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风景区简介

天目山位于杭州临安北部,因东西峰顶各有一潭,犹如仰望天空的眼睛,故名。地质古老、植被完整的天目山是中国著名的自然保护区,也是浙江省唯一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自然保护区。天目山【1】于1956年被林业部划定为禁伐区,作为自然保护区保护。1986年晋升为国家森林及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1996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MAB)网络,成为世界级保护区。它是浙江省唯一加入MAB网络的森林和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该自然保护区被中宣部、科技部等单位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也是中国唯一同时被授予“两个基地”称号的自然保护区。天目山有多项世界纪录和中国纪录,包括世界纪录协会世界评选天目山为天目铁木生长的唯一地方。天目山有多项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纪录。树王,动物和植物的奇迹

天目山,地质古老,形成于1.5亿年前的燕山期,是“江南古陆”的一部分。地貌独特,地形复杂,被称为“华东地区典型的古冰川遗址”。峭壁突兀,怪石众多,峡谷众多,自然景观优美,被称为“江南怪山”。特殊的地形和悠久的佛教文化促进了该地区动植物遗迹和植被的完整保护,成为世界奇迹,是我国中亚热带林区高等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保存了长江中下游典型的森林植被类型,森林景观素有“古、大、高、稀、丰、美”之称。“古”:天目山因残留植物中保存有中生代野生银杏,被誉为“活化石”。该物种世界上只有天目山的天然野生林。银杏的自然景观有“五世同堂”、“子孙满堂”等。“大”: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有400多株需三人以上拥抱的树木,享有“大树王国”的美誉;“高”:天目山金钱松的高度居全国同类树木之首,最高的已达60多米,故称“扶摇树”;“稀有”:天目山有许多独特的树种,以天目山命名的动植物有85种。其中天目铁木,世界上仅存5株于天目山,被称为“大地独子”。此外,香果树、紫薇、连香树、银鹊树等都是珍稀濒危植物。“多”:自然保护区有珍稀濒危植物35种,其中种子植物1718种,蕨类植物151种,苔藓植物291种。茂密的植被庇护了云豹、黑麂、白颈雉、中华蝴蝶等37种国家珍稀保护动物。保护区内有哺乳动物74种,鸟类148种,爬行动物44种,两栖动物20种,鱼类55种,昆虫2000多种。天目山是“物种基因的宝库”。为此,中共宣传部、科技部等单位授予了“全国天目山云海奇观”

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青少年科普活动中心。“美”:纷繁多彩的植物构成了一幅壮观的森林画卷,树木枝干万千,峰峦叠嶂,四季如画。太湖水系与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是中国古山之一,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和旅游胜地。地处浙皖毗邻地区。呈西南-东北走向,南北大致以杭徽公路和西苕溪为界。长200公里,宽60公里,属于江南古陆的东南边缘。该山为中部深谷地貌,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多座,最高峰梁青峰为1787米。岩性主要是花岗岩和流纹岩。宽阔的山谷景观,山的两侧有许多低矮的山丘。天目山古称扶余。《元和县志》记载:天目山“有两峰,各有一池,左右相称,称天目山”。是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保存较好的地区。自然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海拔11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海拔1100-1400米之间为落叶、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1400米以上为稀疏灌木。西天目山南坡于1956被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6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树的种类很多,包括800多种。中国以其古老、高大和稀有的树木而闻名。银杏,树龄1500年以上,五代同堂的公孙树;柳杉发现于清代,被称为树王,DBH 2.33米,材积42.98立方米。有一棵高达54米的金松,DBH 1米。中国特有的野生银杏树最早发现于此。此外,浙西还有落羽杉、天目锁、天目蒲、铁木等珍稀树种41。区系复杂,只有148种鸟类和37种蛇类。其中以红嘴相思树最为著名。山区盛产茶叶、笋干、山核桃、药材、竹子等。动植物种类繁多,物种珍稀,是国家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被国家授予“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古木葱郁的天目山,有怪石瀑布的危险。它被誉为“大树的王国”和“清凉的世界”,是古今揽胜的胜地。美目万千,灵山十里深。她赋予人类无穷无尽的灿烂文化和独特的自然魅力。

