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祖飞笔下的人物生活

1898 10 10月23日出生于上海。

1912—1915毕业于上海市李玟女子中学。

1915—1924就读并毕业于上海清新女子中学,两次辍学。

1924—1927上海沪江大学学习毕业。

1927—1932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毕业,纽约州立大学博士。

1928获上海沪江大学理学学士学位。

1932—1934是北京协和医院的儿科住院医师。

1934—1937曾是湖南长沙湘雅医院的儿科主任。

1937—1940担任上海困难儿童医院医务主任。

1940-1953,上海儿童医院医务主任,上海同德医学院儿科兼职教授。

1947—1948赴纽约大学医学院深造。

1953—1982曾任上海市儿童医院副院长兼医务主任,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儿科副主任、教授。

1982—1998上海儿童医院名誉院长。

1998 8月2日因肺炎在上海去世。

苏祖菲,1898,10月23日出生于上海。曾祖父从福建汀州迁到上海,经商三代。爷爷是福建同安人,也是做生意的。她出生在1898年改革运动的时候。她的父母接受新思想,渴望改革,热衷于教育。她的父亲仰慕俄国革命家索菲亚(1853 ~ 1881);索菲亚一翻译“索菲亚”,在排名中就被命名为“祖菲”,她爸爸给她取名叫祖菲。后来,她的大学同学经常把她的名字误写成“苏祖佩”,但写成“苏祖佩”的邮件却能被邮局准确投递,寄给“苏祖佩”的汇款也能顺利代收。她在家里排行老三,但是她的双胞胎兄弟姐妹还不到一岁就已经断了。她有六个弟弟。她的父亲也是一个商人,渴望公共利益和正义,热心教育,倾家荡产,促进学业。他和叔叔创办了李玟上海中学,并资助婶婶创办了李玟女子中学。我母亲有强烈的求知欲。30岁后,她去了一所女子学校,开办了一所私立幼儿园。

1915,苏祖菲毕业于李玟女子高中。当我在李玟女子中学的时候,我向伟大的词曲作者吴梅学习中文,并且一度热爱文学。毕业后,因为英语水平不好,再次进入清新女子高中,又因为母亲生病和父亲去世两次休学。1924毕业,考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但因江浙战争造成交通堵塞,被转入沪江大学。沪江大学学风严肃和谐。她中学没学过化学,数学也学得很少。进入大学后,她努力赶上课程。生物很优秀。她妈妈患有内痔,因为失血过多心率一度加快。庸医被误诊为心脏病,给了洋地黄溶液,母亲药物中毒死亡。内痔手术后又出现高烧。流感肆虐全球。她的四个家庭成员(包括她自己)都生病了,她的父亲复发并死于肺炎。这些都促使她下定决心学医。在沪江大学就读时,她决定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按照协和医学院的入学考试要求做了准备。如果协和医学院要求学生学习两门外语,她会重新学习法语。

1927她谎称自己24岁(报名最高年龄限制),在上海考场参加协和医学院入学考试,被录取。1928获沪江大学理学学士学位。第二学年学细菌学的时候,写了一篇论文:白喉毒素、抗毒素、类毒素的比较。教授认为这篇论文有临床应用价值,推荐给《中国医学杂志》。这篇文章发表在1930,是她的第一篇医学论文。儿科是朱给的。听完讲座,她对课程很感兴趣,决心从事儿科工作。1934她毕业于协和医学院,在协和医院当了2年住院医师。她注意到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营养不足,身体抵抗力很差,儿童死亡率很高。所以她后来特别重视儿童营养,在以后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中始终以儿童营养为中心。还注意到,如果婴儿没有得到充分的照顾,如果整天平躺在床上,很容易患肺炎,而经常改变体位后,肺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因此,他们非常重视护理工作。

她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时,曾遇到一位54岁的女性白喉患者,在实践门诊未能得到及时治疗,最后在气管切开前因喉头堵塞窒息而死。深感预防和早期治疗的必要性,她写了一篇短文《白喉可以预防吗?》,世界期刊副刊——《丙寅医学杂志》出版使用;这件事让她深深意识到预防的重要性。

