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利镇的地理位置
有亚麻加工厂、酿造和喷洒厂、小煤矿等。1992乡镇企业总产值2840万元。全镇* * *辖齐欣、太平、镇安、城西、圆明、新华、吉祥、顺天、菜地、新城、镇南等5个街道、11个村。1992年末,全镇总人口6543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7万人;满族、朝鲜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镇政府驻镇。
勃利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隶属七台河市,与宝卿、鸡东、林口、依兰、桦南县接壤。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重点种植县、果树生产基地县和全国100个产煤大县之一。全县近3000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勃利镇、大四站镇、双河镇、永恒乡、吉星朝鲜族满族乡、倭肯镇、杏树朝鲜族乡、强肯乡、青山乡、小武站镇),133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321万人,其中市区1.9万人,农村21.2万人。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黄金、石墨、花岗岩、大理石、沸石、膨润土等。其中煤炭储量654.38+0.2亿吨,贫焦煤为我国稀有煤种。全县耕地面积1,71.6万亩,主要农作物为大豆、玉米、水稻和烤烟。主要畜禽品种有猪、肉牛、肉鸡等。勃利县森林面积广阔,森林总蓄积量57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4.4%。境内有大小河流23条,中小型水库11座。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药用植物300多种,食用菌400多种。野生蓝靛果有466公顷,土特产有野菜、小红椒、红松子、人参、鹿制品等。
勃利县东、南、西三面环山,西部山区属老爷岭山系,东部山区属万达山系,中部丘陵区为万达山向三江平原倾斜的过渡地貌,西北部平原为松花江水系冲积平原。境内海拔在123-1008米之间,最高为段家岭李木营界顶部,最低为安兴水库地面。勃利县地处寒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降水量在450 ~ 550毫米之间,日照时数在2350 ~ 2450小时之间,活动积温在2300 ~℃春季3-5月,冷暖变化剧烈,恢复较快。3月底到4月初开始解冻,终霜在5月12-23。季节性降水占全年的15%;天气干燥,多雨,多风。夏季6-8月炎热多雨,平均气温20.9-22.8℃,极端气温37.4℃。平均季节降水量为30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秋九月-165438+十月,秋高气爽,阳光明媚。平均季节降水量为100 mm,不到全年降水量的20%。平原和丘陵地区初霜冻一般出现在9月26日前后。10年末,地球开始稳定冻结。冬季65438+2月至次年2月,气候干冷,晴天增多,平均季节降水量不足30毫米,仅占全年的5%。
勃利县得名于中国的勃利河(今西北的冷河)。波力,满语,意为“幸福吉祥”。清朝由三姓副都管辖。勃利郡是唐朝在黑水郡下设立的,辽朝属于女真五国。据考证,唐代的勃利郡是辽代五国之一阿里的节度(阿里的节度在满语中是“豌豆”的意思),应位于今苏联的勃利地区。清初为卡山、屯之地。三姓分野地野地,当时是野地。光绪三十三年(1907),拟设县政,未实现。民国三年(1914),派官员实地考察,将依兰县东南地区划出,在四站(今泊里镇)设立行政公署。民国六年(1917),行署改为勃利县,隶属吉林省依兰路。民国十八年(1929),东北行政委员会成立后,取消道制,县直接归省管辖,勃利县直隶省为三等县。康德元年(1934)十二月,伪满洲国改帝制,地方行政机构改革,设立三江省公署。勃利县由吉林省划归三江省管辖,康六年(1939)六月,县西部划归林口县管辖。康德十年(1943)十月,设立东满将军省和兴安将军府。民国三十四年(1945)收复东北,民国三十六年(1947)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计划,将伪省合并为九省,勃利县归河江省管辖。全国解放后,恢复了东北三省。勃利县属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于1970年从勃利县分离出来。1909年6月2日(清宣彤元年4月15日),吉林巡抚等人批准将勃利县划入依兰府东部版图,列为“暂延”。中华民国成立后,经过实地考察和信访程序,于2007年5月00日经1910批准成立勃利县。同年9月16,管委会开关防守,县城设在大四站,定为三等县,属宜兰路。后因县城盗匪猖獗,于1919年秋迁至大年子河镇老街集。1929年2月,撤销道制,直属于吉林省管辖。东北沦陷后,初划归吉林省,1934、65438+2月划归三江省管辖。6月,1939、古城镇林口村、赵龙村及南部青山村划出,设立林口县。1943 10月,东满总省管辖。1945“93”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河江省管辖。1947年2月,合江省委、省政府决定在依兰县东南部划定双河地区,设立双河县,县政府设在双河镇,归合江省管辖。1948年5月,撤销双河县,并入勃利县。1949年5月,河江省被废,划归松江省。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划归河江特区管辖。1957 65438+10月22日,省人委通知,绩溪县兴农、平安河、哈达拉子三个乡划归勃利县管辖。65438+65438 0965+65438 10月+0日,兴农公社划归鸡东县管辖。同年2月2日,国务院批准七台河镇划出,设立七台河特区。属于合江地区。1966年2月,密山县国有兴北农场划归勃利县管辖。同年9月,茄子河、中心河公社划归七台河特区管辖。1983年6月,勃利县划归七台河市领导。
关于玻璃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勃利县因古勃利府而得名;其次,县治成立时,依兰道因有“繁华、顺利”之意而得名;第三条路,此地远离辽朝,是五国之地。传说五国的城头是伯和伯和李,伯里是伯和李的音译。
2011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围绕“建设工业强县,建设宜居家园”的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危机考验,成功克服各种困难。全县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社会发展和谐稳定,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发展。经初步核算,2011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3.7亿元,同比增长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2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32.3亿元,下降5.9%;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543.8+0.92亿元,增长9%。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9.1: 50.7: 30.2。
第二,农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543.8+0.22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种业增加值7.4亿元,林业增加值0.4亿元,畜牧业增加值4亿元,渔业增加值0.8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3亿元。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1.6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51万吨,增长1.6%。其中,水稻产量11.3万吨,增长7.7%,大豆产量51万吨,下降44%,玉米产量32.9万吨,增长11.4%。
