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薛城区政府工作报告中2010年政府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科学发展观为大局,按照区委确定的“稳增长、调结构、促消费”的要求和“12345”的工作思路,围绕打造城市新门户、物流新枢纽的目标, 一个新的煤化工园区,一个新的制造业基地,我们将加速产业聚集,聚集人气,坚持投资。 统筹城乡建设,提升第三产业,强化农业基础,增加人民收入,优化发展环境,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的新薛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9‰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7%。重点关注以下七个方面:
(一)全面振兴工业经济,增强赶超发展支撑力。坚持大集团、大企业、大项目,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扩大总量,提高质量,增强工业经济综合实力。
培育企业集团和骨干企业。大集团、大企业是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巩固产业基础、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把培育企业集团、壮大骨干企业作为振兴工业经济的重中之重,按照企业集团的运作模式,规范安阳矿业、安泰煤业的运作,鼓励其主业做大、多元化,增强带动力和支撑力;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制定扶持政策并给予分类指导,通过资本运作、产权联盟等方式推进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重组,加快培育一批以名牌产品为龙头、领先技术优势突出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壮大骨干企业,以青岛啤酒(薛城)公司、雪胶化工、天元化工、联兴玻璃等现有纳税百万元以上的50家企业为重点,加强运行监控,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技术改造和产能扩张,扩大规模,提高效益,促进其尽快做大做强。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按照“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改变单纯依靠资源的传统发展方式,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传统产业创新,支柱产业多元化,新兴产业特色化,构建适合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确保一期6543.8+0亿立方米煤制气装置安装,投产25万吨煤焦油深加工项目,开工建设4万吨乙二醇项目,延伸上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推动煤化工产业深入发展。造纸产业优化升级,以童渊纸业为龙头,以提升产品档次、增加附加值、加强协调为重点,确保年产20万吨高档牛皮纸纸板5号机投产,启动实施年产40万吨高档特种纸项目,通过技术改造提升海象、德荣、运河纸业等企业,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力争年内全区造纸产量达到1万吨着力扶持机械制造业,重点培育同济机电、北斗制冷、金纺印染、高盛电动车等企业,加快吉通制管、金辉锻造、童生机械、恒邦精铸、郑锦电动车等项目建设,提升企业带动力和产业集聚度;引导企业加强产学研结合,研发核心技术,发展自主品牌,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名牌产品嫁接、联姻,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一批运用高新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示范企业,提升产业整体实力,促进纵向配套、横向合作发展,尽快实现从“薛城加工”向“薛城制造”、“薛城创造”的转变。严格控制落后产能,拆除龚宇、金星等立窑生产线,逐步退出水泥等高耗能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构建产业集聚载体。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也是对内引进、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前沿和窗口。围绕新型生态煤化工基地建设,依托现有企业和技术,争取成立鲁南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院,孵化和吸引更多项目向精细化工园区和邹坞陶庄煤化工园区集聚,打造全市“新型煤化工园区”。进一步完善薛城经济开发区功能,重点支持矿山设备和纺织机械、风机产业,引导更多配套企业向开发区集聚;充分发挥张帆地处枣雪经济带重要节点的优势。以浙江工业园区建设为契机,高标准规划建设张帆经济群,抓好华新国资电缆等项目建设,重点引进和扶持一批汽车制造、电动车项目,打造全市“新型制造业基地”。
(二)努力提升城市形象,打造鲁南新门户。深入开展“城建年”活动,进一步完善设施、提升功能、规范管理、突出特色,树立门户城市新形象。
聚焦城乡规划。遵循城市总体规划,高标准编制南部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主要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积极配合市规划部门规划新城南部及北京、上海、高铁站周边地区,统筹城市西部和北部地区。根据卫星镇和枣庄中心城重要组成部分的发展定位,陶庄镇和邹坞镇重点发展重化工业,张凡镇建设浙江工业园区和枣学经济带重要组团,沙沟镇发展城郊经济,周莹镇发展现代农业,做好城镇功能和产业规划编制,统筹和引领城乡建设,加快与枣庄中心城对接融合,实现一体化发展。
着力改善基础设施。以道路建设为引领,完善中和路、矿山路,加快钱江路建设,启动珠江路、湘江路建设,适时启动周雪路北段、昆仑山路、东外环南段建设;协调开通永兴东路、黄河东路、东外环北段,畅通与枣庄新城的联系;规划改造与周边县市的连接道路,形成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增强聚集和辐射能力。着力提升服务功能,扩建长江自来水厂,实施集中供热工程,整治背街小巷,完善给排水、供气管网,改造公交场站,做好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儿童福利院运营工作;高标准建设水系景观,扩建西钟湖、中复湖,改造盘龙河、小庄河、小沙河,加快建设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枣庄西城区。
大力加强城乡住房建设。抓住省市政策支持机遇,加大棚户区、农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力度,以大建设促大转型大变革。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综合开发、分步实施”的原则,改造火车站广场、燕山路两侧、董小庄村、陶庄工矿区等棚户区57万平方米。继续推进城南6个村改造,抓好东窑、邵庄、小喜等32万平方米安置小区建设,完成东窑、姚希、邵庄3个村改造,建设全兴华庭、西中花园、史圣国际花园等居住小区,全年开发房地产1万平方米,建设一批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继续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每个镇将选择2-3个有条件的村进行集中搬迁。全区将建设连片房屋6100户,分散房屋3300户,改造危房4600户。
