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四段爱情

以五部电影为例,用发展的眼光看爱情。

?虽然我之前参考了哲学家、浪漫主义者、诗人、解构主义者、心理学家对爱情的不同看法,但要对爱情做出全面系统的描述,还是不容易。不过,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希望把一个人的一生分为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借助几部电影,简单梳理和比较一下每个阶段爱情的发生和发展。虽然这种划分显然不够全面和细致,也忽略了一些更精细的结构,但这些不足在目前的情况下暂时可以忽略。我的重点将是主干和最突出的功能。

?童年的爱

?我这里指的童年不是狭义的童年,而是相对于整个人生而言的童年。它包括我们常说的童年晚期、童年期和青春期,具体来说就是从小学到青春期这几年。这个时间段可以称为七八点钟的太阳。

?为什么这么分?在这个阶段,爱情总是被社会视为“例外事件”,这与社会时钟系统是不兼容的。人们总觉得这个阶段的孩子有爱情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或者把它当成童年游戏的另类形式(想想看电影《两个小猜想》),而不是真正的爱情。

?的确,根据斯腾伯格的爱情三元论,这种普遍观点确实有一定的合理性。情感上的亲密可能是唯一可用的维度,它涉及理解、沟通和分享;认知因素承诺可能很难,它与责任相连,它决定你是否要加入一段感情;动机因素激情根本没有现实基础:身体发育决定了现阶段可以忽略身体吸引。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这种人际关系呢?真的不是爱吗?或许经典爱情电影《怦然心动》可以给我们一个答案。

?这部电影讲述了小女孩朱莉·贝克和小男孩布莱斯之间的爱恨情仇。当布莱斯一家搬到一个小镇时,朱莉对他一见钟情,从此成为布莱斯无法摆脱的“糖果牛”和“追随者”,这让他非常恼火。

?微妙情绪的发生和发展表现出巧妙的错误。布莱斯总是落后朱莉一步:在朱莉“骚扰”他的日子里,他总是抱着无所谓、冷漠甚至拒绝的态度;进入中学后情况逆转,布莱斯渐渐喜欢上了她。这个时候朱莉因为鸡蛋事件,砍树事件,图书馆事件,和他产生了离心力。

?我们知道,在第一阶段,七岁之前,孩子之间的关系判断是这样的:我喜欢ta,因为ta的行为,我把ta当成朋友。换句话说,孩子是根据别人的具体行为来判断谁是朋友的。就拿《艾伦的初恋》来说吧,被称为“影像版的真刺激”。玛尔塔对艾伦的喜爱也始于他在扔手帕游戏中的挺身而出。

?第二阶段,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段关系的发展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孩子根据他人的特点和他人能提供的回报来看待一段关系。这个时候,友谊的核心就是相互信任。看看朱莉在和布莱斯分居期间是怎么说布莱斯的:她说有些人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有些人则不同。她以为布莱斯至少不是后者,后来发现他是前者。在梧桐树事件中,布莱斯的表现是双重的:一方面,朱莉发现了他“空虚”的部分,布莱斯无法像她一样以浪漫的姿态捍卫梧桐树(实际上被胆怯所掩盖);另一方面,它破坏了信任。

?总之,朱莉坐在树上欣赏夕阳的那一刻,也是这部电影中最经典的两个场景之一。

?鸡蛋事件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变化,最后图书馆事件彻底终结了信任。在图书馆的偷听中,布莱斯的朋友对朱莉智障叔叔的批判性言论没有反驳,这让朱莉意识到了自己的虚伪(其实是懦弱)。

?随着童年向青春期的过渡,孩子对关系的看法又发生了变化。这时候孩子对关系的看法是基于心理上的亲密,标准转化为亲密和忠诚,具有排他性。青梅竹马的爱情(或者说爱情的雏形)在这里迎来了一个十字路口:要么消逝,在沉默中迎来分离(像艾伦);或者进入下一个阶段:青春期恋爱。

?事实上,朱莉和布莱斯之间的分歧终于弥合了。校园选秀事件是引爆点,迫使朱莉重新面对自己的感情,何去何从。排他性驱使她暗自嫉妒布莱斯的选择器雪莉,但嫉妒和剩余的亲密关系都受到抑制,受到超我的抑制。

所以我们平时说的“把欲望坚持到底”,其实是具体分析:如果有多个欲望呢?如果有意志冲突怎么办?要明白哪些欲望和冲动是防御机制,哪些欲望是基于误解。说白了,还是要回到事实本身。

