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语文作文考试怎么拿高分?
那么,高中生学习语文应该养成哪些好习惯呢?
第一,积累的习惯。
中国古代学者非常重视知识积累的作用。战国学者荀子在《劝学篇》中告诫人们:“不积跬步,不达千里,不积小流,不成江河。”唐代韩愈曰:“皆收存之,皆用之。”(《学习之道》)。宋代苏轼主张:“博采众长,积富不进。”可见积累对语文学习有多重要。从高考语文赢家的实践来看,积累的确重要。浙江省绍兴市高考状元魏一佳,高考成绩136。在谈到自己的汉语学习经历时,他说:“汉语学习是慢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一点一滴的语文知识就像一粒黄沙。今日积一粒,明日积一粒,沙成塔。”他的高分来自于高中三年努力的积累。积累也是高考的需要。一个高中生首先要积累知识。
积累的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摘抄,二是背诵,三是记忆,四是训练。
积累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单位积累法。即学完一个单元后,对难词、易错、成语典故、精彩段落等进行总结。及时在本单元学过,力求简洁实用。二是考点积累法。就是根据高考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考点,对分散在课本、资料、试卷中的语言知识进行归纳,注意突出重点和难点。三是混淆点的积累法。就是总结平时训练中遇到的易混淆的知识点和考试中错的知识点,重点辨析疑点。比如在复习汉字字形的时候,可以从易混淆的点进行总结:比如通过复习汉字字形的识记,可以用这种方法积累一些字形相近容易写错的字。比如一个茶馆、酒楼的“老板”和“辍学生”;寒心的“玄”与嘈杂的“吵”。
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已经明确规定,“阅读古典诗词和简单文言文,理解文字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个“一定量”在大纲中定义为《蜀道难》、《慢声》、《送别长汀》等50首诗词和《劝学》、《兰亭集序》、《赤壁赋》等20首中国古诗(段)。这是对每个高中生最起码的要求。随着阅读文章数量的增加,你对文言文的语言感知会越来越强,你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也会越来越高。这就好比盖房子之前先打好地基。地基越牢固,房子就能建得越高。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如果你不肯在这方面花时间,考试的时候问怎么办,那就像揪着头发离开地球。真的很无奈。
(4)积累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精彩段落。
积累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精彩段落,是提高语言修养和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我每年都会对初三语文成绩好的学生进行一次调查,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注重摘抄一些名言警句、精彩段落甚至文章;注意收集有思想内涵的历史典故和生动故事。一有时间就用它来浏览,久而久之就被感染了。这些警句、典故、故事等。会变成自己的东西,活跃在自己的文章中,不知不觉提高了自己的语言水平,增加了语言的文采,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还要有“学以致用”的思想。以前有同学问我,这学期我已经摘抄了两大本,为什么写作文的时候还是觉得无语?原因有二:第一,有“兵”就不能用“兵”,积累素材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写文章的时候用。到时候你要想到这些材料,学会使用。提问的同学只是照抄,没有用。第二,临摹的时候,没有使用感。我们的学习时间非常宝贵。当我们复制一个东西时,我们必须考虑它是否有用。如果这个素材没有用,我宁愿休息也不要提取。去年,我在班上举行了一次汉语学习经验的说明会。胡森说,他复制了一个故事,并在下面添加了评论,以提醒自己使用的观点。我觉得这种做法值得借鉴。可以说,胡森的做法是一种更经济高效的提取方法。你可以试试。
(10)答题技巧。答题技巧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有些同学失分,不是因为知识和能力,而是因为技能不足。掌握好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可以让复习事半功倍。比如复习错别字的时候,要掌握六个错别字的特点和一些区分的方法:
(1)阅读方法。阅读复习就是通过仔细阅读,找出句子的毛病。一般来说,读起来很别扭,听起来模棱两可的可能是毛病。找到病,然后仔细分析判断,找出语病的原因,然后修改。比如,“鉴于国际原油价格不断上涨,美国、印度等国都建立或增加了石油储备,中国也必须尽快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体系。”读第一条“鉴于国际原油价格不断攀升”,你会觉得不合理。在末尾加上“情况”或“条件”之类的词会更流畅。
(2)紧缩法。紧缩法是去掉句子的装饰成分,检查其主要部分的语法错误。比如“他立即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参加人员,以及会议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收紧之后,就是“他安排了内容、时间、人员、问题。”很明显,“安排”和“问题”搭配不当。
(3)类比法。也可以叫“模仿法”,就是根据你怀疑选错的句子的格式来模仿一个句子。如果模仿的句子选错了,那么原句也是。比如“今年春节,本市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这句话没有意义。可以类比检验:“这个工厂有几十台机器,几百个工人放弃休假。”"这所学校的几十间教室和几十名教师放弃了休假."显然,“机器”、“教室”、“消防车”不会“放弃休假”。
(4)比较法。选择语言不好的物品时,四个选项中往往有两个容易排除,剩下的两个就比较难了。干扰因子大的选择也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印象,需要仔细对比。如果确认两项都有问题,选择问题更大更明显的一项。
再比如,现代阅读题:
第一,要有文字感。
我们要学会从原文中“演绎”答案的能力,而不是要求你想当然,按照自己的观点来回答,要能抓住作者的思想观点,但这种思想观点不一定是正确的,学生做题时往往写出正确的观点,而不是筛选作者的观点。
例如,下面这段话,
第二,要有语境感。
观察语境,提高在特定语境中理解句子的能力,是提高现代阅读整体水平的关键。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上下文中理解相关语句的含义。在一个段落中,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和省略暗示某些意思,两者相辅相成。有的陆续下来,有的互为补充,有的先界定范围再解释,有的明示,有的省略...如果对句子视而不见,阅读理解必然会断章取义。
比如我们读鲁迅的《阿q正传》,开头写的是一条乌篷船“给韦庄以极大的焦虑,午前全村人的心都很动摇”,但下一章开头就用隔了一章的叙述性描写说“韦庄的心越来越平静”,后来又写了一个辫子, 这就使得写革命不行了,写到阿q,赵家人被抢,最后没出面,又有一句。
答题技巧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对于面临高考的高中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以后具体说。先把问题摆出来,请同学们自己总结,积累自己的答题技巧。
古人云:“江河出岷山,源头可溯其源。”知识积累越多,越容易发挥智力,有利于能力的形成。
第二,阅读习惯。
(1)阅读。朗读就是朗读。古人把上学叫做“读书”,可见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对“读书”的重视。今天很多学生语文素养差的根本原因是,从初中到高中,只注重做各种模拟试题,没有经过认真的“阅读”训练。而一个人语言能力的形成恰恰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完成的。所以要认真阅读教材中精选的优秀作品,尤其是需要背诵的文章。除此之外,还应该找一些具有浓郁文学性和感悟性的文章反复阅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有些同学可能会觉得高考不要求阅读,阅读文章对考试没有意义。其实语文试卷很多题目不是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高度的语言敏感度上。有些选择题你做对了,但是被问为什么可能答不上来。这并不意味着你是靠运气做到的。其实你是靠语感做到的。正确的语感从何而来?来自读书。
对于高考,有一个题目是研究阅读的。
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习语。
几千吨的船要在这么大的风暴中上下颠簸——这么小的船。(除了,除了,除了)