全年猪、牛、羊、禽产量分别达到20.9万只、26.5438+0万只、6.5万只、625万只,同比分别增长7%、14%、12%、43%。年末猪、牛、羊、禽存栏数分别达到13.3万头、31万头、136、5438+090.3万头,分别增长6.9%、12.6%、下降9.9%。肉类总产量达到3.3万吨,增长19.4%;禽蛋产量6000吨,增长0.8%。
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29.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3.4%。农用拖拉机9001辆,增长8%;农用运输车443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完成工业产值69.4亿元,同比增长0.05%,增加值22.8亿元,下降8.7%。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4251万元,增长30.4%,非国有工业增加值223749万元,下降3.1%。
规模上,实现工业销售收入65.5亿元,同比增长7.8%;利税总额3.6亿元,下降27.2%,其中利润总额654.38+0.3亿元,下降56.5%,税金总额2.3亿元,上升654.38+0.8%。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56.63%。
规模以上主要工业品产量增加水泥29万吨,尿素654.38+00.8万吨,大豆油654.38+06万吨,复烤烟叶654.38+08万吨,分别增长2.7%、654.38+05.5%、37.6%、46.5%。精煤1.24万吨,焦炭1.06万吨,分别减少19.9%和31.5%。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8564万元,同比增长36.8%。全部建筑业企业中,资质三级及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产值654.38+0.8亿元,同比下降265.438+0.7%。房屋建筑面积166755平方米,同比下降7.5%;房屋竣工面积92954平方米,同比下降48.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3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中,城市投资258668万元,农村投资24280万元。在城市投资中,民间投资654.38+09605.6万元,下降2.7%;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5871.2万元,增长306.5%。
2001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开发投资22806万元,增长59.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上年的5.9%上升到8.1%。商品房施工面积达到19.5万平方米,增长10.5438+0%;商品房竣工面积6.3万平方米,下降55.9%。商品房销售面积58848平方米,下降12.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55848平方米,下降16.9%。
动词 (verb的缩写)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95.6万元,同比增长1%。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89730万元,同比增长19.4%;农村消费品零售额42226万元,同比增长18.5%。从行业看,批发和零售贸易业108782万元,同比增长16.7%;住宿和餐饮业231.59万元,同比增长32.2%。进出口贸易稳步增长。2001年,出口总额达到660万美元,同比增长24.3%。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全年公路货运量6100千吨,同比增长2.7%,货物周转量121500千吨,同比增长2.9%。公路客运量390万人次,同比增长2.6%,旅客周转量1.01.000万公里,同比增长3%。
邮电业务总量6632万元,同比增长1.4%。其中,电信业务总量471.2万元,同比增长0.6%;邮政业务总量1920万元,同比增长3.2%。
七、金融、财务
全年全口径财政收入57230万元,同比下降13.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11.5万元,下降6%;地方财政支出154624万元,同比增长11.6%,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432100万元,同比增长8.3%。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28368万元,同比增长3.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92297万元,同比增长12.6%。各项贷款余额335685万元,同比增长11.3%。
八。教育、文化和卫生
年末全县有18所中学,34所小学。年末在校生25709人,其中高中生4737人,初中生6969人,小学生14003人。教职工2027人,其中专任教师1918人,管理人员65人,教学助理22人。
年末全县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现有藏书5.8万册。农村文化站10个,村文化室96个。有广播电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转播台和有线电视台1座,卫星收发站10座。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年末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16个,其中人民医院1个;1中医医院;1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妇幼保健机构;1卫生监督站;乡镇卫生院11。年末卫生机构床位620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969人,其中执业医师371人,执业助理医师30人,注册护士220人,药师56人,检验师40人。
九。城市建设
年末全镇道路总长83公里,道路面积76万平方米,人行道面积20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7.6平方米。桥梁13座,路灯9164盏。全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4.02%,建成区绿地率21.62%,人均绿地面积20.9平方米。
X.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总人口320375人,同比减少776人。其中农业人口218563,占总人口的68.2%,非农业人口101812,占总人口的31.8%。男性人口为162487,女性人口为157888。全年出生人口2382人,出生率7.4‰;死亡人口1773,死亡率5.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
年末全县从业人员19142人,同比增长0.5%。全部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3190元,同比上涨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16元,同比增长12.3%;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730元,同比增长18%。
全县新增就业5845人,其中新增就业5353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65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4%。
年末全县参加养老保险人数20042人,同比下降5.9%;养老金支出22855万元,同比增长20.5%。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2007人,同比减少13.3%;医疗保险费支出31.74万元,同比增长20.2%。城市低保户4820户1.01.53人,农村低保户91.77户1.651.4人。* *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补助58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