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目前的新课程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能理解为教师教给学生有用的知识,让他们明白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学会用不同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生物老师。通过多年的生物教学经验,我认为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然后挖掘他们的潜力,最后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下面,我就如何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为什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到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在所有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中,中国人只有6人,低于所有种族获得诺贝尔奖的平均人数。平均数是8比9,而获得诺贝尔奖的犹太人是平均数的28倍。那么,我们可以判断中国人不聪明,智力相对较低吗?当然不是。世界上很多权威机构都证明智力最好的种族是犹太人和中国人,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再来看中国中小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并不比国外孩子差,反而更好。中国总能在国际奥林匹克比赛中获得金牌;但进入大学后,创新人才明显比美国大学生少,尤其是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成为科学家的高科技人才就更少了。

从以上两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教育体系大多培养出了平庸的人才,真正优秀的人才少之又少。这种情况是由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造成的。我们的孩子通常是同性恋和保守的。另一方面,西方孩子普遍性格外向,志向高远,在独立性、批判性、主观性、新奇性、异性恋性、创造性等方面明显更强。西方整个教育体系,从上到下,从家长到老师,都认为孩子在中小学就是培养兴趣的过程,到了大学之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深入学习。在这种模式下,当然容易产生创造性人才,获得诺贝尔奖的概率也相对增加,因为他们培养的是专业人才。但是,中国的教育制度不同。父母和老师总是规定孩子今天和明天要做什么,强迫孩子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不顾孩子内心的想法,要求孩子每门功课都名列前茅。我们努力培养的是全才。但这是不现实的,也正是这一点扼杀了孩子固有的普遍兴趣和动力。

现在国内很多教育专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认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赖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子曰:“知者不如善者,知者不如乐者。”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一切智力劳动都取决于兴趣。”没有兴趣,没有内驱力,学习是无效的。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他们主动自觉地学习,取得最终的成功。

第二,生物能让学生感兴趣吗?

作为一名生物老师,我觉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首先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生物学。生物学又称生命科学或生物科学,是研究生物物质的结构、功能、发育规律以及与环境关系的科学。总的来说,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学作为继物理、化学之后的又一个快速发展的学科,正朝着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发展。宏观方面已经发展到对全球生态系统的研究,而微观方面正在向分子方向发展。生物学与多门科学的结合,形成了种类繁多的边缘学科,呈放射状发展。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发现,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渗透最广、作用最大、覆盖面最广的科学,是与人类生活和生存关系最密切的学科。在生物学中,我们可以接触自然界的一切,从北极到南极,从高山到深海,从冰雪覆盖的冻原到滚烫的矿泉,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只要有生物存在,我们就会研究它们。这样的科目一定会深深吸引学生。

三、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物教育肩负着为21世纪培养生命科技队伍后备力量和提高全民素质的双重任务,其重要性不亚于数学、科学、文化。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用枯燥的方式讲解生物理论,让学生听得一知半解,一头雾水,以至于原有的兴趣消失,这样的教学无疑是失败的。事实上,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形式和手段。

1.增进师生情感,激发学生兴趣。

每个老师都要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基础差的学生,不要让他们自卑。不要总怪他们底子差,脑子笨,会伤了他们不成熟的心。而是让他们从老师身上看到希望和榜样,从老师的期望、信任和关心中得到勇气和鼓励。很多学生喜欢这门课,因为他们喜欢一个老师。因此,让老师和学生保持亲密关系,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学生对你教的学科不可能有任何兴趣,甚至失去信心。更有甚者,他们会讨厌这门学科。他们来上课就会头疼,产生逆反心理,学习效果自然不会好。

2.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直接兴趣。

直接兴趣是对事物本身或活动本身的需要而产生的兴趣。我接手大一教学的第一节课,一般不急着教新课,而是给学生讲一些生物的故事。比如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统治地球上亿年的恐龙为什么会灭绝”“什么样的细菌是肉眼看不见的”“植物中有生命吗”等。通过一系列的例子,引起学生学习生物的直接兴趣,让他们谈论生物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巩固他们的直接兴趣。诱发学生对生物的直接兴趣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但保持直接兴趣的持久性和牢固性是有限的。随着新的注意目标的出现,学生对生物的兴趣会转移或消失。因此,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把学生的直接兴趣培养成对生物的兴趣。

3.在教学中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单一的教学形式会让学生感到厌烦,认为学科枯燥,当然也不会让他们对学科产生兴趣。我觉得各种教学形式总会让学生有新鲜感,觉得学这门课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从而大大提高学习质量。

在几年的生物教学中,我经常采用以下不同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1)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入新课。

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可以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学习。

比如我在教“性连锁遗传”的时候,用提问的教学方式引入话题:“我们班有没有同学患有色盲?”恰好班上有个男生患有色盲,我问他家里还有谁患有色盲。他说他叔叔也是色盲。然后我告诉他们,我以前的一个男学生是色盲,他爷爷也是。听了这话,同学们有疑问:“这是什么?”我没有急着解释,就进一步问道:“你听说过有哪个女生患色盲吗?”学生们面面相觑,说:“真奇怪!到底是怎么回事?”在学生们期待的眼神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所以引入新课程的效果可想而知。

(2)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加强学生的求知欲。

我经常告诉学生,生物科学是当代科学的前沿,生物技术是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生物学领域无数的未知等待着年轻一代去探索和寻求答案,它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科学家投身其中。

比如在解释遗传DNA的时候,我说DNA是具有特异性的遗传物质,可以用来做亲子鉴定,给罪犯定罪。目前,科学家正在研究通过注射DNA来攻克癌症的方法。研究人员从患者身上提取DNA,在实验室中进行修改,在实验室中进行培养,然后根据需要将其注射到患者的癌症中,以治疗癌症。这项研究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成功,癌症的生长开始放缓,有的甚至完全消失。这种生物方面的信息和成果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非常关注生物科学的发展趋势,科学成果也成为学生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他们中的一些人决心在中国的著名大学学习生物学和医学,并准备为21世纪生物科学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3)在生物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研究生物学的主要方法是科学实验。生物实验教学在整个生物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课堂知识可以通过验证性实验巩固,学生可以通过探索性实验主动获取知识。加强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一定的技能,还能培养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创新。

比如植物吸收利用水分的实验,老师可以简单指导。如果对植物过度施肥,就会出现“烧苗”现象。当细胞外液的浓度发生变化时,细胞内的水分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然后老师给出以下提示:①选材。②外用溶液的浓度可以用其他浓度代替吗?③手术步骤的改进。(4)怎样做才能扩大?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实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去做,只纠正比较严重的错误。

再比如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不同材料、不同处理方法、不同染色液和染色时间、不同压片方法的实验。在叶绿体提取分离色素的实验中,学生应尽量选择不同植物的叶片进行实验。

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养成大胆思考、猜测和探索的习惯,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和独立操作的能力。既能有效调动学生更高层次的心理活动,开发学生智力,又能不断培养学生探索、分析、归纳、综合的自学能力;它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我国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某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学习,并在学习中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大大提高创新能力,使其成为优秀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的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