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教学的几种形式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的诗歌有几千年的历史,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诗人创造的场景和意境给我们展示了很多画面。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画面,我们可以窥见诗人的精神内涵和他所体验和创造的“无声胜有声”的意境,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炼含蓄,形象生动,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但遗憾的是,大部分老师只是让学生背诗,把一首情境明显的好诗弄得支离破碎,让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难以记忆。学生不能很好地欣赏和品味诗歌的精髓。根据近几年的考点,我提出几种形式,与同行探讨古诗词教学:
一、诗眼提炼字体
诗意的语言简洁凝练。
在鉴赏中,要引导社会结合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分析准确、生动的诗歌语言特点。如王维《山居秋夜》中的“松树林里有月光,小溪里有水晶石”。赏析这首诗时,要抓住诗中的“赵”和“刘”这两个词。语言准确、凝练、生动,真实地体现了诗如画的特点,仿佛看到了一轮美丽的月亮从松树间闪耀,一泓清泉流过石头。另一个例子是“切”这个词在“造物主在这里赋予了一切神秘的自然恩典,而?一天马上进入黎明和黄昏。”在《望岳》中,准确生动地表现了阳光被巨刀阻隔,突出了泰山的高的特点。
二、名句赏析
名句在写景和抒情上独树一帜,既可以全面欣赏,也可以侧重某一方面。要紧扣景物特点,发掘名句蕴含的情感或哲理。比如我在终南山的静修中说的“我会一直走,直到水挡住我的路,然后坐着看升起的云”。这首诗体现了作者的情感:绝望的时候不要失望,因为那是希望的开始。又如《山西村访》,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首诗在山水旁的风景中蕴含着哲理。和上一句一样。
三、欣赏意境型
借助想象,欣赏景物描写和渲染气氛,进入状态。欣赏步骤:景物特征+情景再现+诗人情感。如王维《使之于堡》中“大漠孤直,长河落日圆。”风景特色:孤烟直,落日圆。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在茫茫大漠中,一缕孤烟袅袅,绵延的黄河与天空相连,火红的晚霞像一面大镜子洒下最后的余辉,从而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感受:孤独。又如《洞庭湖给张总理的一封信》,诗人描写了洞庭湖的雄伟汪洋,一望无际,热气腾腾,震撼岳阳,气势磅礴,形象生动,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第四,了解情绪类型
诗歌的突出特点是抒情性。把握诗歌的感情,要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了解诗人写诗时的生活经历、处境和思想状况,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趣味和道理。比如欣赏苏轼的诗《明月几时有?,如果学生不明白苏轼写诗时的处境是被贬后去密州做太守,又怎么会明白“欲乘风归,又恐楼美,高处不胜寒”这句话呢?这句话中的“回家”寓意着作者抛弃世界,另寻归宿的心曲;“怕”字之交,月宫虽是“一座漂亮的建筑”,但位置高,气候会冷。我怕去了会受不了。这两个想法暗示了中秋节晚上明亮的月光和寒冷的夜气,并透露了作者最终放弃世界的复杂心情。这句话其实也暗示了苏轼想朝廷,想回去为朝廷效力,又怕党争激烈,无法庇护的矛盾心情。如果不了解诗人的处境,就更难理解作者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好风光。”小说中表现出的超脱而富有哲理的个性。
其实从诗人身处破题山的时候,就开始了摆脱世俗杂念的旅程。这时,诗人在精神上彻底消除了庸俗的思想,获得了快乐。此时,寺庙的编钟声仿佛是世间唯一的声音,诗人的整个心灵都沉浸在响亮而遥远的佛音中。可见,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生活背景,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一首诗,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平时注重积累,积极关注一些著名诗人和流派。比如经历安史之乱的杜甫,有病老,忧国忧民;热爱山川,过着仕隐生活的王维;受到政治排挤打击后不屈不挠却又孤独的柳宗元,等等。这些著名诗人的生活经历是不可或缺的,学生们不应该不知道。
五、表达技巧类型
从艺术手法、艺术技巧等方面鉴赏诗歌,可以把握抒情手法、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的鉴赏。从抒情方式上赏析:很多诗歌都是通过景物来表现自己的精神世界,或抒胸臆,或融情于景物之中。王国维说:一切风景词都是情话。也就是风景很美很美,风景很悲很悲。如《钱塘春游》描绘了一幅花草交错,春意盎然的画面,从而表达了诗人发自内心的喜悦。又如杜甫《春望》中的“国虽分裂,山河长存,草木春复绿”。花瓣像眼泪一样落下,孤独的鸟儿唱出它们的悲伤。“诗人通过对战后草木丛生、满目疮痍的长安城的描写,充分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从表现手法上欣赏:如王维《春溪鸟》中“山中鸟惊月起,春溪鸣。”它用动静对比的手法来体现山中的静谧,从而表达诗人闲适的心境。从修辞手法上欣赏: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首诗用夸张的修辞生动地描绘了瀑布的雄伟。
根据以上类型引导学生欣赏诗歌,无疑对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