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焕荣个人简介
14岁的杜焕荣,正在河曲县浔镇三角中学(初中)上课,突然被匆匆赶来的母亲叫回家。她妈妈说以后不准她上学。
十几岁的她不明白那个时代的残酷,所以一定要让妈妈告诉她为什么。你看,我藏不住。我妈说了实话,因为他们家是富裕的中农。如果他们不上学,将来可能会有出路。如果他们坚持学习,不但不会被推荐继续深造,还可能给家庭带来难以预料的灾难。
杜焕荣含泪离开了学校,加入了村里的“小剧团”。
天生丽质和强烈的音乐感使杜欢荣很快从村里的小剧团中脱颖而出。16岁时,杜焕荣被选入县剧团。
那时候剧团里很多大姐姐大哥哥都已经出名了。杜焕荣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床,开始压腿、劈叉、弯腰。晚上别人睡着了,她就把腿搭在墙上,一遍又一遍的练习,手里拿着简易的乐谱,手里拿着油灯。半年过去了,杜欢蓉的基本功已经练得很好了,但她在记谱法的学习上仍然磕磕绊绊,同行们都笑她是“最笨”的优秀女演员。
这样,别人学记谱法最多只要三个月,而杜欢荣学了一整年的记谱法。
嘴里不敢唱,心里只能偷偷哼。
二人台,俗称“二人台”,产生于清朝乾隆年间,以民歌为基础,主要流行于山西、陕西、内蒙古交界处。早在童年时期,杜欢荣就向当地村民学习了二人转歌曲,如“走西口”和“打樱桃”。然而,当杜欢荣高高兴兴地加入剧团,希望让二人转更动听时,他得知延续了300多年的“四老经典”必须根除。
那段时间,杜欢蓉很郁闷――从小熟悉的优美音乐怎么就成了“四老”了?“十种草长在山坡上,九件事好见哥哥”“哥哥去西天,小妹妹真难留”,这些耳熟能详的歌词也谈不上了,取而代之的是由二人台曲调改编的《红姐》《打虎山》等样板戏。
“黑靛的头发是白的,牙齿是天生的,她用小嘴说着那种奴隶语。毛葫芦芦苇眼的,应该叫扎哥。”1970的一天早上,杜欢蓉早起练习,趁无人时,轻轻唱起了歌。我正唱得开心的时候,突然听到身后一声干咳:“谁让你唱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的?”回头一看,杜欢荣原来是剧团的一位副团长,而不知什么时候他已经站在了她的身后。杜欢荣被吓出一身冷汗,但他还是坚持辩解:“他们口口声声说他们把老四弄坏了。《智取威虎山》里用的语气不还是和我们两个人一样吗?”副团长没想到小姑娘这么认真,赶紧叫她停下来,说调子没变,只是字变了。如果她想唱二重唱,只能在心里唱,这样没人听得到,会被批评。
好心的领导走了,桓荣杜还在打鼓,明知道自己的疏忽差点酿成大祸。从那以后,她再也不敢乱唱了,只是高兴的时候哼哼一些二重唱的曲调。“反正《红姐》之类的样板戏也是二人转曲调,谁也不知道在哼什么。”
农村掉进泥坑的表演感动了观众
80年代初,“破四旧”的时代终于过去了,大家再也不用躲在角落里偷偷哼“兄弟,你去西部”。然而,包括杜欢蓉在内的许多人因为条件困难而退出了二重唱舞台。
那时团员们坐大卡车下乡,住在老乡的土炕上。农村的房子夏天被蚊子咬,冬天特别冷。大家都拿来柴火拼命烧炕,炕烧得很厉害,但屋里还是冰室。
1985夏天的一天,杜焕荣随剧团去代县演出。演员们坐在一辆142卡车后面的木箱上,颠簸前行。车子经过阳明堡时,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每个人都屏住呼吸,把一件的确良衬衫举过头顶。不成想,当车子经过一个大坑时,剧烈地抽搐了一下,杜焕荣和一个同伴掉进了车下的泥坑里。同伴顾不得疼痛,连忙去拉杜欢蓉,但杜欢蓉已经倒在了泥里,一条腿上全是血和泥,疼得受不了,泥沿着她的领口、胸口,充满了全身。车子停了下来,大家一起把受伤的杜欢荣抬上了车。
那一刻,杜欢蓉流着泪下定决心,再也不要过这种流浪的生活了。
当天晚上,上校找到了杜欢蓉,破例允许她“休息”,并询问了她的意见。杜欢蓉知道,其实除了她,剧团这一次没有其他主角。看着上校,她只好揉揉满是伤的腿,勉强同意上台。那天晚上剧团的节目是方思杰,反映了童养媳的苦难。当方思杰扛着三角竿和尖底水桶达到高潮时,杜欢荣想起下午的经历,热泪盈眶。演员们在台上的动情表演感染了台下的众多观众,一时间,观众哭了。观众中一位老太太看完演出,当场晕倒。人们叫醒老人后,才知道老人和自己类似于主角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难过得晕了过去。
“相比较而言,当年相关部门还是重视二人台的,只是条件太苦,吃不饱,睡不好。看到剧团的兴盛,我选择了离开,但随之而来的是整个剧团的衰落。”杜欢荣说道。
离开县剧团,邀请合作伙伴到光大二人台
自从杜欢蓉17进了县剧团,几乎每部戏都是她演主角。这种感觉,在带来荣誉和骄傲的同时,也让年轻的杜欢荣感受到了来自姐妹们的孤独感。这种独特的感受,加上演出条件的艰苦,让杜欢蓉做出了决定:离开剧团。
1985年秋,几经考虑,杜焕荣向县剧团提出了换工作的要求。那时候二人台剧团红红火火,没有人想到没有欢荣杜的后果。经过再三劝说,剧团领导见她心意已决,只好答应了她的要求。
其实,杜欢蓉的新工作和他在剧团的时候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他从频繁出现在舞台上变成了幕后指导。她被调到县文化馆负责民歌二人转的培训。
让杜焕荣没想到的是,他走后,另一个顶梁柱张,被调到了河曲县某银行。短短两个月,县剧团就有5个人辞职或转岗。从1985到1986结束,河曲县二人台剧团辞职或调离的人数已达20人之多,县剧团已名存实亡。看着二人台逐渐衰落,桓荣杜的心里很难过:前辈们用几百年的智慧和心血积累的成果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亡吗?
杜欢荣决定用自己的本事和名声赢回一批热爱二人台的兄弟姐妹,把二人台发扬光大。她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一年后,一个拥有20多名演员的两人业余剧团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