?于是编剧突然开导布莱斯,主动在她的院子里种树,与之前的梧桐树故事相呼应,希望平息朱莉的情感风暴,最后他成功了。于是就有了“心跳”的第二个经典镜头:

?回过头来看,如果真的正视现实,特别是考虑到中国和育儿教育背景下对早恋的苛刻态度,上述阶段大概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再加上儿童心理社会发展过程中明显的“性别隔离”现象(体现在布莱斯一开始对朱莉的回避,女孩在这方面的改变更早)和“同性偏好”,童年恋爱可以说是一种罕见的现象。

?正因为如此,我们说童年和童年的关系是一粒种子,而这颗种子能否真正生根发芽进入下一个成长阶段,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可以回答的。

青春爱情

?普遍的看法是,只有在年轻的时候谈爱情才有意义:这是社会时钟所期待的。它涵盖了高中后期、大学阶段乃至整个“成年早期”(青春期到成年期的过渡期),大部分爱情故事都发生在这个时期。

?这一时期的个人终于走出了性别隔离的铁幕,逐渐投身于一些跨性别活动。弗洛伊德认为,这是性的第二次觉醒,从中生理因素逐渐完备;此时的任务是建立自我认同,即明确我是谁,我将成为什么样的人等一系列重大课题。在这个过程中,爱情的“承诺”因素与其并不矛盾,而是并行的。所以爱情的三个角落(激情、承诺和亲密)已经建立或者正在建立:只等一瞬间擦出火花。

《日出之前》讲述了一个火花故事。美国青年杰西和法国女孩赛琳娜的故事,源于一次火车上的偶遇。一个是环游欧洲腹地的旅行者,另一个是即将踏上返回巴黎之路的学生。在火车上,杰西和她聊得很开心。他们决定在维也纳下车,第二天在城里度过。

故事总是在对话中推进。在公交车上,在墓地旁,在唱片店里,两人通过问答游戏向对方倾诉过去,畅谈对社会事件的看法,畅谈灵魂轮回。在街上,在露天咖啡馆,他们谈论他们的父母和他们的婚姻。有些问题两个人达成了一致,比如:

杰西说:我知道幸福的夫妇,但我认为他们在欺骗对方。

赛琳娜说:是的,人可以一辈子活在谎言中...

有些是有分歧的:

看手相的女巫认为塞莱娜是个探险家,对女性的力量和创造力感兴趣,正在变成女人。最后充满浪漫主义,总结说你们都是明星。别忘了十亿年前恒星爆炸的时候,它们形成了世界上的一切。

?赛琳娜很喜欢这句话,但杰西认为这只是一句投机取巧的算命言论,是毫无意义的恭维。后来在塞纳河边散步时,她承认这让她很生气,他就像一只“好斗的公鸡”。

?这时,吟游诗人的诗也写下来了:我是骗人的天使/我是幻想的天堂/...我带你/你带我/我们只能这样了/难道你不了解我/难道你不了解我至今?

?看起来他们在恋爱,但实际上他们谈论的话题远远超出了爱情。在不同的话题上,他们一次又一次地交换意见,分享感受,产生分歧,达成一个* * *的认识...这正是我想说的。在这个阶段,自我探索和亲密关系的发展是齐头并进的,你甚至可以说它们是相互关联的。它以一种完全开放的态度,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深化或修正信念和预设的新空间。

?在自我认同的振荡建构过程中,没有什么是真正确定的:有可能我今天的立场是保守的,但在一段关系之后,因为对方的影响,我对自由派的观点产生了一定的认同感;有可能我对另一个性别有一些偏见,遇到一个人后偏见就消失了。甚至关系本身也是如此。我们两个人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关系会因为一件突发的小事而破裂,或者因为某种不可抗力因素而破裂。

?这种不确定性的意义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形成了浪漫主义的基础(所以当他们在车站离开时,他们宁愿不留下他们的电话号码和地址,只给出他们下次约会的时间,把他们的未来留给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使得这一阶段的关系具有虚幻的特征。它就像一个随时会破裂的泡沫。

?杰西:我想我们生活在一个梦幻的世界里。

?赛琳娜:很奇怪。好像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就是我们的创造。一定要像你在我梦里,我在你梦里一样。.....感觉像是在另一个世界,但当清晨来临,我们又会变成原来的模样。

?不确定性有时很吸引人,有时也会带来麻烦。为了确保稳定,一些措施是必要的。就像赛琳娜的一句话:我相信,如果真有上帝,它不会存在于任何人身上,而是存在于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如果世界上有奇迹,那一定是试着去理解一个人,并与他同甘共苦。

