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日报专题“读书:在课程和考试之内?”》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近年来,如何守住文化之根,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层面的政策和做法,每次出台都成为关注的焦点。

汉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安庆,活跃在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们正在大胆探索阅读课程之路,改变着自己和课堂,也改变着学生和身边的人文环境。

读书让人性的种子扎根于心灵;享受阅读,这样真正的教育才会发生。“我在乎你读书在乎你开心不开心。”

2017年3月17日,铃声响起,双联寺小学六年级二班传来读书声。语文课前的几分钟,在课代表的带领下,已经是这个毕业班六年来的日常。

最近,这个班的语文老师朱为学生们开辟了一个新的阅读活动——我是一个读者。陈是这一天的读者之一。第一堂语文课,他把《汤姆叔叔的小屋》带给了学生,另一位读者赞和学生们分享了三毛的《万水千山走来走去》。

阅读和分享的内容不限。学生们或看书,或跟着音乐背诵,或摇头,或跳舞。朱作为特邀听众,简要点评了图书、读者、听众,并带学生进行了小讨论。每天课堂上十分钟的阅读活动圆满结束。

“我是读者”活动于2月27日启动。起初只有几个学生报名读书,课程中也没有专门的阅读课,但这不足以抗衡师生对阅读的热爱。

“本来我只是想模仿读本,没有想到孩子们的热情和反馈让简单的活动在不经意间变成了宝贵的教育资源。”朱对记者说。

记者走访发现,朱的做法并不是个例。基础教育一线的一群老师,正在努力改变语文课堂,每天都在背诵、阅读。阅读课程和综合实践引领学生进入课本之外更广阔的阅读世界。

作为阅读的一种形式,阅读无疑是深入阅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在感知语音形式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

在记忆、感知和理解出现磕磕绊绊的地方,要下大力气大声朗读,才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润滑学习枯燥的同时,也培养和陶冶学生的语言节奏感,进而将对节奏感的追求渗透到学习和生活中,构筑成熟人格的基石。

大观区十里中心学校的电子屏幕上,“浅唱背古韵,长诗清我心”进入了我的眼帘。

走进王琼老师的一年级语文课堂,看绘本背诗,学生集体背诵,老师带领下的课外阅读讲解,举一反三,孩子们在无意识、无压力的状态下获得知识。

王琼将这一过程定义为“渗透”:“阅读必须从班级的统一聆听和模仿开始,这给学生带来一种自我融合的沉浸感,使他们舒展、绽放、从容、优雅,教育在老师消失的时候发生。”

阅读如何站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夹缝中?语文老师应该如何协调阅读和考试?

当记者将这些问题抛向认可、支持并积极践行阅读课程的老师们时,却未能得到正面回应。但他们的观点是明确而鲜明的:读书和考试并不矛盾,不可调和。教师的普遍态度也有实际证据。

为了得到一本没头没尾没名字的书,我在村里一个老人的门口等了三个晚上;被孤独和寂寞包裹的日子,只能靠三流、四流甚至下流的书过日子;我抓住一切有字可读的东西,从不放过报纸上的广告和寻找你,甚至是随便拿起的一张纸...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的童年农村生活经历深深地烙印在王琼的生活中。

2002年,在教了八年数学后,王琼转行教中文。她相信书籍的力量,在大一第一学期大胆推行“大阅读”。然而,最后统考的语文倒数第二的平均分引来一片喧嚣,也让王琼陷入了徘徊的低谷。

冷静思考后,王琼意识到不是大阅读的问题,而是她专心于阅读和活动,忽视了孩子的应试能力。方向没问题,策略要调整。课外阅读课程的目标更加坚定,再加上一些应试训练,孩子的成绩在第二学期有了明显的回升。