天目山历史

天目山历史悠久,有着耀眼的绿色文化和宗教文化。是融儒道佛于一体的名山。东汉道士张道陵出生于天目山,在此修行多年。现存舍利为“张公摄”;梁代昭、明太子、萧统隐居天目山太子庵景区,研读经典,留下“洗眼池”、“太子庵景区”等景点;唐代的李白、宋代的苏轼、元代的张裕、明代的刘基等文人都曾游览过天目山,留下了优美的诗篇。现存“太白诗石”等人文景观;清朝乾隆皇帝还上山做了一辆揽胜,赐他“树王”称号。65438年至0939年,周恩来同志在禅院白子堂发表了《团结抗日》的演讲,为天目山留下了丰富的文化景观,赋予了它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它更具魅力。天目山佛教自东晋传入,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被誉为“天目灵山”。鼎盛时期,安堂有50多座寺院,僧人千余人。建于1279的正宗狮子庙和建于1425的禅院都是江南名寺。天目山是韦陀佛道场。

气候环境

天目山位于中亚热带北缘,由于山地的独特影响,形成了冬暖夏凉的小气候,年平均气温65438±04℃。茂密的树木和流动的水创造了丰富的“负离子”和其他对人体有益的气态物质。天目山空气中“负离子”的含量为每立方厘米10万个以上,居同类景区之首。具有除尘、杀菌的功能,对呼吸道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天目山的地理环境和森林效应形成了特殊的小气候,仙人顶年平均气温8.8℃,山脚下14.8℃。广阔的森林安静而优雅,夏天特别冷,冬天没有严寒。丰富的植物资源和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各种动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为人类休闲、度假、旅游创造了绝佳的环境。而且这里的森林中弥漫着多种对神经衰弱、心血管系统等疾病有明显缓解作用的气态物质。2005年,浙江林学院旅游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天目山空气中负离子含量最高为130000个/cm3,刷新了全国纪录。因此,天目山是人们养生、旅游、休闲的理想场所。

自然保护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临安市西北部,面积4284公顷,经度范围119° 24′11″-119° 28′21″,经度范围30° 65438。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12)1956年被批准为“禁伐区”,1986年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均为全国首批。1996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天目山因为是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集中地,不仅生物资源丰富,而且保存完好,其旅游文化资源和区位优势尤为明显,受到各界青睐。原始面积1050公顷,共有高等植物2160余种,其中以天目命名的有37种,国家重点保护的有35种。有高等动物2274种,昆虫2000多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34种,以天目命名的动物48种。是名副其实的“生物基因库”,被70多所高校指定为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区内森林生态具有高、大、古、稀、美等特点。乡下有一棵57米高的金松,整个老庙景区的树都是30米以上的树;有古老的柳杉类群。DBH 1米的古树600余株,其中柳杉400余株,DBH 2米的柳杉19株,最大材积75.4立方米。山杏、连香树、香连香树、连香树是稀有古老的物种,被称为“活化石”。丰富的森林生态形成了美丽的森林景观,从春天到春天,到处都是野花的芬芳;夏天去绿树成荫,清新凉爽;秋来竹红枫,满山金黄银杏;冬天是玉树银花的一道亮丽风景。现代小草的诗《雪天目山》:“天山寒初素妆,空中满絮;林中银枪数万,哨上咆哮胜狼。”给出真实的解读。独特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森林植被,形成了天目山独特的复杂多变的森林生态气候。仙人顶年平均气温8.8℃,山下禅院14.8℃。特别是受小地形的影响,禅院景区形成了冬暖夏凉的小气候。全年7月平均气温26℃,对夏天来说是一个“清凉世界”。天目山距临安41公里,距杭州90公里。它位于黄山到杭州的黄金旅游线上,是东南沿海的一颗绿色明珠。天目山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宗教名山。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有记载。它建于元朝,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建于清代的禅院,占地40余亩,斋堂500余座,僧人1000余人。它是中国最大的韦陀道场。李白、白居易、苏轼、李时珍、甘龙以及郁达夫、徐悲鸿、胡适等现代名人都曾到过天目山,为天目山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自然保护区的旅游接待设施初具规模,接待床位1300余张,旅游车辆30余辆,成为东南沿海大中城市生态旅游的首选。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于1988,为副县级事业单位。核定财务计划部、业务管理部、办公室、保卫部、科研所等5个部门为副科级,编制48人。行政上由临安市人民民政办公室领导,业务上隶属浙江省林业厅。天目山管理局的主要职责是:1?保护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文化资源;2?加强科学研究和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3?加强生态旅游开发,积累保护区建设资金,提高干部职工福利。该局成立十多年来,天目山人勤劳进取,甘于奉献,以保护为宗旨,强化保护,先后被林业部、人事部授予森林防火先进单位。依托科技,既是生态科学研究和科普宣传的场所,也是学校教学实践的重要基地。据统计,每年有70多所高校来天目山进行教学实践,30多所中小学来天目山举办各种科教活动。不仅生态资源保护得更好,文化建设也上了一个台阶。天目山书院、天目山诗画院相继成立。生态旅游发展已初具规模。局成立了旅游司,加强了旅游管理,建设了整体保护区,保护、科研、开发三位一体,逐步完善了事业。正如诗人张学理在对联中所言,“天目山名山,前贤开发,自然宝库,后来者经营。”天目山管理局现任领导和工作人员以保护和热爱名山为荣,立足高起点,高标准。同济大学设计的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禅源寺景区详细规划已经完成。即将投入建设,佛胜天目山禅源寺修复工程如火如荼。我们相信,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下,21世纪的天目山将更加辉煌。