从语法角度看,这三个词都表示递进关系,常用于第二分句的开头。我们真的不能确定填哪个词。同时,作为一名高中生,不可能掌握现代汉语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即使记住了它们的一些基本用法,遇到具体的句子也很难判断。但是,如果你试着去读,可以得出结论,你应该选择的词是“除了”,如果你选择了“除了”,读起来就不通顺了。如果我们注意的话,会发现“而且,除了”后面的句子一般都比较长,而“除了”后面的句子则比较短。很多语文试题都是这样,凭语感就能做对。所以,光做题不看书,在提高语文能力上是浪费时间。
(2)精读。从形式上看,与朗读相比,精读是一种默读,即默读;他本质上是一种伴随着思考、理解、概括、转化、吸收的研究性、创造性阅读,是更高层次的阅读。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对于精读来说,最关键的是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质疑,也就是发现问题。其实,有效阅读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提高阅读水平的过程。
比如读了《水浒传》,“林雪山上庙,鲁草院着火”,林冲去买酒时,作者写“雪下得好大”,清代学者金圣叹不禁赞叹“一字紧,境界尽出。”鲁迅先生也指出“‘紧’字充满魅力”。为什么这个词很受赞赏?能不能用其他词代替,比如“大、猛、急”?如果改成“大”,只写雪的大小;改成了“猛”,只写了雪的力和势;改成“急”,只写雪的速度。“紧”字不仅包含了“大、猛、急”的全部含义,而且雪“越下越大”、“越来越猛”、“越来越急”,一点也不放松。更重要的是,“紧”字与剧情发展不谋而合:在这种寒冷刺骨的氛围中,一场危害林冲的阴谋正在如火如荼地酝酿成形,鲁一伙的黑手正在伸向林冲,让读者感觉到林冲的处境就像这种下雪的天气一样越来越险恶。这就是金圣叹所说的“全境界”的内涵。
(3)多读书。古人云:“闻一千曲始知声,见一千剑始知器。”所以阅读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多读名著。多读书,开阔眼界,自然会有比较和辨析,自然会有更深的理解。如果有人读到《荷塘月色》中对月色的描写,就会联想到杜牧《月上寒水沙满烟笼》(伯秦淮)的朦胧,和张《春江花月色》(张的《春江花月色》)中“飞上半空不知霜降,不见亭上白沙”的静谧,觉得有些相似,从对到错,到图中所表现的悲凉之美。
既然要求我们多读书,我们就能理解一个高中生课后应该读些什么。我认为有必要在《中国读者》上选一些文章来读;第二是读一些名著。按照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一个高中生至少要读20本名著,这对于面临高考的高中生来说可能有点大。但是现在的学生什么书都不读,会导致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的缺失。要尽可能多读书,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读的一两个作家的作品,尤其是思想容量大、艺术感染力强,容易引起青少年思想感情共鸣的作品,如《冰心散文选》、《余作品集》等。今年河南省高考状元是社旗县人。他从高二开始读冰心的散文,情感和艺术趣味对他影响很大。今年的高考作文《灵魂的选择》,他写的《博爱的选择》,明显受到了冰心早期散文爱祖国、爱自然、爱母亲的博爱思想的影响。另外作文满分,语文考了136分。他的读书方法也值得学习。他不是功利的读书,而是以书为养料,吸收其有用的东西,丰富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艺术趣味。三是读美文。比如很受学生欢迎的《智回》,就是看一些品位很高的杂志。从写作的角度,可以看《读者文摘》、《青年文摘》、《读写世界》、《作文与考试》、《作文交流》等。从阅读角度看,可以读《语言外学习》《语文活页文选》《中学生阅读》《阅读与鉴赏》等。
(4)勤写。我们应该养成不写不读的习惯。第一,要经常记下有用的知识,生词,生动的句子,优美的段落,把阅读和积累结合起来。二是对阅读材料进行点评,对其内容、结构、语言、技巧甚至遣词造句进行针对性、原创性的点评。评论阅读是中国传统的阅读方式。古代有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近代有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三是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
第三,写字的习惯。