1934应聘湖南长沙湘雅医学院工作。从1937开始一直在上海工作。65438-0950年,中华医学会总会迁址北京,她当选为上海分会会长,并主持了上海多个分会的成立。该联合会在上海留下了大量书籍。由于苏祖飞的努力,这些书属于上海分馆,面向全市和全国的医务工作者开放。上海分馆的藏书数量在全国医学图书馆中仅次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当时上海医疗机构传染性肝炎的检验方法不统一,上海分院组织专家讨论编写了《肝炎防治手册》,由姚光碧执笔,苏祖飞作序。1954-1985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副会长,1985后任名誉顾问。

1952年参加第三批志愿医疗行动队,赴长春帮助提高长春军医大学儿科质量,负责儿童营养学教学。

“文革”期间,苏祖非被定性为反动学术权威,经常遭到批判。她每个月只收到40元生活费。她家长期请保姆帮忙做家务,月薪25元。造反派命令保姆一分都不能少付,所以她只有15元生活费。她的家被抄了两次,一些珍贵的纪念品被拿走;她的私人住宅被没收,她祖先的坟墓被摧毁。直到粉碎了“四人帮”,才恢复了原来的工资。1982上海儿童医院名誉院长。

她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曾在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上海市卫生工作者协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红十字会、上海市生物化学学会、中国营养学会、中国优生保护法专家顾问团、上海市儿童世界基金会、上海市育婴协会、上海市医疗卫生海外联谊会、上海市静安区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全国儿童食品学会营养临床组、上海市人口福利基金会、上海市宋庆龄基金会、上海市儿童营养基金会、沪江大学校友会、中国妇女联合会、上海市妇联等机构。 1998 8月2日因肺炎在上海去世。

苏祖飞终身未婚,把三哥的儿子赵薇当成亲生儿子。赵夫妇也是儿科医生,都是主任,都是教授。

湘雅医院

1934湖南湘雅医学院聘请她为长沙湘雅医院儿科主任。在决定接受新工作之前,她征求了协和医学院卫生学教授格兰特(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前执行主席)的意见。格兰特坚持要她接受这份工作,于是她去了湖南。当时湘雅医院儿科处于起步阶段,有一个30张床位的儿科病房。但是因为没人管,病房里全是成年病人,而不是给孩子治病。苏祖飞上任后,正式建立了儿科专科和名副其实的儿科病房。她不仅负责门诊和病房的临床工作,还负责医学生的教学和护士的培训。她培养的梁觉如博士和杨贤素博士后来成为儿科的骨干。经过她的整改,湘雅医院的儿科工作走上了正轨,赢得了家长的信任。医院附近教会学校的中美员工子女生病,都来医院治疗。儿科医疗质量逐渐提高,三年内只有三个住院患儿死亡。

1936年冬季,长沙流行性脑膜炎,患者多为儿童。当时没有抗生素,治疗主要靠抗血清。医院为此开设了第二儿科病房,苏祖飞主持了两个病房的工作,带领几名医生日夜奋战,几个月后疫情被扑灭。她写了一份治疗过程的总结报告。她还成立了儿童保健协会,已有超过65,438+000名儿童加入。每人每年交一元会费就可以看病12次,每次都测身高体重。医院还对加入俱乐部的孩子进行预防接种和健康知识宣传。她整理了这些生长发育测量数据,写了一篇论文《湖南儿童生长发育》。她在湘雅医院的时候,很忙。除了在门诊部和病房工作,她还要给医学院和护理学校的学生上课。周日,她进行了一项关于湖南橙柚维生素C的研究。

儿童医院

1937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同意苏祖菲去深造。她向湘雅医院请假,准备经上海去美国。她于8月12日回到上海。日军第二天进攻上海,就是“八·一三事变”。上海的难民收容所收留了大量难民,她决心留在上海为孩子们服务。1937 65438+2月,儿科医生傅文寿创办了一家拥有100张床位的儿童医院,任命苏祖飞为医务主任。当时的困难儿童体质极差,易患各种疾病。难民收容所每天都会送5-6个孩子去医院。这些孩子大多病情严重,医院开业后第一个月就有60个孩子死亡。她上任后,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尽力使医院工作正规化。她发现困难儿童中有很多不健康的疾病,这让她深刻认识到营养对健康的重要性。1940年7月,傅文寿将困难儿童医院改组为上海市儿童医院,仍担任院长,苏祖飞任医务主任。上海儿童医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儿童医院。招聘了同德医学院、上海医学院、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协和医学院等多所院校的毕业生,建立了强大的技术力量。医疗质量可以和当时的教会医院相媲美,医院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医院重组后迁至香山路,建国后曾称香山路儿童医院。

