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的人物故事

受名师影响,少年成名。

回忆起过去的成长之路,刘称自己是的幸运儿。年轻时有名师一路陪伴,催人奋进,陶冶情操。

刘的小学生涯是在顺德容山书院度过的。当时的榕山书院院长陈东海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中学毕业后,刘随父亲到求学。虽然刘永渤经商,但他也喜欢收藏字画,并愿意在字画领域结交朋友。当时,江孔殷、岑广岳和晚清翰林桂南平是他的常客。每当有喜庆的节日,刘永渤都会邀请所有书画界的先生们聚集在包晗的茶馆、文远酒家,或河南的海棠寺,畅谈字画,或泼墨。时不时,刘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到处听取前辈们的意见。

同时,清末太史贵南看到了刘的天才和过人的才华,收他为徒,学习书法。岭南画派大师陈,广西南平人。在南屏的推荐下,一向拒绝收徒的陈破例收刘为师。

刘拜桂南屏门时,桂南屏已年届七十,刘多写书法。比如酒家、茶寮、南洋良介福药店的牌匾,虽然是桂太师的名字,但都是少年刘写的。16岁时,刘在广州文学馆举办了他的第一次个人书画展。因为他富有创意的画作和新颖的技法,赢得了作坊神童的美誉。那时候卖画的收益已经可以在省会广州买房子了。

旅居海外、致力于推广中国文化的刘在广东已经小有名气。二十出头,他去了香港发展。

然而,到了马来西亚,他发现不是驰骋疆场、舒展抱负的自由,而是被反华情绪的乌云所笼罩。刘回忆说,当时在马的中国企业要卖33%给马来人,华人只要哼着国产红歌,就会被叫去“聊”一晚上。而且在当地,办英语和马来语学校是政府资助的,但办中文学校需要自负盈亏,当地考试不承认中文学校的分数。

当时的马来西亚虽然有大量华人,但都是一盘散沙。刘读了很难过,经常在中文报纸上发表文章宣传中国文化。并积极成立中华文化研究会、炎黄书画协会、组织宗亲协会等。,团结中华,唤醒炎黄子孙的民族荣誉感和凝聚力。因此,刘也受到了反华势力的照顾。有一次他在报纸上称赞苏东坡的诗和画,被抓起来关了三天。

刘决心弘扬中华文化。在马来西亚期间,他一方面通过创作字画义卖为自己的中文学校筹集教学经费,在学校推广中国文化。另一方面,他用不分国界的艺术团结各种亲华势力,为华人争取合法权益。后来他去了世界各国,举办了100多次展览,在各国著名大学做了无数次讲座,都是为了弘扬中国文化。

在65438-0999年的韩国亚洲艺术展上,刘教授获得了最高奖亚洲奖。同年,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迪授予他政府首脑勋章。

落叶归根,老马蹲伏。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在国外生活了50年,走过了大半个世界。他的创作技法也是在岭南画派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融合了西画素描、透视等技法,吸收了海派、京派的特点,创造了“我为我,唯我在此”的独特风格。先后获得亚洲艺术展最高荣誉——“亚洲奖”和马来西亚总统马哈迪亲自授予政府首脑B?s?k勋章。

虽然国外风光无限,刘依然不改初心。家里的月光是多么明亮啊!树大招风,落叶归根。上世纪末,他毅然抛下在国外蒸蒸日上的事业,独自回国定居。2003年,他在家乡顺德农村建起了“竹苑”,种树养鸟,过上了写意的田园生活。

导师陈,一直受“未来就是未来”精神的影响。他一生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他几乎所有的辛苦创作所得都被用于教育和慈善事业。回家后,70岁以上的老人更加勤奋,没日没夜地伏案工作。在清华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地讲学;举办画展和义卖,筹钱助学,“希望为佛山岭南文化城的建设,为岭南画派的发展传承,为我的家乡,为我的祖国多做贡献。”刘老说。

2007年,他的慈善义卖获得365,438+万元,全部捐赠给澳门劳工学校。两个月前,他去澳门在医院体检,一到通信处就报了名。一群护理女孩围着他,感谢他帮助她们完成学业。只有这样,他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有机会服务人群。2009年在贵州省兴义中学开办春节班,每年投入65438+万元,资助49名贫困少数民族学生。2011年3月,向向荣山中学捐款20万元,设立“刘扶贫奖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帮助困难毕业生进入大学。

