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的灯笼
这次余姚之行的目的不是旅游,而是和浙江数百名高中语文老师交流整本书《乡土中国》。第二天吃完早饭,我就赶往余姚中学。在陈质枫和戴柏聪两位老师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了阳明雕像前。校园中央大概有一个小水池,被亭子半围着,通往水池中央的曲径,止于阳明像。杨明左手拿着竹竿,右手提着灯笼,按照前面的路向前走。我们猜测竹签和灯笼的意思:竹签是为了纪念阳明少年时代的竹子的故事吧?灯笼呢?午饭后,雨停了,太阳隐现。我和几位老师在阳明雕像前合影,然后聊了聊阳明的灯笼。阳明生活的那个年代前后,不记得是谁说的很黑。他为人们点亮了一盏灯笼。我猜这个灯笼就是阳明心学的意思。
阳明像一侧下方的基石上刻着八个字,漆成朱砂,分别是“立志、勤奋、改革、负责向善”。这是王阳明在教条中对从龙场来的弟子提出的四点要求。这八个字在余姚中学的楼道里、教室里以不同的方式介绍,仿佛灯笼指路,照亮了学生的方向。
王阳明讲“践物”,重视参与实践,要“知行合一”。社会学的性质也要求注重实践,“实事求是”,用获得的知识指导社会的正确变革。在阳明故里余姚中学,我交流了费孝通经典《乡土中国》的阅读心得,感觉两位相隔数百年的先贤相遇了。无独有偶,我想到了我任教的中央民族大学的校训:美与美,知行合一。前四个字取自费孝通晚年关于全球化时代人类和平共处的十六字箴言,即“各有各的美,美的美,美与* * *,天下为一”;后四个字“知行合一”出自王阳明心理学体系的关键词。
以我有些牵强的联想,似乎王阳明和费孝通可以坐在一起讨论中国的文化和世界文明的未来。费孝通晚年提出社会学要研究人的“心态”的顺序,似乎心理学和社会学也可以联系在一起,都在同一个“心”字上
回顾我这几年的学术工作,去年年初发表在《南京师范大学学报》上的论文《心即认知:认知框架、社会事实与赋权》就是“心”与社会学的融合,用现代社会科学理论对王阳明的“心外无物”进行了新的解读。王阳明“悟道在龙场”提出的“心外无物”思想,成为阳明心学的基础。从现代认知科学的角度来看,每个观察者的认知是不一样的,这就导致了同样的东西在每个人眼里呈现出不同的样子。这种差异导致了大家所认为的“事实”的实际差异,是经过个人“认知框架”的棱镜框定和过滤的,所以同一事物在不同人眼中的形象、价值和意义是不同的。“心外无物”心理学只有提高认知水平,才能真正发挥其在提高个体心理水平和社会对“社会事实”认知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19月6日上午,我和陈质枫老师到温州第二外国语学校与高一学生交流《乡土中国》的阅读。
和智风老师余姚是第一次见面,但是我们已经认识很多年了,尤其是关于苏东坡的话题。我看过他的很多文章,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他在《不同的称谓,不同的情感——永遇乐京口顾北亭怀古》一文中,通过作者对词中人物的不同称谓,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这个分析角度是前所未有的,但也是合理的,有启发性的。
说起费孝通在温州的乡土中国,我自然想到费孝通三游温州的故事和他的“温州模式”。查询费孝通晚年(1981—2000)的谈话,我们知道费孝通在1998+00 19的同一天,也就是23年前,在温州做社会调查,走访了东方灯具市场、温州装饰材料市场和。1998年6月65438-10月65438,刚进中国人民大学一个月。我和费先生都没有想到,23年后的同一天,一个和我一样的社会学家来到温州,给高中生讲经典的诞生和大师的成长:费孝通与乡土中国。在这所学校,我了解到很多学生都是海外和世界各地的家长。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没有市场的地方,温州人就去开拓市场。费孝通总结了温州精神:打破旧规则,创造新方式。
和这些年轻的学生和充满活力的老师们一起探讨费孝通先生大师的成长和经典《乡土中国》的诞生,真的是一种享受的生活。
我正忙着写这些文字,纪念第一次浙江之行,也缅怀这次浙江之行中结识的老朋友,尤其是奋斗在高中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们。愿他们的心永远留在阳明灯笼里!
(作者是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著有《走出故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等。)
中国教育报,第4版,01.07,2022
作者:陈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