历史和文化

天目山历史悠久。是三教名山,集儒道佛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山。南朝赵明王萧统曾在此经编文选,西汉道士张道陵就诞生于此。东汉时期的洞穴元吉称天目山为“三十四洞”。佛教在金代进入山区,安堂有50多座寺院。最高峰时,僧侣多达一千人。天目山自古以来与印度及东南亚各国佛教交流频繁,是日本林佶金庸寺复兴的发源地。建于1279的正宗狮子寺和建于1665的禅院都是江南名寺,与历史上的杭州灵隐寺齐名,是佛教中韦陀菩萨的道场。天目山以其幽奇的风景和优越独特的自然环境,赋予了它灿烂的历史和文化。梁代昭、明君、萧统、唐李白、白居易、石、余等都留下了优美的诗篇和佳作。明代有100多名文人到天目山探穷奇,留下160多首诗词。而且在天目山拍摄的电影、电视剧、风光片的纪录片已经超过60部。西天目山佛教的兴起始于东晋升平年间(357~361),开山祖师是朱法矿。后来有很多高僧来山中修习禅问。唐初,高僧鸿雁西图继位。"开始时,只有一百个和尚,后来有了几千个。"元十六年(1279),高枫大师进入西天目山狮子山,以建房为业。后来有了他,正宗的狮子庙和大觉正庙相继建成。此后,西天目山的名气逐渐增大,与国内外交流频繁。在日本、印度、朝鲜等国家,都有僧人前来习禅。清代玉林佛学大师遭遇顺治、康熙朝的特殊经历。康熙四年(1665),创办禅源寺,极大地提振了高峰和中峰,西天目山得到了戏剧性的改善,寺内香火非常旺盛,藏书大量。民国初年,西天目山佛教衰落。20世纪3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次复兴,有数百名僧侣参加。1941 04月15日,禅院被日本侵略军飞机彻底摧毁。建国后,西天目山的香火逐渐衰落。20世纪60年代初,山里住着21个和尚。1965年,16僧人迁居临安县玲珑山。唐宋时期,西天目山僧人居多,多以石为房,以毛为禄,以溪为饮木为食,苦练修行。最早规模稍大的寺院是唐光启二年(886)修建的富宝院,其次是唐文德元年(888)修建的孔明院。宋、元、明、清时期,先后修建了正宗狮子庙、大觉正登寺、禅院寺、45安堂。1000多年来,由于频繁的军事事件和风雨侵蚀,寺院数次被废弃。今天,仍有一些幸存的建筑,如禅院山门,天王殿,韦陀殿,正宗狮子寺(现称开山老殿)和太子庵风景名胜区。西天目山名僧辈出,屡被皇帝封侯。唐代钟会禅师向苏宗奏“治人治国之重,顺于唐尧之风”,沉寂之后,封为“郑达禅师”;建宗禅师去世50年后,吴越乌苏王钱镠邀请于超被追认为“无上师”。西方僧人鸿雁,被诺帝赐紫衣,被昭帝封为“姬发大师”。宋代无门开禅师,李宗赐名“佛眼禅师”;檀阴禅师李为题写了“方丈”二字以示感谢。元朝时,高枫的和尚开了这座寺庙,他就是西天目山的祖师。他只是个断崖者,峰顶雄伟,家世显赫。承宗、舜帝、仁宗都给予他赞美和崇拜的称号。明朝洪武四年(1371),禅师宋寅在真宗狮子庙的原址上重建了这座寺庙,这里是一片丛林。清代玉林禅师、顺治皇帝被赐“大觉禅师”称号和“普济能仁禅师”称号,禅院住持、大振峰、中峰法座、重惠禅社;27年,住持惠始禅师西天目山,经理恢复了寺庙,并改变了它完全。禅源寺,国际禅师董事长,恪守宗亲风范,不敢堕落,读寒暑,加《西天目祖山志》系列;乌镇镇禅师在同治(1862~1874)找到根基,复兴佛寺,继续烧香。近代以来,西天目山出了不少名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