抗战结束,她开了自己的诊所。建国后,她有很多社会活动,她的诊所经常倒闭,很快就倒闭了。

1946傅文寿赴美深造,苏祖飞代理上海儿童医院主任。6月65438日至7月0947日,苏祖飞作为中国代表之一,赴纽约参加第五届国际儿科大会。会后,代表团参观了美国中西部的儿科中心。然后去了纽约大学医学院儿科深造。在旧金山,她被交给傅文寿。抗战时期,信息交流闭塞,看到听到美国的各种新进展,她感到耳目一新。她渴望学习新知识,并努力向生化实验室学习技术,准备回国建立自己的实验室。我们还学习了3∶2∶1溶液(3份5%葡萄糖溶液,2份生理盐水,1份1/6M乳酸溶液)治疗婴幼儿腹泻的方法,在国内推广。我在纽约法律医院学的是“婴儿发育诊断”。1948九月回上海儿童医院。

她在美国学习用链霉素和噻唑砜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化疗,回国后带回了一些噻唑砜。她在上海尝试了这种新疗法,治愈率达到90%。这是我国首次治愈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体会写入论文《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综合治疗》,发表于中华儿科杂志第一期1950。20世纪50年代,她是中国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科研项目主任。

1953,上海市儿童医院申请由政府接管,与上海市儿童保健医院合并,迁至康定路新址,成为上海第二医学院儿科系学生的实习基地——上海市儿童医院。苏祖飞是副院长兼医务主任。曾任上海市第六和第二人民医院儿科顾问,上海市儿科总顾问。20世纪50年代初,上海缺少儿科医生。卫生局委托上海儿童医院培训60名条件合适的护士长担任儿科医生,傅文寿、苏祖飞负责教学。她从协和医学院毕业后一直承担着教学任务。1940至1953任上海同德医学院儿科兼职教授,后任上海第二医学院儿科副主任、教授。1978上海儿童医院儿童营养实验室成立后,年过八旬的她依然亲自带两个研究生。

20世纪50年代,血吸虫病在中国南方严重流行,其中儿童占1/3。从1954到1955,苏祖飞带领上海第二医学院儿科的学生在上海和浙江农村从事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证实酒石酸锑钾20天长期治疗最有效,南瓜子糖浆无效。我也试过肌肉注射锑58,证明疗效不明显。基于400多个病例,她和同事们写了一篇论文《儿童血吸虫病》,详细分析了儿童血吸虫病的分类和预后。后来,她被选为国家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成员。1985年,上海宣布消灭血吸虫病,她作为一个伟大的功绩被人们铭记。1957-1958全国麻疹流行,上海市儿童医院开设麻疹床位80张。因为之前从未收治过麻疹病例,所以很多儿科医生从未观察过麻疹的全过程。苏祖飞认为麻疹传播不了的原因是心血管功能差,于是大胆给这类孩子用了毛果芸香碱k这种毒药,服药后皮疹传播,孩子全身情况好转,不再出现肺炎等并发症。这一经验已在上海、浙江等地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65438到0959,她在全国急性传染病会议上宣读了论文《麻疹的治疗》。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号召西医在职或脱产学习中医。从65438到0958,苏祖飞参加了一个学习班学习中医,然后与中医许合作编写了《儿科临床手册》。该书于1959年出版,深受读者欢迎,多次再版。65438-0963,苏祖飞与复旦大学遗传学家谭合作,对一例先天性白痴患儿进行染色体分析,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华儿科杂志》上,为国内首例。“文革”期间,苏祖非和知识分子一样,受到迫害,难以正常工作。“文革”后期,她查阅了大量中外文献,写了11篇综述,涉及营养、代谢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