狮市先后出台了《鼓励外商投资内联若干优惠措施》、《支持企业发展若干激励措施》、《石狮市鼓励投资若干规定》、《支持重点企业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石狮是中国著名的服装城和小商品集散地。石狮素有“满街无商,铺天盖地”之称。全市纺织服装生产企业2700多家,产值近100亿元,以服装为主的注册商标近2000个。涌现出“帝派”、“金犀牛宝”、“品派”、“哈雷”、“野豹”等一批全国知名品牌,基本以服装生产加工为龙头,集纺织、印染、辅料生产、服装制造、营销为一体。鸳鸯池面料市场、塔前服装辅料市场、杨霞服装面料市场已初具规模,占地1100亩的中国石狮服装批发城正在建设中。石狮还每年举办“3·9”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以促进海峡两岸纺织服装产业对接,提升石狮服装及原辅材料在全国乃至全球的辐射力。石狮也是全国知名的小商品集散地。全市有18条商业街,8个专业商品市场,10个商业城,近万个个体工商户。在全国设立了2000多个营销网点。电子商务、特许经营、连锁经营等新兴业态逐渐成为企业拓展市场的重要方式。该市50多家企业推出了全国统一的营销网络,以特许经营的方式拓展市场。

石狮工业经济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石狮市以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了以纺织服装为主导产业,以鞋业、体育用品、食品加工、电子机械、塑料五金为支柱产业的石狮特色产业体系。2002年,纺织服装、鞋帽箱包、体育用品、食品加工、塑料五金、电子机械等行业年产值分别占全市工业产值的51%、11%、5%、8%、11%和8%。截至2002年底,全市各类企业工业产值达到654.38+02.59亿元,富贵鸟荣获全国著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华宝集团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特色工业园区初具规模。洪山五堡、祥芝大堡、金尚三个污染控制区是污水集中处理、集中供热、热电联产、资源循环利用的环保示范工程,是东南沿海重要的纺织漂染基地。田鹏服装科技园是石狮重要的运动服装生产基地。宝盖科技园、红山科技园纳入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范围,重点引进和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新规划的石湖港科技工业园,面积5.4平方公里,与国家一类口岸石湖港港区相连。是一个基础设施完善、功能布局合理,以港后仓储和港后加工为主导,集科研开发和工业生产为一体的新型、系统化、规模化、现代化的花园式综合工业园区。

石狮是购物和旅游的好地方。石狮名山名胜众多,人文底蕴深厚,滨海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它不仅是购物天堂,也是观光的好地方。2002年,* * *接待国内外游客2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543.8+0.37亿元。石狮旅游业发展迅速,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体系。包括购物和旅游:石狮是全国知名的以服装为主的小商品集散地。每天都有成千上万来自全国各地和国外的客商和游客到石狮旅游,购物和旅游成为石狮最具特色的旅游;旅游景点:姑嫂塔、刘胜宝塔、镇海石、古码头以历史旅游闻名,宗教旅游如虎秀寺、朝天寺、城隍庙、珞珈寺等赋予了石狮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滨海旅游:石狮市四面环海,沙滩连绵,岛礁星罗棋布,还有风景如画的渔村。投资3.2亿元的“闽南黄金海岸”已成为海内外游客的旅游热点,总投资3亿元的滨海旅游公路也正在建设中。休闲旅游:石狮有山有水、佛道圣地等人文景观的宝盖山景区,森林茂密、果树众多、湖泊秀丽的灵秀山景区,集休闲、旅游、文化于一体的石狮人民广场,都成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酒店130余家,其中三星级酒店6家。

石狮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石狮始终以提高人的素质为重点,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群众为主体、区为载体、企业为骨干、军民共同参与”的精神文明格局;以“三大创建”为突破口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效显著,涌现出公安局刑警大队、丰利派出所、检察院接待室等一批全国先进典型。石狮市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新建中学7所,职业学院2所,高职2所。其中,石光中学已通过省级重点中学验收,教育水平在全州名列前茅。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全面启动《石狮市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规划》,建设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全面实施政府、企业、学校、家庭四大上网工程,荣获全国科技百强县(市);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建成了市图书馆、文化广场、体育中心、华侨医院、“120”急救中心等一批公共设施,一个具有现代文明的华侨新城逐步形成。

石狮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适度超前。石狮作为新城,牢牢把握规划的主导作用,认真做好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的理念,提前建设基础设施。先后建成2座22万伏输变电和3座11万伏输变电,实现福州、厦门双回供电线路架设。日供水量20万吨、7万吨的自来水厂1座,基本为全市供水。总投资2亿多元的引水工程已经完工,人均供水量全省第一。建成国家一类口岸、石湖万吨级码头和梅林五千吨级对台专用码头,完成石湖港扩建三万吨级泊位工程,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集装箱枢纽港,祥芝、东圃、梅林等三个渔港基本建成;建成市区38米、26米宽水泥混凝土道路33公里,建成市区至沿海乡镇38米、26米宽水泥混凝土道路60多公里,基本实现全市乡镇间道路硬化;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市程控电话容量达到654.38+09.5万门,移动电话总容量超过654.38+05万门。邮电综合实力以654.38+0995位居全国第一,有线电视用户3.2万户,互联网用户2万多户。同时,电力大楼、邮电大楼、沿海防潮防洪工程、沿海繁荣大道等重点工程也已基本完工或正在建设中。站在世纪的关口,石狮人民将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竞争,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商业兴市、旅游兴市、科技强市”和“爱海、用海、养海”的总体发展战略,加快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重塑综合改革试验区品牌,全面实施“十五”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