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一所世界名校

程红兵:早上好,校长们!清华大学原校长梅雨卿先生说,大学者,不是建筑,而是大师。我们知道很多优秀的大学都非常强调一个研究传统。他们都非常重视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他们强调一流的创新人才,以及哈佛对学生的要求,强调智慧和创造力。他们选老师的标准也是看他有没有创意。所以我们认为,既然一流大学注重学术研究和创新精神,那么一流中学应该注重什么呢?有些问题有时候需要追根溯源。中国的中学诞生于上世纪初。中国第一任教育首长蔡元培先生于1913年签署中学令,这是中国第一个中学令。他强调中学应该是健康人的学校。我觉得这个想法并没有过时。刚才顾老师已经讲了这个想法。有人在研究世界一流大学,说一流大学之所以一流,在于其伟大的精神机制。所谓精神机制,就是它的普世性和世界主义。那么一流大学有很大的精神机制,那些一流中学的精神机制是什么呢?前天和昨天,我们听到和看到了很多英国校长和英国同行的介绍。坦白说,很多我们听过的东西,以前都知道。我们尝试了很多东西,甚至积累了一点经验。但是仔细想想,感觉我们英国的校长,英国的同事,说的都是工作的常态。我们所做的,只是尝试后的一点点体会。这种区别非常明显。据我所知,他们在一流中学有一个很重要的口号。哪怕只有一个学生想学习,学校也会为他开设专门的选修课。这就是我们的区别,所以我理解所谓一流名校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或者简单的教育理念转化为体现教与学的行为。把普通的教育行为做好,把优秀的教育行为变成每天习惯的常态。亚历克斯·多德曾经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是由我们反复的行动造就的。因为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所以,教育的常态很重要。朱小蔓教授谈到了学校品牌管理的道德模式,她特别强调了多元化和特色战略。强调一种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是可以享受的。叶澜教授谈到了在同样背景下的独特性。我觉得这些专家说的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他们也是在回答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认为方向是学校的文化建设。进入一所优秀的学校,一所一流的学校,会让我们感受到一种不一样的氛围,就像我们正在走近上海中学。这所学校的精神氛围是文化。那么它们还涉及到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在同一背景下的唯一性。每个学校都是一个独特的组织。只有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独特的文化传统,才能真正构建自己的文化。当然,这种独特性是在同样的背景下。昨天的专家其实涉及到了管理问题。他们认为战略问题应该建立一个学校管理系统,这是这样的战略。我们的答案是什么?因此,对于我们建平中学来说,我们提出要清晰地构建我们的现代文化。在课程重组的过程中,我们构建了我们学校的课程文化。坦白说,中西方学校的教育行为和具体做法有很多不同,但无论我们怎么做,背后是什么?这背后是我们的价值取向。我们可以修这门课,我们可以开设那门课,我们可以建设这门课,我们也可以建设那门课,但背后是我们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是学校文化。我们对教育的哲学理解,我们对教育的价值判断,我们对孩子未来成长的模式。我们建平中学提供100多门课程。100多门课程背后我们有什么样的想法?我们应该建设什么样的课程文化?有三个特点:开放性、选择性、融合性。我们的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我们是开放的。我们不仅对中学教师开放,也对大学教师开放。到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他们的一些名师都先后进入建平中学。上海市社科院、上海市文联、上海市作家协会的专家也走进了建平中学。我们的开放也体现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教室的空间是完全开放的。除了在老师那里上课,我们还要去户外上课。我们每年都组织大一新生去南京,这是一次全面的南京社会调查。我们还有选修课,沿着长江走,逆流而上,直到重庆。这是我们的选修课,有500多名师生参加。我们在船上讲长江的故事。我们到了景区,看两岸的风景。找出大诗人李白杜甫的情怀。去年我们组织了600多名师生包车。从上海到乌鲁木齐。第一站是Xi安。感受汉唐文化。第二站是嘉峪关,敦煌,银沙山,然后我们去了吐鲁番,那里的葡萄很好吃。我们的西部之旅被称为学生成长的新丝绸之路。我们的开放反映在我们的媒体上,我们利用这一点。建平中学所有学生的课桌都是电脑桌。每张桌子都可以连接互联网。我们认为,所有的知识和所有的媒体都应该作为我们的教育资源进行优化和整合。我们的开放还体现在每年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到我们的进修学校学习。我们认为应该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和世界眼光的中国人。不是那种美国出生的中国人。我们相信,只有通过交流,我们才能学会沟通。因此,我们每年派出许多学生,向德国、法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派出数百名学生。