“读书是基础工程,见效慢,效果持久。分数只是衡量孩子素养的标准之一,它不是全部。让孩子爱读书,不怕写字,这才是语文老师最重要的。”王琼说。

把学生从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而不是只看到成堆的作业和拥挤的书包的朴素理念,让盈江、大观两区30多位热爱阅读、愿意做学生阅读打火机的语文老师自发组成了“阅读工作坊”。

告别了个人不自信、孤军奋战、视野狭窄等诸多制约因素,在“阅读课程”的实践道路上大步前进。在改变自己,改变课堂的同时,改变也在学生身上悄然发生。

原本很头疼的孩子,现在可以安安静静地坐着看一本小说,书页里有很多精心标注的拼音;在“我有话要背”的诗词上,孩子们基本都是在“练背”;孩子们还用冰心小时候“不求人解”的方法提前读了名著《三国演义》......江是四灶园小学的老师,他把自己的惊人发现用文字发布在网上,赢得了无数的好评。

语文教育中教师如何渗透阅读?抱着一本书是读书吗?什么是真正的阅读?迎江区教育局党委委员、教研室主任姜说:“快乐阅读就是你、我们、孩子一起爱上阅读,让阅读浇灌生命,滋养成长。陪伴孩子阅读生活,让生活在‘阅读’中芬芳。”

3月20日,杨桥高中语文老师苏凤瑞给高一学生最后一节课安排看《朗读者》第一期。当她看到翻译家许渊冲的毕生翻译作品时,教室里掌声经久不息。她知道今天晚上的自习是成功的。

“读本是每期必看,深受感染,推荐给学生。哪怕一个人、一个细节、一句话、一个举动能打动他们,这种尝试也是有价值的。”苏凤瑞说。

高中的学业负担比基础教育更重,而在一些高中语文老师看来,即使考试的指挥棒一直在挥舞,阅读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很多语文老师都知道,“大阅读”要贯穿整个教育阶段,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大学乃至人生。高中阶段,自由阅读的时间非常有限。从应试的角度来看,阅读与作文密切相关,高中生的写作水平直接、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阅读情况。

“缺乏好的文学和情感熏陶,当你意识到危机感的时候,就意味着读书匮乏。这场危机不仅针对学生,也针对老师。”苏凤瑞说,“纵观国学教育,在大力提倡大众阅读、经典阅读、课外阅读的今天,学生、家长甚至老师都还处于一种浅阅读的状态。”

为了欣赏宋词,蒋不仅读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还读了的《论宋》。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作家的不同解读,让她对宋词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王琼涉猎的范围更广,包括文学批评、美学、哲学和建筑。朱对四书、五经、唐诗、宋词情有独钟。著名作家的注释和解释是她的案头书...再者,不仅学生需要大量的优质经典读物,优秀的老师也会去读。

华小学语文老师记录了亲爱的韩秀先生的读书过程,并根据书中的故事,给学生和自己布置了一个阅读作业:学生们给她写了一封信,她也要学习韩秀先生的礼貌,给每个孩子一张明信片。

所谓“* * *读书”,就是过* * *的生活,形成集体生活的暖流。给老师安全感和温暖感,通过阅读,让他们有感觉,有声音,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知识。

探索阅读的过程就是阅读。只有* * *读书,才能让真正的教育发生。

采访中,一位语文老师笑着说,“小学六年读完12年才进入大学,路还长着呢。”除了完成阅读的“任务”,更关键的是书本的具体内容会很快被遗忘,但这些经典对儿童语言基础打下的基础会伴随他们一生。

“为什么总想努力成长,却也要想想怎么把根扎得更深更壮?基础扎实,自然蒸蒸日上!”

、朱作为大观、盈江“阅读工坊”的工坊主,在日常的交流和探讨中分析了语文教学的方向,更加明确了语文和阅读是基础。

朱在一篇工作随笔中写道:“孩子啊,有着这样一颗未来漫长而又无人支撑的心灵,如何面对长大后可能遇到的孤独与残酷?”所以,我在乎你读书只是为了在乎你快乐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