(一)物质的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是作文的基础。素材的积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经历(包括自己周围的环境),这些都是极其丰富和活跃的素材来源;二是所学课文的内容,也是相当可观的素材库;三是课外阅读(书籍、报纸、电影等)中发现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典型材料、精彩片段、名言警句。).《读者》和《青年文摘》是两本故事性很强的杂志。很多同学喜欢读,但又不能“读完就忘”。我们应该从中提取精彩的故事和段落。刚才讲了提取的时候需要有用的意识,还有就是怎么用的问题。9月16日,我们同学订阅的中文报纸发表了一篇文章《放心上路》。本文作者何,是东北大学三年级实验班的学生,现就读于东北大学。让我们看看这篇文章,感受一下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带着自信上路吧。
河南太康某高中实验班何
掌舵生命之河的,不是汹涌澎湃的波涛,而是你心中不变的指南针:自信。-题字。
爱迪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是的,梦想成功的年轻人,面对险恶的人生大海,只能扬帆破浪,从暗夜黑暗走向黎明破晓,从险滩烂水走向碧水蓝天。
听听潘多和小泽征尔的故事,也许你会获得一些信心。
刺骨的寒风带着雪花和冰无情地打在我的脸上。稀薄的空气令人窒息,我脚下的岩石又滑又陡。潘多又从那块巨石上滑了下来。快到顶峰了,所有队友都翻过了巨石,只剩下潘多一个人。作为唯一的女选手,她并不认为自己比别人脆弱。她相信她能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她的队友也鼓励她。她脸色发紫,气喘吁吁,但她又一次爬上岩石,咬紧牙关,一点一点——潘多翻过巨石,和队友一起登上峰顶,站在雪地里。她感到无尽的骄傲和自豪。
自信给了潘多战胜困难的力量和勇气,使她以巨大的毅力冲破层层阻碍,翻越巨石,登上世界最高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就了历史上那一壮举。
著名音乐家小泽征尔也是自信成功的典范。在一次国际音乐指挥比赛的决赛中,前两名选手在指挥的过程中都出现了短暂的不愉快,但他们都“认真”地指挥,并对着裁判席抱歉地微笑。小泽征尔是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登上领奖台的人。演出进行得非常顺利。和前两个一样,他突然看到乐谱上有一点不和谐。他试图指挥,但最后停下来问裁判席上的人是否犯了错误。裁判冷冷地对待他:“请继续比赛,这是最权威的比分!”“小泽征尔试图再次指挥,但最终停止了,说乐谱是错误的。裁判警告他不要看不起权威,他却坚定的喊道:“不!这一定是个错误!”这时,评委们全体起立,热烈鼓掌,祝贺小泽征尔获得大奖。
前两个列车员没发现错误吗?然而,成功只取决于像小泽征尔这样自信的人。
面对珠穆朗玛峰,潘用信心翻越;小泽征尔充满自信地质疑“权威”。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穿着辉煌的西装,怀着真诚的心,带着自信上路,带着力量踏上通往光明的道路!
【老师点评】小说标题、醒目的题字、明快的开头,都是作者精心打造的亮点,收到了有声的效果。两个典型的例子分别说明,在困难和机遇面前,只有有信心,才能成功。例后的分析简明扼要。最后,总结全文,指出主题。
【点评】文章开头用精炼的文字指出了写作的原因,并紧密结合材料提出观点:以恩报恩。主要部分没有采用传统的“继承与改造”的方法,而是冷静地讲述了三个“感恩与善良”的小故事,并在有趣的叙述中阐明了自己的观点,颇有各派散文用寓言说理的遗风。结尾引用名言警句也能概括故事的内涵,让主题更加清晰深刻。
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同学们如何利用别人文章的素材有所启发。
(2)善于思考。有些学生的作文总是简单地描写身边的琐事,没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新颖的见解,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不够深入,无法抓住升华文章主题的关键。考生要想写出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文章,就必须对生命现象进行深刻的感受、领悟和思考,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精细加工,从生命的矿石中提炼出宝贵的生命“黄金”。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文章的“灵魂”,深刻的思考是从“血肉”中产生“灵魂”的手段和过程。没有缜密的思考,就不可能完成人生,升华主题。学会从小处着手,深入挖掘。通过对具体的普通事、小事和相关细节材料的分析挖掘,揭示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用一滴水体现太阳的光辉,细节体现伟大的精神。比如在《冬天的一点点热》一文中,我写道,因为自己严重的虚荣心,害怕被其他同学嘲笑。后来,我观察和思考了卖茶叶蛋阿姨的艰苦生活后,才意识到生活的艰辛,毅然带着躲在吃汉堡的同学面前后吃过的茶叶蛋。为了告别虚荣的“我”。作者写道:“(茶蛋)外表又苦又硬,里面却冒着热气,燃烧着我的心。”活着,就逃不过艰辛和单调,而生活的美好和热情就藏在这艰辛和单调中,需要你去探索,而不是抱怨和自怜。“这段话揭示了生命的本质意义,是积极思考与简单生活碰撞出的思想火花。