?她是对的。稳定的关系既有排斥又有吸引。它要求个人超越自身的局限。

?最经典的一幕是赛琳娜躺在杰西腿上,杰西在黎明背诵诗歌的场景。

?一个有趣的比喻:辉煌的一天结束了,崭新的一天开始了;快乐的时光已经过去,离别的时刻即将到来。人生就是这样,它由一个终点和一个起点组成,起点和终点交织成一张网,紧紧地覆盖着我们的轨迹。

?中年的爱情

?九年后,杰西和塞莱娜在巴黎再次相遇。此时,杰西已经结婚,还是个小有名气的作家;塞莱娜为一个国际环保组织工作。在登上离开巴黎的飞机之前,杰西决定赶着看这部老画框,这是爱情在日落黄昏时的情节。

?戏里九年过去了,戏外九年过去了。系列的爱情第二部是2004年出的,而第一部是在1997。

?2004年,杰西和赛琳娜成年初期,三十出头,可以说是人生各方面的巅峰。但是,两人对感情生活都不满意。杰西承认他的婚姻完全是个负担,只有儿子让他有点激动:“我不想成为那种人。52岁的时候,我离婚了,哭着承认我从来没有爱过我的另一半,我感觉我的生活完全被吸尘器吸走了。”;赛琳娜也抱怨说,在一段又一段的感情中,她完全失去了激情和浪漫。那些东西在九年前的那个晚上就已经消耗殆尽,现在在她看来,现实和爱情是完全对立的。

?从恋爱到结婚的跨越,本质上是从一种新鲜的、高期待的状态到一种被现实打磨的世俗状态的转变。如果说恋爱期是* * *同居的期待,那么婚姻就是* * *日复一日同居的实现。显然,杰西和赛琳娜已经跌跌撞撞,他们还没有能够很好地适应他们的婚姻。

?但这次见面,还是点燃了两人心中的某种东西。几乎放弃了理想主义的赛琳娜仍然相信爱因斯坦的名言:“如果你不相信任何奇迹或神秘,你还不如去死。”杰西开始想象:如果他们在9年前留下了联系方式,或者如果他们后来都出席了一次约会,情况会完全改变吗?赛琳娜调侃说,也许他们两个的人生更痛苦。

?“也许我们只适合见面...在欧洲城市间的阳光下游泳……”

?在她的公寓里,赛琳娜送给杰西一把吉他,一首夜晚的圆舞曲,彻底重燃了他们心中的火焰。

?2013,爱情三部曲第三部《午夜的爱》正式出版。9年后,杰西和妻子已经离婚,和赛琳娜生活在一起,并生下一对女儿。两人带着孩子在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度假,故事聚焦在他们最后一天的对话。

?可以看出,第三部的基调比前两部更现实,更阴郁。开场是杰西送儿子的场景。没有音乐介绍,没有浪漫的基调,有的只是真实的生活描述。虽然杰西与前妻离婚,但他的儿子成了一个问题,监护权在美国交给了她。杰西只能定期和他见面,拉他去欧洲度假,仅此而已。

?杰西无法忍受陪儿子时间少的现状,决定搬到芝加哥,但这个决定遭到赛琳娜的坚决反对。赛琳娜不想放弃在巴黎的晋升机会,也不想再为杰西牺牲自己。在车上,赛琳娜表达了自己的不满;酒席上,她的朋友都缺父母,她摊开手。"他是一个隐藏的大男子主义者。";最后,这种分歧演变成了酒店里的一场大争吵。

?比如罗兰?巴特总结:吵架不是听对方的意见,而是在权利平等的基础上分配语言商品。这已经成为一种情绪宣泄。你我必须把你胸中积累的那些委屈都倾吐出来,才会舒服。从一开始的一个电话,从是否移居美国,话题渐渐跑偏。赛琳娜抱怨杰西对这个家庭太不负责任,连家庭医生的名字都叫不出来,导致她失去了追求独立生活的时间。杰西直言不讳地说,与其一直在这里抱怨,不如弹弹吉他,写写东西;赛琳娜提到了他之前和一个女读者的暧昧关系,杰西抱怨说她总想控制他,改变他...喋喋不休。

?我们似乎发现,中年的爱情和婚姻充斥着琐碎、倦怠和压抑。不再有童年爱情的无知和不成熟,不再有青春爱情的激情和幻想,只有失望和怨恨...