全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抓好泰山路、临山路、黄河路、沿河路等城市主要道路综合改造,继续实施城市绿化亮化工程,规范沿街门店广告牌,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临山路数字化管理试点,实施“门前五包”, 实施“双包双考核”,严控拆建,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网格化水平。 结合社会公德和城市居民意识宣传教育活动,强化制度约束,引导公众模范遵守城市管理法律法规,自觉参与城市管理,坚决揭露和惩处各种破坏公共设施、丑化城市形象的行为,努力营造文明优美的城市环境。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经济增长新亮点。把繁荣发展服务业作为调整结构、促进消费、完善载体、提升档次的重要举措,全面建成符合全市居民标准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依托铁路货场和枣庄港,规划建设货场物流区和临港物流区,争取铁路部门设立战略装车点,建设铁路专用线,规划建设煤化工专用码头和旅游码头,完成疏港道路改造,完善物流中心、信息平台等配套设施,引进一批大型仓储物流项目,加快发展临港经济;结合张凡经济集团的规划建设,完善汽车零部件物流市场设施,运营产业配套项目,新建两个汽车专卖店,抓好海印医药物流园项目建设,提升区域物流综合服务功能,打造鲁南新物流枢纽。借助京沪高铁枣庄站中央商务区建设,开发建设高端写字楼、商务大厅,吸引周边大企业、大集团总部入驻,大力发展商务经济、总部经济,积极培育金融保险、中介服务、信息咨询等新兴业态,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引进一批高端休闲娱乐场所,集聚更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提升生活服务业品质。进一步完善城区商业设施,做好桂城购物中心改造,推动传统商业业态升级。以“四引七个一”为抓手,突出小庄河、小沙河海岸、火车站广场等重点区域,建设一批精致高档的特色商业街区,引进一批购物广场、大型超市、高档品牌连锁店和知名餐饮,启动银座商城、银杏影视文化中心建设,全面提升消费水平和服务水平。加快城乡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完善便民服务网点,增强配套服务功能,吸引不同人群消费,进一步提升区域知名度。
(四)统筹城乡发展,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强化基础,优化结构,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特色,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努力打好农业基础。投资6000万元做好河道清淤、林网绿化、饮水安全、沼气建设等工程,完成盘龙河南支分流和小营水库后续治理,改造中低产田654.38+0.2万亩,建设完善乡镇林网654.38+0.5万亩,解决农村654.38+0.2万人饮水问题;加大支农惠农力度,扎实开展“双十双百”工程,严格实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及时发放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帮助12个经济薄弱村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全力提升传统农业。以优质瓜菜、食用菌、林果、生猪、安哥拉兔等特色产业为重点,扩大特色基地规模,推进农业“四化”进程,争创国家蔬菜标准园500亩,新扩建优质瓜菜基地654.38+0.5万亩,林果基地654.38+0.00亩,建设高产小麦、玉米4万亩,推广良种30万亩依托现有优势产业,做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新型合作组织,支持5家农业龙头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扩建,启动新一批农业龙头项目,切实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联动发展。发挥城市驻地优势,借鉴外地“农家乐”经验,鼓励农民由第一性生产向第三性生产转移,实现就地就业、增收致富;精心选择规划一批特色村落,挖掘特色资源,实施景观建设、特色建设,完善种植、观赏、住宿、餐饮服务功能,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大力发展城郊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开辟农民增收渠道。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和规模农户参与土地流转,实行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有效提高农业规模效益。
(5)加快推进文化旅游,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把发展文化旅游作为推动城市转型的重要内容,挖掘、包装、推广特色文化,促进文化与旅游经济、休闲经济相结合,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全力打造旅游型城市。
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积极保护和传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弘扬习钟“探索创新”、“孟尝君”等优秀文化传统,深入挖掘和整理习钟造车、顾浩瓷窑、墓山汉群、飞虎队红色文化资源、鲁南大鼓、山东快书、薛城唢呐、张帆剪纸、罗坊泥塑等历史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精髓与时代价值追求相融合,培育薛城精神,增强区域凝聚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完善文化旅游载体建设。统筹规划发展习钟造车文明和现代汽车文明,加快建设中国车族源车神广场和习钟纪念馆,规划建设杨禹体育公园,完善“三车一马”设施,发展汽车制造、销售、休闲、服务等配套业态,打造“赛车之都”。围绕“湿地高尔夫”业态,完成盘龙河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拓展三大水面(西顶段、东仓段、田湾段),基本形成城市湿地景观。突出民国建筑风格,确保民国影视文化城二期建成运营,筹建飞虎队纪念馆(习仲阁),打造城市标志性景观。重点发展民俗游,重点建设关氏柳园西门景区,加快盐湖生态园、石榴山庄“农家乐”项目进度,打造鲁南独具特色的民俗景区。
做好文化产业运营发展。扎实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组织出版习钟文化系列丛书,拍摄习钟电视剧,策划运营“拜车神”活动,将习钟文化与现代汽车文明有机结合,适时举办以汽车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赋予习钟文化新的内涵;办好全国汽车赛场越野锦标赛、全国摩托车赛场越野锦标赛、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海峡两岸四地邀请赛等重大赛事。配合枣庄“两日游”推广活动,开发习钟挂件、张帆剪纸、罗坊泥塑、特色名吃等旅游产品,策划举办美食文化节、民俗文化展、山东快书、唢呐大赛等各类特色演艺活动,培育演出市场,真正吸引和留住游客,努力把“两日游”打造成“多日游”、休闲游、唢呐大赛。
