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兰若的一生
少年时期的王兰若,诗意的氛围不仅培养了他对阅读的浓厚兴趣;董其昌、王恭、王仕谷、黄碧、杨修、曾希敬、任伯年等祖辈传下来的卷轴书画,经常挂在父亲的书房里,给他留下了对传统绘画难以磨灭的印象。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王兰若先学画,课余临摹西安农村林复初先生的《芥子园》,后师从桃山先生、孙(1892 ~ 1945)。粤东最负盛名的中国画家孙,以及与王兰若同时代的潮汕画家刘昌超、、丘吉、等,大多来自孙氏。孙先生祖籍揭阳,民国初年赴新加坡,创办华侨美术学院。20世纪20年代初回国,先后在家乡和汕头任教。后来,他去上海会见了上海著名艺术家王镇、谢公展、张善子、潘天寿和葛望?20世纪30年代初,在汕头成立“古元画室”,主持“陶艺画社”,并亲自策划出版《岭东名画集》。除了绘画,孙还精通诗词篆刻。他生动写实的笔法,尤其是密不可分的墨线风格,为王兰若和其他学生树立了鲜明的榜样。孙氏与当代著名艺术家的广泛接触,显然是王兰若获取潮外艺术信息的最重要来源。
1933年,经孙介绍,王兰若赴上海拜师朱,后进入上海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深造。为了节省学费,第二年我转到了收费更低的新华艺术学院。1935年回到上海美术学院,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上海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6届毕业生。
去上海读书之前,王兰若一直在揭阳炮台老家做红十字小学校长和三丰小学校长。毕业后的一年,被聘为汕头市友联中学、省金山中学、东方艺术学院、英环艺术学校美术老师。此后,他在潮汕地区漫长的美术教育生涯和创作生涯,在揭阳、澄海、普宁、汕头等地留下了他的足迹。抗战结束后的第三年,他前往南阳写生。同年夏,他在曼谷与会面,并与关共同举办了“浮雕展”。同年秋,随管移居新加坡,星洲华人艺术协会举办《画展》。在南洋期间,王兰若广泛接触当地艺术家,包括许多上海美术学院的学生,后来在槟城和吉隆坡举办画展。王兰若的画在南洋华侨中仍然享有很高的声誉,这显然与他当年的南洋之行分不开。1948年春从星洲回来后,仍在普宁、汕头任教。50年代初任汕头华侨中学美术教师、汕头中学美术教学课题组组长,承担汕头中学美术教材编写工作。1951主持梅州、兴宁、梅县、潮汕区县美术教学示范讲座。
就像中国近代很多幼稚的知识分子一样,在50年代的“反右”运动中,王兰若因为直言不讳的忌讳,被发配到英德矿监察劳改。出矿后,52岁有《矿晨》创作,入选汕头地区中国老画家作品展。
70岁时,王兰若成为汕头画院副院长。同年当选为广东省文艺家协会代表、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理事。应文化部之邀,赴北京造剑堂作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