“我想在有生之年更加努力,也许能帮助更多的人。”刘是一个守信用的人。虽然这两年身体不如以前强壮,但他依然坚持每天早上起来画画,下午抽出时间学习,流连于画室和书房。“再过两个月,我想再去一次贵州,多帮助50名学生。”刘老说。

2006年,他的代表作《天下第一峰》长1.6英尺,宽1.2英尺,被送到人民大会堂收藏。2008年,刘教授被佛山市政府授予“外国专家证书”,是我市获得该证书的第一人。2009年,市政府授予他“佛山友谊奖”。

他的竹园:一片诗意的净土

很多中国文人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隐逸情结:住在乡间,泛舟江湖,住在竹楼,隔着帘子听古琴曲。岭南画派大师刘也不例外。虽然移居马来西亚40多年,游子却日夜思念家乡,思念顺德的青山和蜿蜒的德胜河。

大约在2003年,刘以15年租下顺德乐一个桑吉鱼塘的3亩农地,建造了一座雅致的“竹园”,作为其归根安享晚年的田园居所。正式定居佛山后的这几年,刘可没闲着。前天,老人来到佛学院给艺术院的师生做讲座,聊了聊自己的海外经历和对艺术的看法。

踏进刘的家,可以看到花道幽静,水乡的小河穿过院子,水边长着一簇竹子。刘在河边建了一个凉亭。院子里有很多种动物,有鸭、鹅、鸟、狗,还有华丽的孔雀。当刘走进他家的院子时,三只半米高的大狗兴高采烈地和主人打招呼。它们摇着头,摇着尾巴,围住了它们的主人。刘笑着抚摸着狗的毛逗它们。院内有四座建筑,分别是“春草画院”、“秦丝楼”供睡觉,“竹园”供待客,“春草画堂”供绘画。几栋楼中,风景最好的是院落最深处的“春草画堂”:窗外树影狭窄,三只白鸽栖息枝头,冬末的寒风呼啸而过,竹木之声让人疑入深山。

追溯到唐朝,王维在钟南山的建筑是一个“不同的事业”,隐藏在青山绿水之间。空山、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等“异业”意象在王维山水诗中屡见不鲜。杜甫逃亡成都时,选择在浣花溪边建一座“杜甫草堂”,俯瞰千年不变的西陵雪山。空气清新,黄鹂白鹭相映成趣。刘退居顺德故土,“春草画馆”泼墨画了一幅岭南小山水,山水半幅,野花三两。放开空间充满了野趣。

然而隐居的生活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顺利。据说当年杜甫草堂的三层茅草被大风卷走,杜公一夜湿漉漉,大喊:“安得有千万间宽敞的楼房,天下穷人皆大欢喜。”刘也遇到了一个小烦恼:“原来竹园后面有一个池塘,前面有一片菜地。城市发展很快,这块农业用地变成了工业用地。一转眼,厂子已经修到门口了。”如今,在竹园深处的工业区里,门口有一座钢铁厂,马达轰鸣压制着钢板,灰尘四处飞扬。老人告诉记者:“钢铁厂的老板多次找我,希望我能搬到外地。他们希望租用我的土地来扩建工厂。要价一个月10000元,每年在此基础上加500元。”此言一出,老人乐得花了。经历了沧桑,和他一样的淡定,他把竹园的变化当成了一次奇遇,和朋友们一起分享。

城市发展的进程是不可阻挡的,但老人为创造一片土地,保护一片净土做出了努力。他说,他选择愉快地安享晚年,是因为明代诗人孙熙官曾在此居住——离竹园不远有一处古迹,“孙熙官弟子之地”的碑文显示,孙熙官曾在此招生、任教。

他的记忆:山的四周是故国。

孙西元曾写下“坟中无客栈,今夜谁来投宿”的诗句。这看似简单的几个数字,却让刘的心怦怦直跳。经历了家国动乱,南下南亚,劫后余生,游子用自己的酸甜苦辣去思考“今夜谁活?”