?为什么?这要从男女思维模式和关注点的差异说起。婚姻中的男人看重独立和养家,女人看重夫妻间的良好沟通;男人习惯在一起做事,女人习惯在一起说事情,所以大部分女人都聊个没完。

?所以我们根本应付不了这些麻烦?至少,导演和编剧还没有放弃希望。剧中,杰西和赛琳娜主动采取“重新开始”的策略,用想象和浪漫重启两人的关系。“如果当年在火车上遇见你,你还会动心吗?”我是一个时间旅行者,80岁的塞莱娜派我来和你谈话...?

?关系中有两种问题:一是利益分歧,二是观点分歧。前者取决于相互妥协,后者取决于相互理解。这里我们需要的是现实的策略,而不是浪漫主义。“天气晴朗时,做个孩子;风雨交加的时候,成熟点吧”是真理。

?重要的是,我们的目的是适应,而不是破坏。卡伦·霍妮说得好:“爱情始于激情消退。”了解真实的他或她,而不是想象的或者感觉的,才是爱的真谛。

老年时的爱情

?从中年到老年的过渡给个人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发展任务。在这个阶段,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丧失和退化,认知功能、运动功能、社会经济地位的丧失和下降会带来全方位的心理变化。

?谢伊的智力发展理论以各种生理和心理变化为基础,认为老年时期的关键词是重组、重组和礼物创造,重组意味着脱离原有的社会角色,重新建立社会角色;重组就是在生活中做减法,来聚焦和深化目标。埃里克森还认为,老年的任务是克服绝望,完成自我整合,超越老年。

?自我整合意味着检讨,意味着我能接受自己的人生,认识到自己的人生是有价值的:这与每个阶段任务的圆满完成是分不开的,包括老年本身。因此,我认为,老年人的爱情和婚姻不能分开来看,而应视为适应和发展任务的一部分。

?作为人生拼图的最后一块,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你写人生叙事的最后机会。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老年夫妻的生活主题都是“相守”和“相依为命”,这不仅是生活惯性的结果,也是老年人的心理使然:这与生活满意度有关,也与自我评价和融入有关(我想没有人愿意老了以后被贴上婚姻失败者的标签),他们愿意为此克服矛盾。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爱老人的新生活。因为失去伴侣、子女分离等原因,他们也需要亲密关系,这也是老人也会谈恋爱的原因。韩国电影《我爱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骑摩托车送牛奶的老人金和收废品的老婆婆宋一芬在一个雪夜的坡道上相遇,孤独的生活促使他们相互靠近:宋一芬从农村来到城市,被男友抛弃,孩子夭折后开始独自生活;而金的妻子也因病去世了。虽然有儿孙陪伴,但她觉得自己还缺少点什么。最后,在孙女燕儿的鼓励下,石湾向宋怡芬表达了自己的心意,两人交换了礼物...另一方面,石湾的朋友张俊峰与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妻子相依为命。检查发现她病入膏肓。在巨大的痛苦中,张俊峰决定关上门,躺在她身边,在一个晚上一起离开这个世界...

?最极端最震撼的结局无疑是:* *同归于尽。《我爱你》里的张俊峰和他的妻子,还有《致D书|情书》的作者安德烈都是这样吗?戈兹(84岁)和他身患绝症的妻子多丽娜(82岁)也是如此。戈兹承认,“我们不希望我们中的一个人在另一个人死后还活着。”这是最极致的爱,最激烈的感情,最温柔的陪伴。“不要指望同年同月同日生,同年同月同日死”就是一种很强的联系,会跨越生死。

?良好的关系会回馈自身,给予个体价值感和亲密感,这是实现超越、克服死亡焦虑的关键一步。更重要的是,它会成为创造和馈赠的积极部分。《我爱你》里有一个感人的细节。当宋一芬离开城市回到家乡时,金坐在她家的石阶上。新主人的孩子跟他打招呼,主动打开路灯。她说这是之前老太太提醒的,以防晚上摩托车手看不清路。这时,金似乎看到了她在灯下微笑的幻影。这一刻,真的有一种东西超越了爱,超越了个体的界限,却与爱本身融为一体。

?老年时期的爱情不断提醒恋爱中的人: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你的角色是什么?你给身边的人带来了什么?你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什么?并带动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回答,最终完成自己的人生叙事:它成了一个甜蜜清爽的句号。在呼吸机被拔掉,心脏停止跳动的那一刻,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场景。他骑着摩托车载着她,在春天的花海中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