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小组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成果

一、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进行的。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当老师提问时,学生首先要做的是积极思考,通过自己的探究找到答案。学生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案。这是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基础和依据。面对问题,如果学生不思考,只是听小组其他成员的询问,那么学生还是被动接受知识,没有改变自己的学习状态。只有当学生有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观点和想法,才能通过合作讨论进一步提高。比如学习有理数加法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有人从一点出发,先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会发生什么?两次运动后离起点的距离是多少?如果规定东方为正,西方为负,学生能用数学公式表示吗?学生思考后会写:(+5)+(+3) =+8,教师可以继续提供一些假设条件让学生写:(-5)+(-3)=-8;(+5)+(-3)=+2;(-5)+(+3)=-2;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和比较这些公式。你能从他们身上找到有理数加法的算术吗?通过观察和思考,学生会总结出自己的有理数加法规律。当学生进行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时,他们的探究能力得到了增强,他们的积极思维得到了促进。

第二,在群里互相交流,表明个人观点。

在讨论中,学生可以开阔视野,展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能力、认知水平等诸多因素,群体中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是不一样的。有些学生在某些方面可能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知识。正是因为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同,交流才变得必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展示自己丰富的知识和独特的观点,然后向其他学生学习,产生认知碰撞。最后,学生可以通过交流达到* * *知识,从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例如,在研究方程的性质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观察和思考:如果在平衡的天平两边加相同的量,天平将保持平衡;如果你从平衡天平的两边减去相同的数量,天平将保持平衡。实际上,方程就像一个平衡的天平,与上述事实具有相同的性质。那么,如何用文字和表情的形式来表达这种属性呢?在问题的启发下,学生们开始发言和陈述。有的会写1+1=2。这个等式两边加2还是会得出一个等式,就是1+1+2=2+2。等式两边减去2还是会得出一个等式,就是1+1-2 = 2。同学们在集体智慧的努力下得出结论:若a=b,则A C = B C,这是方程的性质之一。

第三,展示小组学习,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探索问题,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尤其是一些难懂的数学知识和规律。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全班讨论,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在学习“解一元线性方程”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给学生一些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关于方程性质的知识,探索“命名”解一元线性方程的方法。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求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方程两边的每一项都要乘以最小公倍数。在去掉括号的时候,他们还要注意符号和乘法分配率的正确使用。有些同学在解题过程中可能会忽略或粗心这些细节,导致出错。当学生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和讨论,看看学生错在哪里,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和途径,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开阔视野,形成思维习惯。

第四,学生分组反思,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反思是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要积极反思,在小组中也是如此。中学生只有反思才能进步,才能有更强的学习主动性。比如在学习余角和余角的时候,在学习了余角和余角的概念之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比萨斜塔,然后让学生合作思考:如果把斜塔看成一条线段OA,在中午太阳直射地面时,在塔顶标出影子b,画一条直线OB,测得∠AOB = 85°,那么斜塔OA倾斜多少度?斜塔OA和OB形成的另一个角是什么?刚刚学了相关知识,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反思,学生会发现看问题的角度很清晰。经过简单的讨论,同学们得出了正确的答案,激发了同学们思考的主动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动了起来。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学生还要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和知识学习情况,是否掌握了课堂知识,是否还有困惑和不理解。不断的反思会促进学生的进步。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给了学生大量的自由活动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的有效手段。它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