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市铁路中学的发展

第一阶段是学校起步阶段(1970-1979)。因为学校建于“文革”中后期,是小企业办的,基础设施“先天”不足。到70年代末,学校只有13个班,学生不到600人,教职工不到50人。大多数老师来自。

第二阶段是转折上升阶段(1980-1989)。从81开始,接收了一批恢复高考后毕业的本科、师范专科毕业生,改变了师资队伍的构成。事件的历史性转折始于1982年。一定数量的考生高考考上了本科或重点大学,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基本都留在我们学校读高中。学校现有18个班级,900名学生,68名教职工。1984年,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本着“博采百家、吸收改造、创新求实、自成体系”的原则,确立了“注重能力”的教学理念,在全省率先推行“引导发现法”、“讨论法”、“问题教学法”等课堂教学方法,教研先行一步。同时,新教师考核答辩制度的实施,为新教师成长提供了快车道,青年教师成长迅速。1987年开始实施铁中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和品行分级标准,教风、学风、校风建设初见成效,为以后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88年高考,杨健以全省理科第五名的成绩考入清华,成为全校和东方市第一个考上清华的学生。

第三阶段是稳定发展阶段(1990-2005),学校决心借建设省东风,改革学校管理体制。以分配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行教学质量量化评价制度、教师积分评定制度、首席教师聘任条例和师德警示条例等。,探索建立激励教师进步的输送机制。学校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规范管理,强化激励,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工作方针,实施“以质量求发展,争创强校,创品牌”的质量品牌工程。以“五会”(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会工作、会健身)和“四高”(较高的自学能力、较高的思维能力、较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高的文艺创造力和鉴赏能力)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

近十五年来,学校进入稳定、持续、快速发展时期,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1991参加全省(首次)高中毕业会考,进入全省前18名。之后有一年更上一层楼。2002年被列入全省七所免试学校名单。1994年全省中学管理经验交流会在铁中召开。1995年被铁道部授予“全国铁路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称号,同年被铁道部、海南省重点中学校长合作协会接纳为会员学校。初中阶段,差生平均分、优秀率、控制率连续五年以绝对优秀排名全市第一。从01-04连续四年中考前三,2004年甚至前十。从上世纪90年代到25日的十六年间,高考升学率(专科)、本科率、重点率、高年级进入全省重点中学前列,总体指标位居东方市第一。94届学生陈卫锋在省理科高考中获得头奖,被清华大学录取。王迪尼和夏颖两名学生分别以全省文科第四名和第十名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2000年,杨以外语总成绩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国外语外贸大学。04年全国高考700分及以上考生24人,其中铁中16,其中文史前八,理工类前十第二第三第四第八第九。2005年,全市有12名学生高考成绩超过700分,其中9人是铁,两人都是高考文理科状元。在全市前十名学生中,铁获得文科第一、二、三、四、七、九、十名,理科第一、三、五、六、七、八、九名。充分展现了铁中的办学特色,被社会誉为“成就学生人生黄金起点的摇篮”、“优质教育资源”。现有3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680人,教职工123人,98%的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现拥有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科学实验楼和条件优越的学生公寓楼。

三十五年的办学历程,凝聚了“严谨求实、坚韧顽强、奋发向上、追求卓越”的精神,铸就了“能在任何环境中生存发展”的优秀品质。铁中人正是凭借这种精神和品质,打造了高考、中考质量品牌,尖子生培养品牌,德育品牌,英语教学品牌,团队道德品牌。铁中全体人民将充满信心,继续努力,把铁中建设成为全省一流的中学!

东方铁路中学,原名海南铁路中学,原是海南铁路总公司(企业)办的学校。学校成立于9月,1970。其前身是海南铁路子弟学校。1973更名为海南铁路中学,有一所小学。1977,中小学分开。1986年由铁路路南迁至铁路路北滨海中路现校址。2004年6月,铁道部将学校和医院分开,正式交由东方市人民政府管理,并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