(六)继续坚持大项目,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后劲。坚持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争取上级资金和引导各方投资相结合,产业发展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相结合,下大力气、高质量谋划实施一批大而好的项目,夯实发展基础。
招商引资与吸引人才并举,激发经济活力。把招商引资与“城市新门户、物流新枢纽、煤化工新园区、制造业新基地”的发展定位结合起来,根据全区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的发展需求,实施对产业、产品、项目的按需招商引资,加快引进一批龙头和配套产业项目,壮大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条,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抓住浙江工业园区建设的机遇,大力开展面向浙江等发达地区的定点招商和小额招商,及时举办系列产业专题招商活动,确保招商实效。认真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拓宽民间投资渠道和领域,调动全区民间投资积极性。依托现有外资企业,大力开展对外投资,吸引企业投资,鼓励增资扩股,支持技术改造和扩大生产,努力实现利用外资的新突破;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引导出口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扩大出口份额。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技能人才和引进一批专业人才,为加快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全力突破重大项目,夯实发展基础。继续加大对京沪高铁、枣林铁路、枣林高速等重大项目的服务力度,为国家、省、市重点项目提供环境保护。完善区内项目异地落户利益分配机制,积极打破土地、资金、环境约束。在加快推进25万吨煤焦油深加工、吉通制管、于坚钢结构、雪峰制冷、人民医院外科病房楼、区委党校搬迁等续建项目的同时,重点抓好煤制气6543.8亿立方米、华新国资电缆、童渊纸业5号机等15产业。盘龙河湿地、鲁南铁水联运物流园、银杏影视文化中心等服务业、文化旅游项目15,城市集中供热、城南路网、疏港路等城乡基础设施项目15,火车站广场燕山路改造、棚户区改造等城乡安居工程15。项目建设将促进投资,带来产出,扩大总量,增加后劲。对已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继续实行区级领导负责制,分头行动,动态考核,定期督查,加快进度,促进项目早日建成投产,发挥效益。
(七)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建设和谐薛城。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援助体系,实施“政府购买岗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对“4050”人员、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士兵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减少“双零”家庭。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和城乡低保标准,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被征地农民保障水平,最大限度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和问题。提高区、镇(街道)事业单位人员津贴补贴,增加乡村教师工资,逐步实现城乡教师工资标准统一,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科技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做好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提升全区特别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和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扎实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面落实城市社区“四化”和村民自治“六化”工作机制,完成计划生育信息“村村通”工程,完善计划生育动态评估和信息月指导评估,确保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落到实处。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城乡医疗卫生网络体系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传染病救治体系,全面实施农民健康教育和新农合“一卡通”工程,加强卫生监督执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繁荣公益性文化事业,推进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建设,加快农村有线电视推广和数字电视信号转换,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承办省象棋锦标赛,准备参加第二十二届省运会,提高体育竞技水平。统筹做好气象、侨务、老龄、档案、残疾人、民族宗教、防震等事业。
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突出矛盾纠纷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建立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依法处理信访,畅通民意诉求渠道,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继续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进一步提高公民道德文明素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资金投入,抓好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部位的安全生产。,切实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施网格化警力部署,强化人防、物防、技防,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应急管理,完善各类预案,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营造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