回到过去。明末清初,顺德容奇是珠三角重要的丝绸集散地,工商业发达,当地人艰苦奋斗,努力发展。刘的祖父在容奇开了一家杂货铺,父亲酷爱读书,志向远大。他在广州开了几家金店,成了金融界名人。刘出生于广州,1927。不久日本人来了,广州附近的电灯局成了轰炸的目标。年轻的刘被送到他相对安静的家乡顺德,参加容山书院。这个学院有高级班、中级班和初级班。从读四书五经开始,陈东海校长就一直是个画家。在陈东海老师的教导和学校浓厚的艺术氛围的影响下,颇有艺术天赋的刘开始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闲暇之余,刘在青山绿水间捕捉小鱼、蜻蜓,其乐无穷。

战火纷飞的年代,人民在阵痛的间歇中寻求安宁,书声不断。父亲柳永擅长经商,也乐于结交书画界的朋友。从小,刘就在传统的文化氛围中长大,古典美渗透到他的个性和他的笔触中。

抗战八年,又是内战,中国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刘二十出头就要转学去澳门继续深造,去香港发展。一次偶然的机会,马来西亚北婆罗洲教育界的一位官员在港看到刘的书画作品,非常欣赏,于是极力邀请他担任北婆罗洲一所中文学校的校长。就这样,刘开始了他长达50年的旅居海外、弘扬中华文化的生涯。异乡的生活是多么的动荡。在60年代的大规模排华运动中,他躲在天主教堂里度过余生。曾发表苏东坡诗词鉴赏,被当地反华势力视为宣传“苏联主义”,入狱3天...

书声不应停息前日,刘回到佛学院,手把手教学生写毛笔字。“日韩的画笔没有丢,只是作为国粹流传下来了。一个孩子可以用毛笔写字;日本人的毛笔制作技术堪称完美,马尾辫笔已经卖到了几千块钱。作为出生地,我们不能扔掉画笔!”老人写下《旭日东升》作为送给学生的礼物,语重心长地说:“中国古典文化的意义在于清理你的道德观念,恢复你的平常心,真善美。”听完刘老的讲座,佛学院2008级工业设计学生邝敏飞深有感触:“现在的年轻人追逐潮流,觉得外国的月亮很圆,却不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好东西。”佛学院文艺学院副院长裴继刚反思,纵观刘老一生,良好的修养决定了艺术品位。"相比之下,我们的教育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太不够了."

他对“秦丝”的爱是无穷的。

刘对说,回到家乡真好.....落叶归根,安享晚年。家乡的生活有自己的风格:每天早上7:30到8: 30,老人来到美丽的佛山公园晨练,然后和“极其乖的男孩”喝早茶,起床时画一个小时,然后午休,下午起床,也要为朋友的到来做准备。

这位名叫钟宗峰的“绝顶少年”从2006年开始为刘工作,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这么长时间,他就像我爸爸一样。”钟宗锋介绍,刘平易近人,喜欢交朋友。“这些朋友只需要提前打个电话,我们会多做些晚饭。晚饭后,大家通常一起唱歌、跳舞、打牌。这些朋友来自不同的职业,有的是农民工,有的是学生。”春节将至,刘满心欢喜,因为28日大年初一,子孙们将从世界各地来到佛山为他拜年。一想到儿孙,老人就不可避免地想起了太子钦。

“秦丝大楼”是为了悼念他的妻子而建造的。记者走进“秦丝大厦”,注意到这张老照片:少年刘精神矍铄,旁边的女子留着齐肩长发,五官端庄。秦子是一个湖南女人。她曾做过女间谍,混进国民党空军获取情报。国民党空军转移到台湾省,但她没有随团去台湾省,因为她动了心,嫁给了刘。刘不顾全家反对,带到台湾订婚结婚...他们的爱情故事像电视剧一样精彩。

“十年生死之交,我不去想它,我永远不会忘记它,我会孤独地在坟墓里走上千里。无处可悲。”老人说,秦子因肺癌去世前,他整理了100多封两个人十年来的来信,整齐地装订在一个大信封里,上面写着:“来自曹纯的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