(3)临摹范文。写作水平差、起点低的同学,首先要在抄文章上下功夫,即探索以下三点来抄:一是选择合适的范文,比如报刊上比较好的短文,或者同学中优秀的作文;第二,要抄句子,不是看一两个字,而是看一句抄一句,连标点符号都不要出错;第三,要坚持。每天抄1000字,坚持至少两个月,效果显著。坚持半年,你的作文水平会有质的飞跃,比用任何写作方法看书都有用。
(4)勤于写作。“歌不离口,拳不离口”,写文章也是如此。多加练习,熟能生巧,你就会得心应手。练习写作有几种方法:一、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二是经常写一些画家勾勒的生活片段和场景,积累素材和技巧。三是及时写下自己的人生感悟。生活丰富多彩。有些东西触动心灵,让你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有所收获。及时记录下来就好。这些来自生活的思想,往往闪耀着人格的光芒,当它们被写进文章里,就会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5)反复修改。我教过的会写文章发表文章的学生,大部分都很注重自己文章的修改。写完作文后,他们总是愿意听取老师的意见,然后要么修改,要么重写。这大概是他们能写出好文章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每个作文老师都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是不现实的。最好了解复习的大致要领,自己动手,勤于练习复习,养成复习文章的习惯。我真的拿不定主意。不知道怎么修改。我再问问老师的意见,或者我试着修改后听听老师的意见。修改文章有一个大前提,就是写出来的文章是可以修改的,也就是一篇文章在内容、结构、语言上没有大的问题才可以修改。如果想法跑题,内容空洞,思路混乱,语言太差,就不适合修改,因为修改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如果你的文章在考试中经常处于三四类的低年级,那你首先要在临摹上下功夫。
(6)规范操作。考场作文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和平时的练习用笔,有自己的特点和操作规范。只有遵守这些操作规范,才能拿高分。
1,先大纲的习惯。
在平时的训练中,有的同学不注意写提纲,写出来的文章往往前紧后松,头重脚轻。由于高考语文写作量大,一般考生写作时不打草稿,所以先做一个详细的题目提纲,根据提纲进行写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2,快速入题的习惯。
快速切入主题就是直奔主题,快速展现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时候分几层,也需要“启动话题”,然后一层一层推开,让主题清晰。没必要说那些“客套话”和“传话”。写议论文的话,要尽快进入推理,不能重复大量的题目材料,也不能提出存在的问题。因为“以叙代议”往往讲的是推理的内容。
3.认真写字的习惯。
乱涂乱画,字迹潦草,直接影响内容的表达和阅卷老师的心情,甚至得低分。但工整的卷面和正确的字体本身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往往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平时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在考场上认真对待,为文章增色添彩。
4.根据题目写。
“海的宽度取决于鱼的跳跃”。游在海里的鱼极其自由,却游不到岸边。从这个角度来说,它的自由是有限的。题目作文也是如此。考生一定要在题目范围内,也就是根据题目来写,这样才能“符合题目的意思”,为拿高分打好基础。
5.遵守规则。
考场写作是常规比赛,每个参赛者都必须遵守规则。比如:(1)单词,高考作文要求不少于800字,这是规定。写多了就给人臃肿的感觉。如果按照规定每50个字减一分,实际操作中扣的分远高于这个规定。(2)高考写作风格可选,但一旦选择了某种风格,考生就必须遵守这种风格的写作规范,否则就会丢分。(3)不要写错别字,保持良好的纹身形象。杂七杂八的字和脏页,往往让一些人的高考作文落入第四类。高考作文阅卷细则规定,错别字三处扣1分,其实远高于这个规定。写字不干净是学习态度不好的反映。字迹潦草,随意涂改,导致纸张表面出现墨迹,作文分数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